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初衷是培育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但是,现实中的拓展性课程建设常常脱离学校理念性文化和特色地域性资源,忽视学生需求和兴趣,既没能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也未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突破拓展性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学校要立足自身办学理念设计课程框架,聚焦特色资源挖掘课程要素,以“五育”为纲构建课程体系,以学生为本建构课程实施路径,围绕育人目标构建课程评价体系,最终实现拓展性课程建设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2.
学校课程建设是在物理与社会空间中开展的课程资源特色化开发、序列化建构的教育实践.在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的课程建设蕴含着特定的空间权利及空间哲学问题.现实的乡村学校是嵌入乡村的,拥有特色化的课程发展空间,但在价值定位上却是逃离乡村的,在课程建设中漠视甚至吞噬着乡村取向的课程发展空间,由此形成乡村学校课程建设的空间悖论.为消除上述悖论,乡村学校需要立足本土知识与儿童经验,建设乡村学校优质课程;同时要整合地方经验与开放空间,拓展乡村学校课程视域,还要加强课程知识转化与价值建构,改善乡村儿童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坚持红色教育传统,探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路径,将区域红色教育资源与学校育人实践相结合,全面打造学校红色教育体系。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学校从学科课程融合、特色实践活动建设和校园文化创新等维度,全面探索和构建了切合高中生全面发展的红色教育体系,培育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4.
关注内涵建设:从课程到课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课程文化概念界定基础上,以学校课程文化的视角关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结合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提出:课程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人化文”,更在于“文化人”和“文化文”;要以院校文化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建设,以课程文化建设支撑和引领课程改革与建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构全新课程文化,创新课程知识管理,全面提高课程质量。此外,还提出了当前课程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在于“为什么建”“建什么”“怎么建”,逻辑旨归在于走向跨界融合。在价值层面,应以人全面发展为价值基础、以具身化发展为价值取向、以立德树人为价值目标;在认识层面,表现为由确定性到关系性的新思维、由五育并举到以劳育人的新视角、由边界课程到跨界课程的新话语;在实践层面,需要建构全息育人的课程目标、组建异质交互的课程主体、整合横纵交叉的课程资源、推进开放交融的课程实施、实行动态生成的档案袋评价。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9,(79):1-2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也是学校文化发展的载体。因此,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是培育学校核心价值文化的最好途径。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校长具备一定的课程领导力,注重课程的顶层设计;要充分发挥课程承载学校文化育人功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以通过课程建设来构建学校文化,积淀鲜明的办学特色,从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课程性质的视角来看,教育学的价值取向应该以人的研究为永恒主题,必须坚持用哲学观和哲学思维方式来研究和建构教育学的课程理论体系。由此,教育学课程的内在价值取向和外在价值取向应该坚持本土化教育理念,建构中国化的教育理论,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依据人的特性实施教育,还要以教育实践为基础,丰富和提升教育学科知识,从而进行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8.
核心素养培育引领着当前课程改革深化的脚步,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更要在这一本体功能的指引下不断进行修正、补充、调整以及创生等价值应答建设。这样的建设过程,必须在学校文化主题的关照下,从外延层面应突出校本课程的文化品格与实践形态;同时,又必须从内核层面进行价值取向和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9.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发展,是指学校形成、实施与完善以数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以及农业技术等为基本内容的校本课程的过程.技术取向下的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割裂了该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联系,致使该类校本课程实践的深层价值被遮蔽,实践的高度与力度不够.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发展的文化取向强调课程的文化品性,视课程为文化的主体性存在,有着其超越技术层面的理念与假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该类校本课程的深化发展以及特色学校形成,均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海南教育》2013,(5):26-27
<正>校本课程关注高考之外的东西,其核心价值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目前,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在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较大。不少学校和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一些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已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学校课程必须在五育并举的理念下,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内容和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在做优分科课程的同时,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进跨学科课程融合,充分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课程融合是基于完整生命主体的发展需求,指向全面发展人的育人目标;基于知识融会贯通,指向形成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基于育人方式创新,指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为此,学校课程着力构建起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活动一知识一社会”三位一体的课程融合结构框架,通过概念、主题、现象和方法等整合方式,形成学科间融合课程、领域间融合课程和活动融合课程的课程形态,真正实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  相似文献   

12.
卓越农村中学教师培养对于提升农村中学教师教育质量,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意义重大。卓越农村中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建构有其内在逻辑,要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秉承以人为本、实践取向、文化融合的理念,突出反映农村中学教育的特殊需求;在培养课程设置上,要以卓越农村中学教师一体化培养模式为依托,合理建构其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将张大千艺术资源引入内江小学美育课程,对弘扬传统文化和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双赢的决策.开发和利用宝贵的大千艺术资源库,应在秉承三级课程资源有效衔接、利用教师为开发主体和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课程开发理念下,通过校本研训、学社联合、活动展示、依托网络和课程建设等多条路径,使其转化为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促进内江地方美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村儿童线描画传承农耕文化的智慧,有着乡情的惆怅、泥土的芳香,质朴的线条通过朴实的堆叠、稚嫩的重复呈现美的韵律。重庆市北碚区复兴镇中心校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为了突破学校素质教育的瓶颈,践行新课程理念,解决特色师资匮乏和特色学校建设等问题,而依托西南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和美术学院,以复兴农村线描画为载体,以平行线为造型语言,以签字笔和打印纸为创作媒材,实现教师能教、学生易学,探究出复兴农村儿童线描画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让农村孩子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健全,提高农村美术教师课程开发的执行力和自身的专业成长,对农村学校以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来推进艺术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胡彩霞 《科教导刊》2020,(2):174-175
现代学徒制是将现代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培训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与构建,构建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体系,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教学,使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以本校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为对象,完善新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教育方法、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制定教学实施计划、重新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总结和提升等几个方面融入现代学制制背景下"六双育人"模式,让学生尽早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  相似文献   

16.
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是国家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国家事权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需要在国家宏观管理和统筹指导下激发公共治理的活力,不断促进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实现课程要素、课程类型以及课程设计思路等核心维度的整体建设。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现,应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构建一体化与多元共治的课程制度体系为保障,以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核心动力,以促进多元主体的协同育人为主要途径,全面提高德育课程的育人功效。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面临学生基础弱,课程内容、结构不适应科技发展、生产实际、学生发展需要,师资队伍、教学条件难以满足课程要求等矛盾。中职课改应关注学生特点及需要,强调从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关注岗位群要求,以实训课程建设为中心。同时,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要做好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包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核心,学校和家庭教育、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两大路径,以及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人力资源、充足的教育经费的财力资源、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公平的价值引领三大条件。完成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重大改革任务的关键驱动力是要提高教育改革的效能。教育改革效能是人们为不断满足教育系统内外的要求,有效获取和充分利用对培养人有利的各种资源,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通过教育管理和教育的过程,以实现培养人的目标为核心,进而使教育的组织和人得到相应发展的特性、有效作用及其状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需要提高教育改革效能,是由教育改革效能与教育改革思想上的引领性、理论上的一致性和实践上的同步性决定的。提高教育改革效能,要适应教育内外环境发展的需要,有充足的教育改革资源,有高效的教育改革路径和高效的教育改革过程,要以德树人,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改革的目的,注意处理好教育改革中组织及人的发展的特性、作用及状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校本课程实施给学校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从校本课程开发方式来看,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学科化、教材化、活动化、师本化等误区。走出校本课程开发误区的对策有: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为校本课程合理定位;多类并举,规范实施,提高校本课程的科学化水平;加强课程监管与督导,提供专业支持与指导,推进课程开发常态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