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体育与科学》2019,(5):84-96
从布迪厄的"社会阶层"理论出发,基于CGSS二期数据探讨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居民现场观赏型体育消费分层现象及影响机制。通过多层次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现场观赏型体育消费尚未成为一种大众消费方式,中国公众到现场观看体育比赛存在社会阶层区隔;(2)现场观赏型体育消费分层是个体所在的社会阶层及所嵌入的社会结构、资源环境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和城镇存在不同的现场观赏型体育消费分层机制。研究揭示,社会阶层是体育消费领域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变量,体育消费在社会阶层再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文化转向"的阶层分析不能囿于行动者的社会阶层,还应关注行动者所嵌入的更广阔的社会结构和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2.
社会分层是一种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和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本文从社会分层结构的角度透视小城镇不同社会阶层居民体育锻炼方式。结果显示:社会上层体育健身选择率最高;不同社会阶层活动场地选择多数是在自家庭院、广场空地和马路边的几百米范围内的早晨进行锻炼。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社会阶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旨在为越来越多"农转非"的农民(中下层)开展体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状况、影响因素等的调查,在与2001年调查结果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对策.对北京市所属18个区(县),发放约12 078份问卷.与2001年调查比较,2009年结果显示,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比例超过男性;技能指导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组织管理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北京市体育场(馆)的总数从建国初期的19个增加至6 146个,目前,市级晨、晚辅导站有3 409个,区(县)级晨、晚辅导站有3 028个,经常参加晨、晚辅导站活动的人数总体约有38.032万人.锻炼群体女性(54.5%)高于男性(45.5%),年龄集中在25~45岁、45~59岁两个年龄段;增强体力和健康、消遣娱乐及提高运动能力是构成锻炼群体动机的重要因素;"体育明星"、"体育老师"和"体育读物"是锻炼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促进因素.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体育设施、体育锻炼经费投入以及科学体育锻炼知识赶不上体育锻炼人群的实际需求.从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同技术等级的分布来看,尽管数值有了质的变化,但结构仍呈现出"金字塔形"的结构,说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技术等级结构分布是在稳中向前发展的.提供群众性体育锻炼的体育场(馆)与设施无论是在种类上还是数量上均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表明人们有越来越多的选择锻炼的空间和方式.京郊农村城市化和女性早于男性的退休制度是影响锻炼群体结构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氧为主体,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的运动项目(走或跑步等)是锻炼群体的主流选择.积极开发北京市的体育场(馆)资源,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提高业务素养、丰富手段与技巧,是破解当前困扰群众体育锻炼难、提高北京市居民身体健康素质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4.
社会分层视野下城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社会分层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城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各阶层居民体育锻炼参与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并随着阶层上升而上升的趋势;2)对体育锻炼的身心健康期待是各阶层居民的共同因素;3)各阶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并随着阶层上升影响因素越趋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农村大众"体育锻炼意识缺乏"的实质进行分析,为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相关措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文献资料、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农村大众体育锻炼意识缺乏的实质进行深入探讨。结论:意识缺乏是农村大众体育锻炼参与不足的表象,不同年龄群体的体育认识错误是体育意识缺乏的实质:青少年群体——体育无吸引力、无作用化,中青年群体——体育理解谬化以及老年群体——体育"无知"化。建议从进一步改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加强乡镇学校体育建设、利用媒介有效宣传体育健康基本知识和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助力农村大众体育锻炼参与。  相似文献   

6.
社会文化规训与性别角色期许是女性体育参与社会距离形成的本源所在,受此影响分别出现了项目选择和性别参与上的差异特征;经济收入与教育背景的影响使女性体育参与呈现明显的社会分层现象,影响着女性体育参与的行为选择;媒介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进一步凸显了女性体育参与的弱势地位.已婚群体的女性体育参与程度显著比未婚群体降低,女性体育参与的社会距离产生的本质并不取决于男性本身设置的距离感,而是取决于社会发展过程中附加的社会文化、性别角色期许、媒介传播、经济收入以及文化背景的共同作用.正是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了女性在社会角色中的“弱势”地位,这种地位是导致女性体育参与社会距离形成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7.
比分析体育利益结构研究的两种理论视角。结果表明:分层理论依据社会分化的结果分析体育现象,较好地解释了体育消费分层、大众体育参与、体育市场分化等问题,但分层理论没有考察我国各类体育利益群体分化重组的速率,而我国体育利益群体正处于加速分化且重组滞后的转型期,因此分层理论在体育利益结构演变过程和体育利益群体关系及其整合可能性方面缺乏解释力;空间理论从利益关系入手分析体育利益结构,从而破解了体育利益结构研究政治与经济的二维困境,从理论上回应了体育利益结构不是权力策略的手段、不是追逐体育利益的舞台、不是塑造体育秩序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从教育公平问题出发,基于社会分层理论,使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探究学校阶层是否会对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产生影响,以期从新的视角补充学校层面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在社会分层视域下,学生的阶层差异和阶层聚集导致学校之间出现明显的阶层分割现象,并呈现地域维度区别。2)学校的阶层异质性已成为影响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高、低社会阶层的学校在体育运动时间上具有明显差异,学校学生的整体阶层均值越高,相应的锻炼时间越多。3)学校这种分层所致的运动差异,其效应也因群体特征而异,学生有运动兴趣情况下学校的整体影响会更大。研究建议:1)教育公平问题下学校阶层构成对学生运动的影响不容忽视,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需要充分认识到这种阶层差异带来的影响。2)普通学校更应加强对学生中较低阶层群体的关注和运动锻炼的引导,需要探索更多可行的方式来改善因社会结构区隔导致的这种学校体育差异。  相似文献   

9.
《体育师友》2021,(5):44-49
从推拉理论的视角深入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动机与需求规律,基于文献综述编制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推-拉-阻量表;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福州大学城5所高校的908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对其进行实证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动机的推力包含"健身健美""社交与学习";拉力包含"舒压放松""锻炼特质与服务"和"外部效应";阻力包含"个人阻碍"和"设施与能力阻碍"。(2)两个推力动机公因子和拉力动机中的"锻炼特质与服务""外部效应"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有显著的正向关联性,阻力方面的"个人阻碍"和"设施与能力阻碍"与体育锻炼行为则存在反向显著性相关。促进策略:(1)高校要明确大学生的多元内部需求,增强锻炼驱动力。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创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刺激锻炼动机,驱动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参与。(2)加大体育锻炼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拉力,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在体育教学服务中体现教育的"拉"动性,既可强化学生的体育欲望,又能保持体育锻炼的外部引力。(3)从执行和鼓励双重角度消除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阻碍,唤醒大学生对运动参与的兴趣,将"要我做"的态度扭转为"我要做"的勇气,给自己增加运动推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成年人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6年中国营养与健康抽样调查数据,运用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探讨中国成年人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有钱”“有闲”“体育锻炼重要性认知”3个因素中,“体育锻炼重要性认知”的影响最大、最稳定;年龄、健康状况对体育锻炼有非线性影响,与体育锻炼之间呈现“U”型关系;制约农村人群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是体育资源匮乏,这一特征遮蔽了其他主要因素的影响效应;与农村相比,城市锻炼人群的层化现象较弱.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乡群众体育统筹的最终目标是缩小城乡群众体育之间的差距,让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体育生活水平,从而实现全民健身的目的。居民的体育参与情况能很好地反映城乡群众体育的统筹情况,对不同社会分层的城乡居民体育参与进行研究,找出社会分层与体育参与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的职业声望、不同收入、不同学历的城乡居民其参与的运动项目有所不同,城乡居民体育参与情况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农村体育"四维健康"组合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农村传统习惯和场地特征,结合农民的生活规律、劳动特点,构建具有农村特色、切实可行的农村体育"四维健康"组合体系.包括农村体育身体健康服务体系;农村体育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农村体育社会健康服务体系;农村体育环境健康服务体系.通过政府组织、经济杠杆、体育文化、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意识引导等,建立农村体育"四维健康"长期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3.
城镇居民体育作为特殊的文化运动和新的社会体育形态,将直接关系到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也影响到城镇体育的发展目标。在体育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受自然环境、民俗习惯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影响,导致各个地区人们体育锻炼质量存在明显差距。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性别、年龄和学历3个角度对滇辽两省居民的体育价值观、体育锻炼次数、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项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价值观大致相同,都把增进健康,祛病延年排在首位;受性别、年龄、学历因素的影响,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次数和锻炼时间有所不同;体育锻炼首选项目球类运动受场地设施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广东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玉凤 《体育学刊》2006,13(4):86-88
通过对广东省高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的研究,发现一些体育业余组织规模小、不规范,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中存在场地、器材不足,学习时间紧,没有养成锻炼习惯等问题,提出了鼓励组建体育俱乐部、体育锻炼小组,充分利用社会体育资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改变传统的竞技化比赛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多开展大众化、趣味性比赛,增加选修课,改革体育课的考核办法,充分发挥学校团委、学生会及各类学生组织的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83,自引:2,他引:81  
胡庆山  王健 《体育科学》2006,26(10):21-26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发展现时期的农村体育,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农村体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发展新农村体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体育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塑造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必要途径;制约“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经济社会因素、机构变迁和投入力度因素、导向机制因素、主体力量因素、农民文化素质因素、农村贫困文化因素等。针对上述制因,提出要大力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立农村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多方培育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体育+"精准扶贫协同机制建设对实现农村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农村体育扶贫可分为体育公共设施扶贫(输血)和"体育+"产业扶贫(造血)两种模式。扶贫实践过程中存在体育扶贫精准度低、体育扶贫主体单一、体育扶贫资源缺乏整合的问题,亟需建立农村"体育+"精准扶贫协同工作机制推进体育扶贫的精准度。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依据,结合体育产业特点,构建以"体育+"产业项目为核心,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全程参与的农村"体育+"精准扶贫协同工作机制;该机制通过实施"体育+"产业精准选择、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扶贫产业市场化纳入、社会组织全程参与、扶贫主体利益共享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06)数据进行二次资料分析,发现不同教育程度、职业的管理位置、居住空间城市老年人的健身锻炼情况有显著性差异。退休前不同的技术职称等级、行政级别、所在单位不同等级、不同幸福感、生活满意感和社会经济地位主观认同的城市老年人对是否锻炼有显著性差异。性别、年龄没有成为区分体育锻炼行为差异的变量。应用社会分层和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分析认为社会客观位置与锻炼行动之间存在"结构化"关系,具有追求健康、非生产性、炫耀式休闲特征的身体锻炼行为成为文化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被用来强化社会地位群体的边界。研究进一步对体育部门职能方向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村中年人生命历程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社会调查等方法,以生命历程理论为分析框架,对山东省农村中年人的生命历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农村中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出现提前衰老现象;个体健康既与自身生理因素有关,也与诸多的社会因素联系在一起;体育健身意识、行为缺失;《体育法》、医疗保险政策贯彻不得力是打乱他们生命历程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材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瑜 《体育与科学》1997,18(4):43-45
本文对我国部分普通高校的体育理论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作者认为体育理论教学对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和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有着积极的影响,但目前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上存在许多不足,笔者认为:(1)普通高校应增加体育理论教学课时,(2)体育理论教材内容的选用要有针对性、实用性,(3)体育教师自身应不断提高理论水平,(4)改进教学手段和形式。  相似文献   

20.
太湖周边地区农村群众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太湖周边地区24个乡镇的农村群众体育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太湖周边地区农村人群具有良好的健身锻炼认识,但实际锻炼状况不容乐观,体育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农村体育管理体制较健全;对进一步推动太湖周边地区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提出了5项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