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分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不能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对科技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重新定位高校科技人员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研究对象,探索将科技人员创业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形成"导师+项目+团队"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丰富和拓展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推动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同时带动大学生创业由单纯复制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  相似文献   

2.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我国面向未来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文章通过研究发现传统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模式不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在分析探讨创新创业型人才素质结构的基础上,从评价原则、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五个方面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提出合理设想。  相似文献   

3.
昆明市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关键在于创新,科技人员在创新创业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分析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影响科技人员发挥潜能的主要因素,旨在为相关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步伐,走科技创新之路,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所在,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举措,有助于高校自我完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文章提出从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校园文化氛围等五个方面多渠道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促进内涵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和需求。  相似文献   

5.
叙述了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及科技创业在建设武汉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科技创业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国际化程度也在逐步加深,如何正确引导和评价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尤为重要。本文以国际创新型人才评价理论为逻辑起点,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与国际创新型人才评价接轨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归根到底是人才培养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理解,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分析,结合昆山市地方产业发展特点,总结吸取国内外高校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构建了适合民办院校商科专业群的"一个中心,两层目标,三级阶段,四大平台"的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  相似文献   

8.
张莉 《科教文汇》2014,(6):95-96
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归根到底是人才培养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理解,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分析,结合昆山市地方产业发展特点,总结吸取国内外高校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构建了适合民办院校商科专业群的“一个中心,两层目标,三级阶段,四大平台”的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  相似文献   

9.
从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出发,分析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的关系,概括目前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应结合企业家精神整合各方资源,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如何构建合理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所研究的问题。从平台建立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教系统中的具体定位,提出基于平台建设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以及有效的创新创业活动实践方法与激励机制。以期能够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管理体系,为高校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际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分析新技术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技术应用型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模型,探讨该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构成和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归纳总结新技术应用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成效,并从专业集群、课程体系、管理机制、社团活动、全球化战略和竞赛体系等六方面提出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是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政策进行梳理,有利于科技人员了解相关政策,树立信心,加快创新创业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目前理工科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围绕顶层机构设置、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指导服务生态圈三个方面进行实践分析,旨在探索基于新型研发机构的理工科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培育能适应、支撑、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都离不开人才资源,构建优良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更是推动传统工科转型、促进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新工科体验式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借鉴,从体验式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教学质量、展示平台以及机制制定等方面入手,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开展创业教学实践并对其成果进行分析,为完善新工科体验式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重要范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清远市四所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向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和研究,发现结合粤北山区高职院校的地域特点,将“互联网+”与科普、专业技能和众创空间等深度融合,运用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培养网络安全技术人才和现代农业人才方面成效显著,有利地完善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程胜利 《科教文汇》2020,(12):13-14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国家大学科技园对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推动产学研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宁夏唯一一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宁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破解自身在建设和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将其打造成各类创新融合、汇聚和聚变的大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7.
通过相关文献理论梳理,在问卷调研、现场考察和座谈访谈基础上,分析科技创业人才及其创业企业的成长环境需求,特别是人才对政府促进科技创业人才及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服务诉求,针对其成长需求和对政府服务的诉求,探索开展的科技创业人才及其创业企业培育实践经验和机制的案例研究。以四方面的培育实践工作为例,剖析培育机制是基于科技创业人才成长的环境需求和困难而设计的,又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调动各方资源共同建立和形成的,这些培育实践工作解决了科技创业人才及其创业企业成长的关键性问题,提出有效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8.
科技工作者创业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着重要意义。要推动科技工作者创业,首先要鼓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拥有创业意愿。但当前对不同创业意愿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尚不充分。此研究将科技工作者的创业意愿区分为创新创业与普通创业意愿两类,并基于对九千名北京市科技工作者的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从个人层次、组织层次和社会层次分析了科技工作者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创新创业与普通创业是两种差别很大的创业意愿类型,那些拥有更为丰富的人力资本和更强的科研及转化能力的科技工作者,更有可能成为创新创业者,其创业意愿更多地受到事业发展和成功机会的驱动;而有普通创业意愿的科技工作者往往个人条件相对较差,更可能开展的是被动的“生存式”创业。主要结论和建议是应根据科技工作者的不同创业意愿,给予不同类型的政策支持,尤其要大力鼓励科技工作者开展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19.
宋卿清  穆荣平 《科研管理》2022,43(11):83-92
“创新创业”作为推动未来技术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式,引发了关于政策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的新思考。本文回顾了当前创新创业政策的研究现状,从技术和市场两个视角定义了“创新创业”,从“政策资源-利益相关者-发展阶段”三个维度构建了创新创业政策分析框架,并以此框架分析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研究发现:(1)“创新创业”是“基于创新的创业”,既强调新兴技术迭代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政府管理创新,也强调满足当前市场需求或创造未来市场需求。创新创业兼具技术和市场的双重不确定性,前者对创业者把握技术发展趋势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后者对创业者承担双重不确定性引发的创业风险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2)创新创业的政策资源主要包括人才、财税、金融、孵化服务、公共服务,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创新创业者和创新创业企业、政府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以及大中型企业,发展阶段分为孵化初创期、成长发展期。(3)“双创升级版”政策充分考虑了创新创业的阶段性特征和特定利益相关者需求,其中政府采购等财税政策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较大。(4)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启示:一是创新创业是高水平创新人才基于创新的创业活动,必须多措并举,采取多种政策组合,支持和吸引高水平创新人才投身创新创业。二是创新创业政策的成效取决于政策的针对性和合理性,需要选择财政政策支持为主、税收和人才政策等为辅的政策组合,给予足以吸引高水平创新人才投身创业并集聚创新创业团队的政策支持力度,形成中国特色创新创业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