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既是法律赋予举办者的一项权利,也是民办教育投资退出市场的一种方式.当下,在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过程中,存在着变更程序混乱、资产交易不规范、新的举办者资质条件不达标、举办者营利倾向明显和政府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加强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管理,应坚持"重在规范、促进发展,保障自主、依法行事,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
民办高校治理能力是民办高校的利益主体共同开展治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办学目标的能力。主体性因素是影响民办高校治理能力的主要因素,但不同主体对治理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的特征及举办者控制型管理模式带来了诸多利益冲突,使民办高校治理面临着与公办高校不同的难题,民办高校治理能力有其特殊性。民办高校治理能力提升需要在分类管理的框架下创新外部管理制度,通过修订章程推进依法治理,通过完善治理结构提高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3.
民办高校财务困境的化解需要寻求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合作。民办高校举办者、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与家长、政府、银行等,都是民办高校财务经营活动中关系密切的利益相关者。现实办学中,由于一些利益相关者的职能缺位和民办高校对一些相关者利益诉求的漠视,民办高校的筹资活动未能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响应,致使民办高校筹资活动呈现出极度的单一化和依赖性。为此,民办高校应以"多元主体参与、共同协作发展"的治理理念,着力构建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财务治理机制,共同构建财务风险防范平台。  相似文献   

4.
民办高校权力运行中的出资人(举办者)控制、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团队职权不明晰、缺少利益相关者参与及内外监督机制缺失等法人治理结构上的突出问题,使得民办学校陷入了家族化治理、内部权力冲突频现、缺少共治动力及存在监管盲区,深刻制约着我国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在对民办高校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的制度框架下,迫切需要直面治理困境,突破法人属性、产权制度、举办者权益及政府监管等政策瓶颈,明确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路,完善外部制度建构,改进民办高校尤其是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5.
民办高校是一个典型的利益性相关者组织,受举办者、教师、学生、家长、政府、企业等诸多内外部组织或个人的共同制约.对民办高校进行分类管理是举办者、教师、学生、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对各自利益诉求的综合结果.要从法律上许可和规范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政策支持力度,创新教师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学生公平发展的权利,提高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指导服务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民办高校落实法人财产权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产权问题是民办高校法人治理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从真正意义上落实法人财产权,是民办高校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民办教育促进法》第35条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  相似文献   

7.
民办高校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民办高校举办者、学生及其家长、教职工、政府和公众等,都是民办高校健康发展中关系密切的利益相关者。基此,在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上,民办高校应立足于利益相关者治理,构建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监督体系,以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公共性。但在现实办学实践中,我国民办高校内外监督制约机制普遍缺失,利益相关者难以起到监督作用。我国民办高校事实上陷入"家族化"经营治理,从而极大制约着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民办高校应着力建立健全以监事会为重点的内部利益相关者监督机制和以政府监管为主体的外部利益者监督机制,以此完善学校治理结构,纠正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失灵,进而实现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买方市场",不少民办高校遭遇了办学风险。民办高校办学风险可以归纳为错失"上规模"的最佳时机、领导层素质不足、财务运行不善、内部管理亟待完善、地理位置不合理等五个方面。为有效防范民办高校办学风险,从民办高校来讲,要端正办学动机、明确发展理念,提升内涵和质量、追求特色发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管理;对于政府而言,要加强宏观管理与监督,完善评估管理标准,强化事前事中控制,建立民办高校和举办者(投资方)之间的风险分割机制。  相似文献   

9.
独立学院转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公办型独立学院是我国独立学院的重要类型,转设中面临的挑战更多,是“难点中的难点”。推进公办型独立学院转设须创新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允许和鼓励各地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公办型独立学院可探索转设为公有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无举办者”的民办高校或混合所有制高校,亦可探索“第三条道路”的办学路径。为加快公办型独立学院转设步伐,可采取如下对策:完善顶层设计,增进转设共识;寻求省市县政府支持,增强制度变迁动力;预防和化解风险,维护师生利益。  相似文献   

10.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年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却有500所以上的民办高校倒闭,近一半的民办高校亏损。造成民办高校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是当下中国社会尚未形成有利于民办高校发展的良性社会环境,民办高校自身也存在着严重问题。解决问题的的关键,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及民办高校的投资者、举办者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管理方式和办学理念,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78年以来,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成为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核心问题。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正式制度中涉及中国高校自主权的主要政策与法规文本,发现改革开放四十年高校办学自主权"回归"演进中有五个不同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5年,以政府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面对思想解放,提出高校办学自主权"回归";第二阶段,1986—1993年,以政府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标志,面对思想纷争,争取市场主体地位与更多"名义"自主权;第三阶段,1994—1998年,以全国人大颁布《高等教育法》为标志,面对两轨体制的转型困境,确认高校法人地位与有限自主权的"名义"法律保障,在招生就业体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改革等领域高校办学自主权迈出制度性突破;第四阶段,1999—2011年,以政府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标志,原有涉及多方利益的存量改革固化,改革增量创新难度加剧,造成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困,也迫使学校寻求自主权确权的制度创新;第五阶段,2012—2017年,以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标志,面对全球治理浪潮,政府简政放权,探索确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治理结构,碎片化自主权"回归"诉求转换为整体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校自主权的演进始于突破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纠结于转型中的两轨制、转换于公共治理理念框架的实践,这将改变政府与学校就办学自主权的"分权"或"放权"的"线性"循环局限,转入到参与大学办学相关利益方关于权利、义务、责任、理念的制度重塑与学术生态培育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办学自主权既是高校有效实施内部治理的基础,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三级管理体制的建立,进而到以办学章程为载体的治理体系改革的历史嬗变,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明显扩大。从制度变迁的视角看,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变迁体现了权力与制度的互构关系:权力秩序呈现出从集中管控到分权治理的特点,制度模式从国家本位到多元导向的发展趋势。受路径依赖和高等教育供给制度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变迁过程中产生了宏观鼓励与微观约束、临时性制度过多与总体性制度欠缺、外部放权和内部集权等多对矛盾关系。在当前我国"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迫切需要加大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力度,实现从行政主导型的制度变革转向发展驱动下的高校自主性治理改革。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办高校发展至今,在高校办学理念的基础上逐渐融合了现代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治理理念。文章依据中国民办高校办学实践,提取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主要构成:董事会(董事长)、校领导(校长)及核心教职工,阐释利益相关者主体间性关系及存在问题,提出并论证期权激励是消解利益相关者间问题的有效策略。在此基础上,提供一套规范科学、可供操作的期权激励的逻辑框架,包括期权确立的原则、选择激励的模式、确立行权的条件、确立辐射对象和数量,以及合理设置等待期和行权期等问题,供民办高校激励人才、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分类管理改革的推进,现有民办高校将真正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不同的法人组织。法人属性的差异,意味着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机构的调整和变化。从公共性视角来看,目前我国现有民办高校内部治理呈现出较为典型的私人性特征,表现在治理目的、治理主体、治理机制等方面。对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来说,其内部治理从私人性转向公共性,是现代大学公共属性、民办教育政策导向、获取公共财政支持的综合使然。提升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的公共性,应形成树立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目的,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主体,建立公平、透明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original research into institutional governance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It provides an in-depth qualitative study of how the private university in China has responded in practice to government policies.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three dimensions: the roles of the university council, the president, and the university constitution. The study adopted two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31 separat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21 informants as well as extensive documentary analysis. Findings revealed that while external policies provide an impetus for change for each university, how key actors in institutional governance understand these policie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how the policies are implemented. This can result in change that can be viewed as either symbolic alteration or as operational change. This study provides insights from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by way of a case study on private university governance in China, and also a referential perspective on the governance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general for policy makers, senior managers, and academics.  相似文献   

16.
在去行政化改革背景下,完善高校办学自主权法律制度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高等教育法》是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基本法律形式,其对高校办学自主权法律制度进行了主要规定,但相关立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保护高校办学自主权和促进其有效落实,推进高校去行政化改革,《高等教育法》应确立控制政府权力和保护高校权利的法治理念,明确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法律性质,完善办学自主权保护和约束制度,完善政府办学干预权控制制度和构建保障社会中介参与办学制度。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民办高校政府财政资助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民办高等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为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经费紧张,首都的民办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生存的危机,相当一部分民办学校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亟待改善。本文从政府资助民办高校的理论依据出发,分析了北京市民办高校获得政府财政资助的状况。北京市民办高校很少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构建政府财政资助民办高校的机制是北京市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独立学院的产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演变的一种制度创新。它的产生和发展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是,我国独立学院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如完全走民办道路难、法人治理机制不完善、专业设置不科学、办学自主权缺乏、教师数量少等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建立健全法规制度,规范举办主体准入形式,健全独立学院董事会的良性运行机制,鼓励社会中介参与对独立学院的评价,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推动独立学院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完备的大学治理体系是提升大学治理有效性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呈现规制化特征,集中体现在政府与大学、大学与院系、学术与行政的治理关系中。造成我国大学治理体系规制化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深刻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的不完善、集体主义文化的过度张扬、大学组织的学术传统不深厚等。基于院校运行的微观维度,新时代推动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去规制化改革,需要正确认识大学的组织属性,培育学术文化;扩大院系组织自主权力,激发"学术心脏"活力;改革一元化权力运行模式,增强专业权力的影响力,努力探索其变革之道。  相似文献   

20.
民办高校在经历了二十几年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之后,已经逐渐成为了教育行业的新生力量。但是面对着当前越演越烈的一个办学竞争现状,民办高校已经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去做,才能让正处于蓬勃发展中的民办高校,能够顺利的从众多高等院校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些相关人士一致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是从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阐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通过文化建设构建出学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推进民办高校能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