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构建科学健身模式,以期指导人们科学健身。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分析"体医结合"健身模式构建的驱动因素、存在的问题及提升"体医结合"健身模式的策略。结果人才缺口和缺乏资金保障是运行乏力的主要原因;体育和卫生两大部门契合度低是运行机制短板。结论与建议大力培养体医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探索多渠道"体医结合"健身模式的资源配置;大力推动体育和卫生的融合创新。  相似文献   

2.
体医结合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体医结合背景下分析培育医学生体育素养的必要性以及当前医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培养能“体”能“医”的具有良好体育素养的“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乡村体医融合”实践之路及意义、现实困境和发展路径进行梳理和总结研究。研究表明:“乡村体医融合”在我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乡村体医融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催化剂,然而我国乡村体医融合建设面临诸多困境:体医融合政策宣传不到位、配套政策制度缺乏,乡村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不足、村民体医融合理念缺乏、乡村体医融合设备设施匮乏、缺乏专项经费保障。建议:政府应配套完善乡村体医融合政策法规统筹推进乡村体医融合协调发展,培养吸引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建设乡村体医融合健康服务中心,提高村民大健康意识,拓宽体医融合专项经费渠道,为“体医融合”在乡村培育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健康中国”战略明确了我国在大众健康保障问题上,将以“治病为中心”转为“健康为中心”,“体医融合”则是保障大众健康的有效途径。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医融合”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正是我国“体医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实践中已初见成效,“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医院健康指导中心”、“社区体质监测中心”等模式已初具成型;同时也存在相关政策法规缺失,体育与医疗部门协作不足,专业体医人才的缺失,配套实体产业的迟滞等问题;由此提出:创建“体医融合”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体医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探索多渠道的“体医融合”模式,优化体育与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等符合国情的“体医融合”发展路径,以期为促进“体医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并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WSR”系统方法论,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以物理、事理、人理因素为一级指标,以国家支持、体医机构与活动、基础设置、资金投入、人民健康需求,复合型人才为二级指标,以及23个三级指标,构建了“体医融合”发展影响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指标的具体权重。旨在为“体医融合”进一步科学合理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为相关部门就国家体医融合基地建设管理的政策制定和宏观调控提供借鉴。结果表明:在“体医融合”发展过程中,一级指标里的事理因素是影响程度最高的指标;二级指标里的国家支持是对“体医融合”发展影响最大的指标;三级指标里的国家对于“体医融合”的重点任务规划是影响程度最高的指标。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可以有效提升“体医融合”发展的质量与进度。  相似文献   

6.
培养服务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体医复合型人才是现代教育的时代使命,全民健身战略的持续推进离不开体医复合型人才的保障。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体医复合型人才进行定位,分析体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然之需,实然困境。认为当前体医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有:(1)政府统筹力度低:继续教育多主体的协同能力薄弱;(2)高校教育资源滞后:院校教学供给失调;(3)资格认证制度缺失:体医融合职业发展受阻。建议:(1)政府统筹引领:构建协同治理机制;(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重置院系供给资源;(3)完善资格认证制度:推动“体医“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体医融合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法,本文对天津市、山东省、河南省体医融合开展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存在体医融合政策法规缺失、体育与医疗部门协作不足、专业体医人才缺失等问题。为了深化体医融合发展,建议:增加政府的主导性,完善体医融合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完善体医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一体化体医融合体系;构建“分层管理”体医融合健康服务模式;加强健康处方库的建设等。以此构建体医融合实施路径,推动体医融合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8.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主动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适应社会体育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了优化课程设置,拓宽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人才口径,在解决制约专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出符合市场需求且具有主、副修专业方向的大专业模式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ICF功能康复视域下,构建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在“三全育人”的格局促进下,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运动康复专业思政体系。并结合具体课程探讨了运动康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内容和融入思政的方法路径及成效,将价值、知识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真正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是培养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能促进教育与市场需求相接轨。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推行“双证”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重组和师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1.
“体医结合”到“体医融合”的核心是摸索一条体育与医疗深度融会贯通的道路,其目的是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将体育锻炼方式和医疗技术手段有机融合,提升社会公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减少医疗资源的占用,缓解巨额的医疗财政开支。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叙述从“体医结合”到“体医融合”的现状并解析及其内涵,从理论体系、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监管体系四个方面深入探究其处于过渡时期理念捆绑和实践脱节导致进展缓慢的困境;主要研究路径分别为理论体系上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以技术、理念、策略、价值、资源融合为载体;服务及资源上实施“供给侧”转型,平衡区域体育健康资源布局,实行社会参与机制,推行区域内体医融合示范区建;人才培养上落实“求同存异”方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监管体系上加强政策导引,达到顶层设计目的,使“体医结合”通过合适的路径升华到“体医融合”。  相似文献   

12.
龙佳怀  刘玉 《体育科学》2023,(8):79-89+97
体医融合研究日趋丰富,体医融合实施(试点)逐步增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全生命周期体医融合服务系统平台建设带来契机。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剖析全生命周期体医融合和全生命周期体医融合服务系统平台内涵,阐释全生命周期体医融合服务系统平台构建意义和构建原则,审视全生命周期体医融合服务系统平台建设现实基础。研究认为,全生命周期体医融合服务系统平台构建主要包括平台构建框架、平台主体功能、平台服务体系、平台内容结构及平台运行流程。研究提出全生命周期体医融合服务系统平台推进路径: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职责;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提升基层社会健康治理能力;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全生命周期体医融合服务的体制机制;加强体医融合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完善全生命周期体医融合硬件设施建设;夯实数据要素基础设施,数字化赋能全生命周期体医融合服务系统平台建设;依托国家全生命周期体医融合服务系统平台建设,采用统分模式或统建模式,建设国家、省、市、县一体化体医融合系统平台。  相似文献   

13.
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教结合”。是困扰国内足球界乃至教育界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总体构架和具体措施两个角度,对2008年后“体教结合”型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最终提出了以后备人才试点学校为主体的多种培养渠道共存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需要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本文从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要求、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体育教育专业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如何构建体育教学模式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措施:高校体育教育要强化体育教学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指引下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构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人才培养模式是随着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历史性的变化过程。学科的交叉发展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代科学与教育的关注点。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应引起重视,设想“体+X”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是促进体育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但必须改变现有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内容和方法等。  相似文献   

16.
将研究型教学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实施学科研究型教学应是高师体育专业学科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创新教育为入口,引入学科研究型教学,对构建高师体育专业学科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培养能适应新世纪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型”、“复合型”体育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教结合”模式发展现存的问题.认为:现阶段中国“体教结合”模式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学校申请培养基地的准入门槛限制、专业师资人才缺口、经费难以保障等问题相对突出.并提出了科学调控、优化学校参与竞技体育人才培训制度;完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全方位提高“体教结合”教练员水平;驱动校、企多方合作筹集经费等较为具体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8.
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个案,从专业建设和发展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教学和专业特色等方面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专业建设和发展首先要确定专业的定位问题,专业定位要适应社会需求、依托学校特色、以生为本。大学要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人才,社会的未来发展是人才培养的基点,休闲体育专业应努力构建“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性和应用性,以能力为基础,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休闲体育专业特色可概括为面向未来,引领发展,服务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休闲体育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9.
肌肉骨骼系统(MSK)状况是导致残疾最常见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受到慢性致残性MSK状况的影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体育和医学领域针对肌肉骨骼状况的康复服务逐步完善,但体育、医学的关注方向各有不同,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本文就ICF理念下“体医结合”肌肉骨骼状况康复服务体系的构建进行理论探讨,以期推进“体医结合”思想运用于肌肉骨骼健康状况的康复治疗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体医融合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探讨当前人们对体医融合的服务需求和制约体医融合发展的因素,并据此提出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体医融合的发展思路。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来了解合肥市不同年龄阶段居民的体医融合服务需求;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等来研究制约体医融合发展的因素以及发展思路。结果显示:中老年人群、离退休人群及慢性病患者对体医融合表现出更强烈的服务需求;人们最渴望的服务对象为体医复合型人才;服务内容以运动处方和体质监测为主;服务模式以社区体质监测中心模式和医院健康指导中心模式为主。在我国体医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体医融合观念淡薄、缺乏完善的保障体系、组织及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体医融合对"运动三性"的改善效果不显著以及体医复合型人才不足等成为制约体医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理念政策创新、多部门协同、跨行业资源融合、传统医学和竞技体育成果应用于体医融合中以及因地制宜创新体医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等体医融合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