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庆云  樊伟 《体育师友》2009,32(3):72-73
女子高校学生作为高校体育人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中的主要载体。体育教学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接轨,是女子高校体育教学面临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从现阶段我国女子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入手,分析女子高校学生的体育状况,并结合女子高校专业的要求以及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对身体素质的需求,探讨女子高校女生体育教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黎莎 《体育文化导刊》2008,5(4):112-114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多方面查阅有关中日近代女子体育的史料,从比较两国女子体育兴起之异同中,认识不同国家女子体育发展的特殊性与规律性,为今后各国女子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报纸的女子体育报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揭示报纸体育报道量的性别差异。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研究结果和结论:报纸的体育报道量存在巨大的性别差异,即对男子的报道量远远大于女子,反映了报纸对女子体育的忽视和偏见。建议:呼吁广大媒体乃至整个社会关心、爱护和支持女子体育运动,促进女子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唐代女子参与的主要体育活动(球类、百戏、户外休闲、游戏娱乐等)进行梳理分析,认为:唐时期政治的相对稳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开放与宽容,为女子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持;植根于本土的儒、释、道三教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丰富了唐代女子体育思想,随即呈现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女子体育活动形式;唐代女子体育发展呈多元化兴起的局面,是中国古代女子体育的一大特色。因此,对唐代女子体育的研究可为中国古代女子体育研究提供参考,为我国现今发展女子体育事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国女子竞技体育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奥运会我国女运动员获奖情况为分析切入点,从社会制度与举国体制、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传统文化与性别平等、运动队管理与科学训练、体育人才培养体制与项目的战略结构调整、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体育商业化、女子竞技体育职业化与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世界女子体育的蓬勃发展等方面,探讨中国女子竞技体育优势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此现象的社会学因素.提出坚持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保障女运动员的基本权益、加强对女子竞技体育的宣传、进行项目的战略结构调整、加强训练的科学性、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夯实学校体育基础、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女子竞技体育职业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现代体育报道的研究,揭示体育报道中的性别差异和重视妇女体育运动程度的不足,并就妇女体育运动通过筹设“女子体育基金”建立和谐的媒介关系进行探讨。同时,在分析妇女体育运动传播的特点及价值的基础上,论述“女子体育基金”时体育传媒的价值效益,从而使传媒真正成为妇女体育运动与广大受众之间的联系纽带和桥梁,为更好地开展妇女体育运动拓展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张汇兰是我国近代女子体育运动的倡导者和推进者,倡导"女性取向"的体育思想,注重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反对"选手体育"、推广普及化体育思想.她认为:提高"女子体育专家"素质是发展女子体育之根本,主张加强女子体育教育,并呼吁成立全国女子体育组织.张汇兰女子体育思想对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对当今中国女子体育进一步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首支出国参赛的女篮队伍1931年4ap,由上海“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组成的一支女子篮球队,在校长陆礼善的率领下,跨海东征日、朝两国,成为我国第一支出国比赛的女子篮球队。“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是私立学校,经费有限,而此行又未得到当局政府的资助,...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国际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女子在参赛人数、参赛项目、获奖牌数量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崛起态势,在中国乃至世界体坛占有重要地位。分析我国女子竞技体育崛起原因主要为女子解放运动、体育体制优越性、女子社会角色新变化等因素。为维持女子体育的科学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优化女子项目结构、健全女子运动员保障体系,更加彰显出我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强大优势,为建设体育强国做出合理规划。  相似文献   

10.
以历史视角分析世界女子排球职业赛事发展,深入了解女子排球运动的发展概况、职业体育的内涵与逻辑,为我国女子排球运动与职业体育发展提供案例参考。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梳理世界女子排球职业赛事的发展历程,探讨世界女子排球职业赛事的发展困境,并结合我国职业体育开展情况及女子排球职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探寻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由政府资助的学校所开展的体育运动禁止性别歧视,主要法律依据是1972年《教育法修正案》第9章。法院在处理相关案件时将所涉体育项目区分为身体对抗性运动和非身体对抗性运动。在一所公立学校,对于对抗性运动,学校只有男队或女队时,一般不允许异性参加。对于非对抗性运动,学校只有男队时,允许女性参加男队,只有女队,则一般不允许男性参加女队。同时有男女运动队时,男女运动员应该享受平等的机会和待遇。美国追求学校体育领域的性别平等,是在承认男女客观存在的生理差别基础上,摒弃基于生理差别特别是社会性别而形成的偏见,使得男女都享有平等的机会并最终达到实质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性别视角,对近代校园体育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近代校园体育的兴起,与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和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西方近代体育思想的传播有着紧密联系。新旧思想的不断冲突、融合,动摇了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社会性别观念,促进了近代女性校园体育的兴起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方近代体育是通过教会学校传入中国,通过文献资料法介绍教会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体育竞赛开展、体育人才培养、体育组织、女子体育等,并分析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影响,探讨教会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为我国学校体育及武术的国际传播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4.
巢湖市中学体育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学体育既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全民健身运动及竞技体育的基础。通过对巢湖市中学体育教师的男、女教师比例、年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场地器材情况、授课内容、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指出:巢湖市中学体育中还存在着女教师比例较小;学历和职称结构城乡发展不均衡;场地器材缺乏;授课内容体系还与新《课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体育课虽然比较正常,但课外体育活动情况不理想等问题。由此提出若干条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云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07级男女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该校学生对体育兴趣确实有较大的可塑性,而学生的自身条件和个性特点以及社会影响等因素对自身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对体育项目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同时教师具备较好的自身涵养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以及活动场地和设备的完善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文献法,数理统计法,以2005、2010年福建省中学生体质调研的机能、素质测试统计数据为依据,与2000年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乡村中学生肺活量,城乡中学生50米跑,城男、乡男立定跳远,城乡中学生耐力跑总体水平提高,但城市总学生肺活量,城女、乡女立定跳远,城乡中学生耐力素质有所下降,对此,我们应该完善相关体育法规保障学生体育锻炼的权利,提高学生锻炼的自主性,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等,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  相似文献   

17.
学校体育个性的缺失和趋同不仅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反而会严重地阻碍学校体育的改革进程。因而,在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中,必须突出各省市、各地区、各学校的个性。进行学校体育个性化、人本化和特色化建设,是学校体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8.
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是学校各项体育工作的基础物质条件,丰富、适宜的体育场地器材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参与积极性。在探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良现况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访问等途径,用案例的形势,总结出开发、利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5种有效方法和途径,通过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达到了促进学校各项体育工作的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学校体育是否具有伦理属性是能否以伦理介入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提,对其确认与把握将为学校体育伦理研究提供内在依据与理论凭借。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任何一个环节、过程都离不开人性取向的判断,人性假设是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前提。伦理道德孕育于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即人性或人的本性的折射,那么人性中必然内蕴着伦理道德,由此可以推断,人性内在必然具有伦理属性。按照事物推演的逻辑,既然人性内在具有伦理属性,而人性假设已经被确证是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前提,可以确认学校体育内在必然具有伦理属性。伦理属性在学校体育中主要体现为:学校体育相关主体之间存在实质伦理关系,学校体育终极目标具有伦理蕴意,学校体育实践需要伦理的规范与约束。依据人性逻辑对学校体育伦理属性的确认与探索,既有利于明晰学校体育的伦理内涵,也有利于丰富学校体育伦理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高校学生体育消费进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1.福州市大学城男女大学生消费动机差异大;2.实物型体育消费占主导地位;3.体育消费能力差异明显;4.消费场所单一,多为校内免费场所。并探析了福建省大学生体育消费趋势,为其更好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