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learning of different types of graphic information by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education and knowledge of the content represented. Three levels of graphic information learning were distinguished (explicit, implicit, and concept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two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looking at graph and geographical map learning. The graph study (Experiment 1)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the variables' numerical relationship structure on adolescent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education and knowledge of social sciences and also assessed their proportional reasoning skills. The map study (Experiment 2) looked at the learning of a geographical map studied spontaneously by secondary school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ographical knowledge (experts and novices) and also assessed their spatial skills. The results of both studies show that graph and map learning performance improves with the subjects' educational level. The groups' differential performance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information involved (explicit, implicit, or conceptual). The subjects' knowledge of the domain in question determined the level at which they processed the information. Verbal and superficial processing of graphic information were also found to predominate. This has important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suggesting the need for differential treatment in teaching different types of inform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lso raise interesting issues regarding the type of expertise involved in learning graphic information: expertise related to the content represented, to knowledge of the syntax (graphicacy), and/or the system of knowledge graphically represented – spatial in the case of maps, numerical in the case of graphs.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对世界主要国家教育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各国特色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从地理、宗教等自然和社会因素对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影响入手,进一步剖析了形成不同国家教育现代化进程不同特色的内在原因,进而对比较教育领域有关教育现代化的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3.
论知识观的演变与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观与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依存关系,是构成教育价值取向的前提.随着知识转型以及传统知识观到现代知识观的演变,教育价值观也经历了从古代理性主义、近代传统教育价值观到现代教育价值观的发展.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和知识观的发展要求教育改革主动调整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实现知识在教育中的双重价值,更好地促进教育、社会和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我国古代教育地理学的发展概况,并结合我国地理学和教育科学发展现状以及我国教育发展实际,论述了中国教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特点、研究的主要内容等,提出了建立我国教育地理学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期促进该学科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6.
教育中的“反智主义”为一种对待知识、理智的态度和行为。这种态度和行为主要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理智培养的反驳、否弃、怀疑、嘲弄和改造。教育中的“反智主义”表现形式多样,在不同的语境下所指不同。“反智主义”主要源于知识与政治、文化的斗争关系,其既有来自外部因素对知识、理智的挤压,又有来自知识、理智对自身的反思。就中国语境而言,反智主义是一种长久的思想传统和教育实践。它有着和西方语境甚至完全不同的特质和作用,常常会成为一种追求真知、崇尚理性精神的桎梏。重塑知识的理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智力)、锻炼理性批判力和养成思维的乐趣等,显然更为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7.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实施环境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地理教材中渗透的环境教育内容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教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进行课内环境教育。同时应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英国学者彼得斯带动了分析的教育哲学传统,不仅影响教育哲学,也带动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其中,赫斯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与奥康纳对教育理论之辩,尤为人所称道。奥康纳致力于将教育理论带往科学理论。前期,赫斯特认为教育理论是实践理论,迥异于科学理论,教育理论应该以其他学门知识的型式、领域为基础,而建构出有助于指导教育实践的原理;后期,赫斯特则更为重视隐而未现的实践意义,修正前期过于重视理性知识的立场。重审赫斯特、奥康纳之辩以及赫斯特前后期立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哲学重点在于证成教育政策及开拓新的思考方式,量化研究成果在于拓展新知,质性研究则在于对实践智慧的探究。赫斯特后期念兹在兹于缄默之知等实践知识,哲学论证、量化研究、质性分析都应将之列入重要探索领域,必能有助于教育理论的精进。  相似文献   

9.
所谓“流派”,就是由于对某一现象审视的角度不同而最终产生的认识分岔现象。课程知识功能观是课程知识流派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岔点,是我们分析课程知识观的一个重要视角。不同教育流派从自身价值观立场出发来选择课程知识功能,利用课程知识功能,提升某一功能,进而导致了多样化的课程知识功能观形态。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对14名实习生的访谈,了解了他们经历实习后对大学所学理论性知识作用的实际认识。研究将理论性知识分为三类: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方法类知识、教育原理类知识。访谈发现:实习生普遍认同学科内容知识的价值;关注教育方法类知识但大多不能从大学的学习中受益;本科生对教育原理类知识的价值认可度低,硕士生的认可度相对较高。可见,教育原理类知识和方法类知识更易和实践脱节,但这种脱节并非不可避免。大学和中小学在教师培养过程的沟通与合作、实习生本人的反思意识与能力以及对不同理论性知识的合理定位,对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教育总与知识密切相连,但与教育自身相关的知识却并很难通过直接应用于实践来提高教育系统的效益和效果,这是持续困扰国际教育研究界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的教育研究与发展系统可被看作是一种教育类知识管理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改革教育知识管理体系的理念和运行模式同样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梳理和分析了2000年以来国际教育研究界对教育研发体系的新认识和新举措,即转向以实用性为主导的基础性教育研究,希望能对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长吉 《教育研究》2012,(6):80-85,96
农村教师除了学科知识、教育类知识、实践性知识之外,还应拥有生产生活的地方性知识、历史文化的地方性知识、传统民俗的地方性知识、民间艺术的地方性知识、地理景观的地方性知识、思想观念的地方性知识。农村教师掌握地方性知识,可以促进农村地方性知识的保护与发展,可以提高农村教学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其专业发展。使农村教师掌握地方性知识的策略主要是,将地方性知识纳入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职后继续教育中增加地方性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不同来源对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师知识发展的重要程度。研究结果显示: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是最为重要的职后的教师知识来源,而入职后的学历教育是最不重要的教师知识来源。在职前的各种教师知识来源中,教育见习实习、微格教学是职前比较重要的教师知识来源,而数学专业课、教育类课程是最不重要和次重要的教师知识来源。根据这些结果,我们提出了在教师教育中促进教师知识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教育知识的分类并不以分类自身为目的,而是要为教育认识成果的组织提供参照。从教育知识出发会探究四个问题,即产出教育知识的教育认识是以什么为对象的?隐藏在教育认识背后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经过教育认识所创生的教育知识究竟是什么性质的认知产品?不同性质的具体教育知识是否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推演出了教育知识分类的四个基本维度,它们分别是整体与部分维度、求知与求用维度、抽象与具体维度和中心与边缘维度,现实存在的教育知识能够在每一个维度上显现出其性质和在教育知识整体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每位“德育”教师在了解教育对象的同时,应强调“知能统一”,“知情和谐”,注重“知能并重”,“符合需求”,做到因材施教,要认真研究,改进考试内容和形式,使其适应新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地理图表形象、直观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对地图的正确使用是重要的地理技能。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建立地图思维,使学生学会借助地图工具获得地理认识。学生在长期的读图、析图、填图、绘图和找图的认识环境的熏陶下,能做到借图释文,借图忆文,忆图述文,提高运用图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张龙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1):103-105
由于受地理位置、教育资源、环境、人才培养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社会、高校、学生、家庭四个维度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解读。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影响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主要探讨中学教师对教师教学知识各因素的重要性的认识。利用SPSSt3.0和RAMONA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对象主要是参加2012年国培计划的中学骨干教师。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量表排序、隶属度函数排序,还是重要性指数排序,教师均认为教育实践知识中最重要的是“学科教学法知识”,而最不重要的为“一般教学法知识”;教学知识可以划分为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包含:课程知识、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教育知识包含:教育情境知识、学生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教育目标与价值知识。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城镇化发育不同水平地区教育差异与对策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城镇化发育水平30%和70%为临界,并参考地理、历史条件的影响,可以把我国各省、市、自治区按2000年城镇化水平划分为六类群组。由于城镇化发育水平确实对教育有实在影响,因此应根据不同群组类型采取有所差异的教育对策,以解决不同类型地区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借鉴马云鹏教授提出的专业知识框架即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课程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测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同知识来源对他们的专业知识发展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教学观摩活动"、"浏览网络"是获取专业知识非常重要的来源;"虚拟共同体的交流"、"自学专业书刊"和"在职专业培训"是获取专业知识比较重要的来源。"教育见习和实习"是获取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比较重要的来源。而"入职后的学历补偿教育"和部分职前教育课程对专业知识发展的作用并不明显。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提出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