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2019年—2020年观测的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国家一般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相对湿度、日照时数以及降水量资料和科右中旗境内距离气象站最近一处光伏电站发电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发电量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均呈中等的正向相关,与日照时数呈强正向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和降水量呈弱负向相关。建立回归模型,将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降水量、常量这5个气象要素纳入回归方程中,即可根据上述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和预报预测,进行光伏发电量的预报预测和光伏发电资源评估,以及为光伏发电站提供专业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2.
基于内蒙古元上都遗址区1981-2010年(近3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对该区域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风速和相对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与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元上都遗址区近30年年均气温上升幅度(年代际变率0.65℃/10a)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年日照时数、年均风速和年均相对湿度都呈下降趋势;而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突变显著,风速、相对湿度突变不明显。最低气温的升高在气候变暖中占主要作用,气候总体呈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索北京地区SARS发病例数与气象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建立关键气象因子与发病例数间的数学模型,并进行SARS疫情气象危险度预测和报警分级。应用SPSS统计软件,将SARS发病例数与998个气象因子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再将密切相关的气象因子与发病例数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用逐步回归法求出回归方程。相关分析表明,SARS发病与前期气象因子相关程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平均相对湿度、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平均降水量、平均气压、平均云量、平均日较差;其中与平均相对湿度、气温、平均降水量、平均云量为负相关,与平均风速、平均气压、平均日较差为正相关;逐步回归法筛选出回归方程为:Y=218.692 – 0.698X630 – 2.043X716 + 2.282X921,决定系数R2 =0.847;建立了SARS发病气象危险度5级预警模型。结论是SARS发病与前期气象因子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SARS的流行特点有季节倾向性;最关键气象因子依次为X630(前第13至第17天平均气温)、X716(前第13至第17天平均相对湿度)、X921(前第9至第13天平均风速);SARS最易流行的气象条件为:平均气温16.9℃(95% CI 10.7-23.1),平均相对湿度52.2%(33.0-71.4),平均风速2.8m·s-1(2.0-3.6)。  相似文献   

4.
杨婷 《青海科技》2023,(4):159-163
选取2002-2022年贵德县大天鹅(Cygnus cygnus)物候期资料,对物候期同期气温、降水、日照时数、风速四个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近20年来大天鹅始见(鸣)期以8.2 d/10 a的速率逐年提前,绝见(鸣)期以2.3 d/10 a的速率逐年推迟。上年11月至当年3月的平均气温每升高1℃,大天鹅在贵德的绝见(鸣)期推迟1 d;上年11月至当年3月的降水量每增多10 mm,大天鹅的始见(鸣)期推迟4 d。表明迁徙鸟类物候期对环境气候因子变化敏感。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研究茶卡盐湖旅游季的气候适应性特征,笔者利用1981-2016年茶卡气象站5-10月气候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计算气温、降水、日照、风速、相对湿度的年、年代际、月平均值以及气候倾向率,研究其线性趋势及突变特点。结果表明:近36年来茶卡盐湖在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显著增温的同时日照时数在显著减少,但气候突变基本发生在90年代中后期;降水量虽有显著的上升趋势但气候突变不明显;相对湿度与平均风速虽有趋势变化,但变化不显著,也无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6.
西藏山南地区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初期西藏山南地区5个站点(隆子县、加查县、泽当县、错那县、浪子县)的逐月平均气温、逐月总降水量、逐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逐月平均风速、逐月大风日数、逐月日照时数。分别计算出各时期的各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并对人体舒适指数和温湿指数、风压指数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西藏山南地区的气候特征主要是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为5.8℃,最冷月(1月)气温为-2.8℃,最热月(7、8月)气温为13℃;年降水量偏少,年降水量为368.6mm,主要集中在雨季6~9月;日照时间长,全地区全年日照时间平均为2600~3300小时;空气相对湿度较小;冬春干燥,多大风,风力资源较好,年平均风速为2.7m/s。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格尔木当地的气候特点以及着装厚度气象指数预报的经验公式,选取气温、风速气象因子,对经验公式加以修正,从而得出格尔木着装厚度气象指数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东部浅山农业区春季干旱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青海省东部浅山农业区10个站1989~2006年的春季干土层厚度,以及互助、贵德2个站土壤相对湿度等定位监测资料,分析干旱发生的概率、地段降水量与土壤水分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海省东部浅山地区春季干旱发生概率随时间变化有低~高~低和高~低两种类型;作物播种越早,受干旱威胁越大;大部分地区不同深度的土壤相对湿度和干土层与旬降水量的相关性显著,可以直接建立降水与土壤相对湿度、降水与干土层厚度的预报模型,进行土壤干旱的预报,根据预报结果,结合青海省干旱灾害的等级标准,确定农业干旱发生的等级。对于无法建立干旱模型的地区,通过分析最小有效降水量,可以确定降水量对土壤水分的贡献。预报方法在2009年的春季农业干旱预报中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9.
国家发改委投资所旅游投资研究中心2005年对塔河公园进行生态环境综合考察,获取了一批珍贵的有关塔河生态公园负离子浓度.温度,相对湿度.风向风速等生态环境参数的资料。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结合塔河公园周围近50个气象测站45年(1961~2005年)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和塔克拉玛干沙漠6个短期观测站10年(1988~1997年)气象资料,对塔河生态,公园旅游规划中的环境参数进行了综合系统研究,为塔河生态公园规划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莺  李耀辉  姚玉璧  赵福年 《资源科学》2013,35(10):2112-2120
利用1960-2011年石羊河流域及周边12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研究区各气象站的潜在蒸散发,并由此计算出各站的相对湿润度指数.在ArcGIS 9.3平台下得到区域相对湿润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影响其变化的气象要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石羊河流域52年来有微弱变干趋势;该区相对湿润度指数自南向北逐渐增加,与降水量和海拔的空间分布比较一致,与潜在蒸散发的空间分布呈相反关系;流域大部分地区的地表相对湿润度指数倾向率呈增加趋势,增加较明显的区域位于祁连山脉附近,呈下降趋势的区域位于上游古浪县附近;流域地表相对湿润度指数在年内呈单峰型变化,1月、11月和12月最低,8月和9月最高,且随气温变暖,自流域南部向北部逐渐推移增大,当气温开始降低时,该指数又从北到南逐渐减少;石羊河流域地表干湿事件的变化与降水量、风速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潜在蒸散发、平均温度和日照时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乃东地区1980~2011年近31年的平均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大风日数,日照时数以及1960~2011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旬平均气温,应用了气候学及统计学中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乃东地区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分析表明:乃东51年年平均气温8.8℃,最热的月份出现在6月,平均为16.1℃,最冷月出现在1月,平均为-0.17℃;乃东地区年平均气温51年变化总趋势是上升的;年平均温度存在12年周期变化趋势;乃东地区冬季较长,无夏季,冬季长度有减小的趋势,春秋连季达6月。冬季长达6个月以上的占样本数的90.4%,7个月以上的占样本数的的48%。生长季(≥0℃)长达6~7个月。乃东的年总降水量为389mm,乃东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到9月,其中7月最多,达114.9mm;降水量最少的月份是1月和12月,分别为0.5mm和0.1mm;春季(3~5月)的降水量为45.4mm,占全年的11.6%,夏季(6~8月)的降水量为274mm,占全年的70.4%,秋季(9~11月)的降水量为68.4mm,占全年的17.6%,冬季(12~2月)的降水量为1.7mm,仅占全年的0.4%;年总降水量存在13年的周期变化趋势。乃东多年平均年总日照时数为2934.8小时,阳光充足。乃东多年平均风速为2.3m/s。总的趋势是下降的。乃东地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42.2%,各月之间相对湿度变化较大。以上研究结果可作为为当地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选用镶黄旗国家气象观测站1992年—2021年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2 min平均风速、大风日数、沙尘暴日数等气象要素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对镶黄旗地区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1992年—2021年镶黄旗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397℃/10 a的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降水量以15.231 mm/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以23.362 h/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2 min平均风速以0.414 (m/s)/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大风日数以1.646 d/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沙尘暴日数以1.646 d/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冷湖赛什腾山和冷湖镇气象观测站日照资料,对冷湖赛什腾山和冷湖镇两站日照时数的季节、月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地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具体季节表现有所不同,其中赛什腾山春秋日照时数多、冬夏日照时数少,日照百分率夏季最小、秋季最大;分月来看两地日照时数的月变化均表现出波折起伏的变化状况,出现了两个峰值,赛什腾山第一个峰值出现在5月、第二个峰值出现在10月;从影响气象因素来看,赛什腾山日照时数与水汽压、相对湿度、风速呈负相关。分析结果对认识该地区气候背景和太阳能资源状况、开展赛什腾山天文台天文观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藏色季拉山藏药材生长区域气候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嘎  边巴次仁  旺杰  兰小中 《资源科学》2010,32(8):1452-1461
选用西藏色季拉山2007年藏药材的野外调查资料以及自动气象站观测的气象数据,探讨了濒危藏药材的基本分布状况及其生长的区域气候特征。研究表明:从藏药材的分布来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藏药材的植株高度、盖度以及多度都呈现基本下降的趋势,药材属性与山体坡向的关系随着药材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从药材生长区域的总体气候特征来看,山顶降水量、相对湿度基本大于西坡和东坡,东坡基本大于西坡;山顶平均气温、地面温度低于西坡和东坡,东坡高于西坡;山顶风速基本大于西坡和东坡,西坡大于东坡;西坡以东风为主,山顶以南风为主,东坡以静风为主;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降水量逐渐减少,相对湿度、风速增加,温度降低;静风(东风)频率减小(增加);南风、SSW风频率随着季节不同而增加或者减小;东坡、西坡的温度(风速)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增大),东坡、西坡的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频率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呈现基本相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统计1996~2015年茶卡站降水等气象资料得出,茶卡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224.7mm,日平均降水量为0.6mm;多雨时间为41天,少雨时间为221天;年平均气温为2.8℃,夏季短暂,冬季漫长,雨热同季的特征比较明显;湿润日数为118天,干燥日数为247天;夏半年多以偏西南风为主,冬半年多以偏西北风为主,属于温带干燥型气候类型;年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属于三类可利用地区;降水量、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总辐射每10年分别增加43.269mm、0.558℃、0.231℃、0.739%、22.287h、22.409MJ·m-2,平均气压、平均风速每10年分别减少0.317hpa、0.155m·s-1。  相似文献   

16.
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西藏降水区域划分及其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0—2006年共27a逐日降水资料计算西藏地区38个气象观测站之间的相似综合指标,再应用系数聚类法进行降水区域的划分,将西藏全区共分成13片。并通过对2007年1月1日至8月26逐日降水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这种区域划分与实际降水区域配合较好,符合实际天气意义。同时这种降水区域划分在西藏地区短期降水预报和地质灾害分析预报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研究西藏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对我国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利用昌都地区近50年地面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方程、M-K突变年检验法,研究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时间尺度变化趋势及突变差异性,并采用三层神经网络模型,以日照数、平均风速、相对湿度、大气气压为主要输入因子,分别建立其与气温、降水量之间的预测模型,并将预测模型结果与实际数据进行比对。研究表明:年平均气温每10年该地区气温增加约0.175℃,且2004年为气温突变的年份;年降水量每10年该地区降水量减少约28.844mm,且降水气候突变时间要远远早于气温气候。文章所构建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预测模型输出结果与实际数据平均误差分别为0.28℃、9.29mm,预测模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曹青  吴哲红  陈贞宏  徐良军 《科技风》2022,(3):66-68,87
对安顺市2015—2019年包括日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本站气压、日照时数等18个地面气象观测要素和污染累积基础(前一日AQI值)与当日AQI作相关性分析,选用强相关因子建立四季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运用等级评分、准确率、标准化平均误差(NME)等6种参数对4个模型预报效果进行评估.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四季AQI与...  相似文献   

19.
利用乌鲁木齐地区10个水文气象站50多年(1961~2012年)气象资料,对乌鲁木齐地区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主要气候要素的若干特征及趋势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50多年来,乌鲁木齐地区年平均气温增温趋势最强的是北部平原地区,贡献最大是冬季增温显著;乌鲁木齐年平降水量增加趋势最强的是北部平原地区,贡献最大是夏季降水量增加显著;乌鲁木齐地区增湿趋势最强的南部中山带和高山带,以冬季(1月)气候倾向率最大对全年相对湿度增加贡献最大。20世纪80年代开始增温度和增湿及降水量增大,21世纪初度和增湿及降水量增幅达最大。创新点在于,建立无资料地区气候要素预测模式,发现乌鲁木齐地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增高遵循多项式分布。为水资源影响机理提供理论基础,为当地政府制定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决策支持。为乌鲁木齐地区中山带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影响呼和浩特市火灾发生率的各种气象因素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在对呼和浩特市1981~2001年火灾资料以及同步气象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合理选取影响城市火灾发生率的气象要素作为预报因子,通过相关分析得到各种气象要素的火险指数值,并制订了用指数预报法预报呼和浩特市火险天气等级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