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自20世纪至今,教育研究领域存在着两种主要的范式,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范式在对教育事实属性、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整体还是局部的研究视角上构成了对立的两极。而复杂科学的出现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为我们对教育研究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观点资源。本文试图在梳理两大研究范式对立的基础上,阐述其在复杂科学视野下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教学范式是指教学人员及研究者对教学这一特殊而复杂的实践活动最基本的认识。受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哲学思潮的影响,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科学主义教学范式与人文主义教学范式两种截然对立的教学范式。两者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我们要结合当今时代特征与需求,在肯定两大教学范式合理性的同时,超越其局限性,将二者有机融合,形成符合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范式,即科学人文主义教学范式。  相似文献   

3.
教育研究中实证主义范式和理解范式两大范式的发展、对立和融合的过程反映了教育研究范式及方法的变革与融合,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教育实践中,两大教育研究范式从对立走向融合是基本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近来,教育学学科范式的人文主义转变俨然成为我国当前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显性话题。然而,这却是一种基于误解的盲目策略。教育学无力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所出现的人文关怀欠缺问题是社会文化发展多种因素所致。教育学学科范式的人文主义转变在深层原因上与人文主义兴起及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相互对立密切相关。它脱离我国教育学多元化发展现状,导致教育学无视对教育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研究,从而给其带来功用性丧失、独立性和专门性被削弱等消极后果。教育学解决教育人文关怀欠缺问题需走向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融合,而不是固执两者的对立。  相似文献   

5.
教育研究范式:从二元对立到多元整合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20世纪的教育研究主要是科学和人文两大范式的争论,20世纪后期出现并可能成为21世纪主导的复杂科学,将改变教育研究范式的这种二元对立,走向多元整合的复杂性研究范式,实现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根本性转换。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教育研究惯用科学和人文范式构建和书写美好教育生活,培育了自成一派的范式文化.科学范式搜集和复现各种教育事实关联的理性线索,人文范式将教育现象进行非实验室般的思想概化,最终产生了范式文化纷争.经验描述与超验建构、客观论证与思辨阐释、情境限制与理性敞开、确定结论与模糊想象、固定程序与文本注解等多维度范式的相对主义表征,无法审慎把握可能教育生活世界的真理.科学与人文分野的教育阙失以及教育时空转型,客观决定了两种范式都是慎思和追问教育信念的学术手段,因此,要以范式文化互融为旨趣,消除偏见的研究认知,停止岛屿式的范式割裂,构建范式兼容模式.当前,要打造科学与人文并育的"双范式"教育研究文化生态,探求超越本有教育生活的出路以及获致人间生活尽美的根本道理,据此发掘非凡的教育发展成就,鉴赏教育生活的时代神韵.  相似文献   

7.
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与西方教育管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的支配和影响之下,形成了20世纪70年代实证科学的第一个高峰及其后的后实证科学乃至当下科学与人本、客观与主观、事实与价值、组织与个人等二元整合与多元并置的第二个高峰。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代科学的崛起,人类文化有了科学与人文的典型划分,由此揭开了二元文化冲突斗争的历史,至20世纪上半叶“两种文化”的冲突达到了顶峰。为了促进二者的融合,“两种文化”冲突的根源则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课题。研究指出,事实与价值的二元划分,是科学与人文对立的哲学基础;科学与教育的高度专门化、专业化,加大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裂缝;科技理性的扩张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使“两种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9.
美国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学的研究,以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为理论基础,走过了世纪之旅,形成了70年代实证科学的第一个高峰及其后的后实证科学乃至当下科学与人本、客观与主观、事实与价值、组织与个人等二元整合与多元并置的第二个高蜂。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课程存在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基本“范式”,这两种课程范式往往相互对立,从一个 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人们需要以辩证的观点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促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课程中 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1.
优秀教师心理素质特征研究过程中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即实证研究范式与质性研究范式的选择问题,优秀教师心理素质特征是个性多样还是共性客观的问题,心理素质特征由教育教学及学生发展规律决定还是由社会特征决定的问题。建议在研究中根据研究内容及任务选择研究范式或是整合两种范式;关注个性化的多样性特征,但更为重要的是寻求具有共性的客观特征;要以是否有利于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为依据来确定优秀教师心理素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德育评价是对德育事实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在第四代评价理论视角下,德育评价被认为是一种包含了多元价值的建构活动。现实中,我国德育评价在价值上仍存在以工具管理价值为主而多主体价值需求重视不够的问题,又因科学主义范式主导陷入了实践困境。我国德育评价要走出困境,应使工具价值转向多元价值,由科学主义范式主导的评价实践转换为人文主义范式主导的评价实践。  相似文献   

13.
从近几十年的会计研究历程看,20世纪的会计研究主要是科学实证主义和人文理解两大范式的争论与对立。20世纪后期出现并可能成为21世纪主导的复杂科学,将改变会计研究范式二元对立的局面,走向多元整合的复杂性研究范式,实现会计研究方法论的根本性转换。  相似文献   

14.
科学或人文:两种大学课程范式的思考与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课程存在着科学主义与人主义两种基本“范式”,这两种课程范式往往相互对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人们需要以辩证的观点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促使科学精神和人精神在课程中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5.
从两个教育家的论争看教育研究的两大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两大教育家罗杰斯和斯金纳关于“人与教育问题”的争论,揭示了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两大教育思潮在教育研究范式上的矛盾冲突及其研究范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认识多处于一种对立的思维方式中,具体可以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思想归属的对立。认为人文教育归属于人文主义,科学教育归属于科学主义,则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对立似乎必然导致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对立。二是教育价值取舍上的对立。认为人文教育取个人本位价值观,科学教育取社会本位价值观。则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对立似乎必然导致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对立。三是教育手段的对立。认为人文教育的手段是人文知识,科学教育的手段是自然科学。那么在“人文不是科学,科学不是人文”的对立下,人文教育与科…  相似文献   

17.
在复杂性科学视野下对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进行反思,可以发现其混乱和对立的原因在于教育技术学学科是复杂的交叉学科,所研究的教育技术是个复杂的系统。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应统一或整合到莫兰所倡导的复杂性范式之下。  相似文献   

18.
学习研究范式的转变及其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研究范式是学习研究群体所遵循的一般性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学习研究范式的转变意味着研究者对学习研究独特看法的形成,它在本质上体现的是认识论、方法论及其价值观的变化.本文探讨了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两大学习研究范式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也探讨了基于复杂认识思维的复杂性学习范式及其价值取向,最后指出"基于设计的研究"是未来学习科学领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话和和谐统一的有效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教育技术学科学实证主义、人文主义两大研究范式的对立性与相对合理性进行了辨析,指出两大研究范式对立的根本原因在于非此即彼的简单二元论思想。由于选取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两大研究范式在“对象-方法”的适宜性上都做到了历史上的相对合理。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两大范式在趋向辩证的过程中,实现了“通约”。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主义与自然主义研究范式具有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倡导科学-实证研究手段和强调"悬置"研究者个人"先见"等共性。在教育研究中,科学主义范式排斥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自然主义范式则认可质性研究方法;科学主义范式无视研究者个人的存在,自然主义范式则强调人直接参与调研的作用;科学主义范式倾向于将对象进行分解研究,自然主义范式则强调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自然主义范式主要采取紧跟设计和目的抽样的研究方式,科学主义范式往往采取预先设计和传统随机抽样的研究方式。科学主义和自然主义研究范式都对教育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但科学主义范式的"自然科学化"取向备受质疑,而自然主义范式则面临着如何保障研究有效、可信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