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供养人的形制位置、服饰姿态,可以探究当时人的宗教信仰背景和传统礼制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融变,观察民俗佛教中供养人的历史作用,确定供养人像图在佛教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浩 《大观周刊》2011,(5):34-34,16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过了一个长期的中国化过程,佛教的中国化主要表现在译经、格义、僧官制度,与农业结合及判教开宗上。  相似文献   

3.
佛教涅槃观源于以“缘起论”改造外教思想,经过不断发展,演变出中观空宗的涅槃性空思想。《涅槃无名论》正是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儒道玄文化作了中国化的涅槃性空诠释。其后,《涅槃无名论》注疏则呈现出灌顶天台圆教与别教涅槃说、澄观华严涅槃说、德清禅宗涅槃说等中国佛教宗派化诠释,涅槃思想也呈现出般若“性空”与佛性“妙有”如鸟双翼般地融合在一起的特点,这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中国佛教经典诠释特色。  相似文献   

4.
东汉佛教的传人,无疑影响了之后中国雕塑的发展,石窟雕像、禅林彩塑等如雨后春笋,占了古代中国雕塑的大半壁江山.在不断的历史、文化交融里,"儒、佛、道"最终三教合一,佛教也至此完全被汉化,与本土现实生活相结合,变得世俗化.佛教走入现实生活愈是深入,佛教造像便愈加写实,具有现实主义的情节.这样一来,使习惯了"大象无形"注重写意精神的中国,出现了一批极其写实的雕塑--罗汉雕像.  相似文献   

5.
李烽  赵慧 《兰台世界》2014,(3):46-47
佛教起源于印度古国,自从流入中国以后,结合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形态,在中国书画的艺术中,无不渗透着佛教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佛教起源于印度古国,自从流入中国以后,结合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形态,在中国书画的艺术中,无不渗透着佛教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7.
<正>东方的佛教中心——山东佛教历史地位山东自古就是中国东方重镇,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发达,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也十分兴盛。佛教自东汉初年正式传入中国后,山东就成为佛教的重要活动区域,是中国最早出现佛教图像的区域之一。山东佛教的迅速发展归功于早期的一位名僧朗公。351年,朗公在济南附近建立了山东现存最早的  相似文献   

8.
夏丽丽 《新闻传播》2012,(9):164-165
本文通过对佛教在中国扩散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利用了人际、组织、大众等多元传播方式,并随着时代变化有着不同的侧重。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会通,是历史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成功融合的范例,在传播中,传播者努力寻求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相似点切入,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了更顺利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武则天受家庭影响而信仰佛教,其日用生活、政治捭阖均援引佛教助势,另一方面佛教亦在武则天的积极支持下,发展至鼎盛局面,特别是佛教中国化得到进一步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近代报刊的一种特定形态,民国时期佛教报刊是研究中国近现代佛教史的重要文献.本文对这一时期佛教报刊的创办情况进行梳理,指出其时代特征、历史脉络,由此勾勒出民国时期佛教报刊出版的概貌.  相似文献   

11.
敦煌壁画是中国艺术中的瑰宝,其中绝大部分作品是佛教题材,其制作内容与技法都必然受到佛教理念的制约,可以说佛教典籍中的美术理论与敦煌壁画有深刻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佛教向来被视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佛教在印度基本消亡后,以中国为首的传统汉文化圈(主要包括日本、韩国、越南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成为佛教传播最为广泛和深远的地区,所以佛教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佛教在当代西方主要国家的  相似文献   

13.
文中指出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在数百年的演变中,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最终完全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说来中国佛教文化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思想特点、文化精神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丁亚文 《兰台世界》2017,(18):90-92
佛教在新疆地区的传播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历史上,佛教很长一段时间对新疆的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伊斯兰教在新疆的广泛传播,有着悠久历史的佛教逐渐失去其在新疆的影响力,并且几乎退出新疆的历史舞台。直至清朝统一新疆以后,佛教在新疆才有所回复和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清末民初新疆佛教的发展和演变,探讨佛教在历史大变革的清末民初时期在新疆历史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艺术造像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的佛教艺术经历了从西域模式向中原模式的转化,在图像的转变中体现了佛教的汉化过程.敦煌莫高窟地处西域与中原的交接地带,它的佛教造像的汉化过程在这个时期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432窟胁侍菩萨为例,从时代背景,图像演变过程和佛、儒、道合流的文化趋势讨论了莫高窟汉装菩萨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54年),至明代九华山便居中国四大佛山之列。随着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兴盛,九华山积累、收藏了佛教经等佛档案120000余卷(册、块、枚),其中年代最早的档案是贝叶经(经称千年贝叶经)。这些珍贵的佛教档案,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记录和反映了九华山的历史、佛教的兴衰,是珍贵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版画历史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繁荣成长起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佛教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生活需求中,佛教题材版画应运而生,在隋唐宋元乃至更长历史中得到发展。从记载看,中国佛教版画是中国版画史和世界版画史的开篇之作。早期被称作佛教版画的东西,实用性应用性很强,结构则比较简单,就是把小形的佛与菩萨尊像象章一样按印排列组合的印佛形式,如千佛像。后来发展成对大形尊像和许多尊像组合构成的故事画进行木刻,成为佛版画。版画和印刷术的发展是并蒂莲的关系,中国的印刷术最早,但发明的时间或版画产生的初始时间仍众说纷纭。要寻求佛教版画起源需要追述到隋朝,隋文帝开皇13年诏书中有“度佛遗径,悉令雕版”  相似文献   

18.
王飞朋 《图书馆》2017,(11):100-106
世界佛教居士林图书馆是近代中国最早由居士创办的佛教图书馆,体现了佛教居士在弘法过程中对图书馆这一新兴事物的关注和利用。世界佛教居士林图书馆在人员不足、经费紧缺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努力实践,依靠劝募、认捐等途径,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在全国范围都较有影响的佛教图书馆。世界佛教居士林图书馆是上海佛教事业、公益事业和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值得深入考察和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图书馆藏有古籍善本1619部,28377册。有369部收入《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在这些丰富的馆藏中,不乏集史料价值、版本价值、收藏价值于一体的佛教经典。为让读者对本馆珍稀佛教经典馆藏有所了解,特以历史年代为序,遴选典籍,从版式、装帧、题识、内容等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哪吒最初是印度佛教的夜叉神,伴随佛教东传和中国本土译经活动,在唐后期与李靖将军产生联系而成为中国本土神,经元明话本小说的加工,最终跻身佛、道护教神的行列,纳入中国神话体系。时至今日,哪吒民俗信仰仍然广泛流传于中国、泰国、柬埔寨等国家,被贴上治病救人、镇水、惩恶扬善、多子多福的标签。神话动漫化是神话资源活起来的传承发展策略,广大民众通过动漫影视大众化传媒"再认识"中国神话,也是传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基于对哪吒形象演变、神话隐喻、信仰播布的分析研究,可知中国神话原型、故事元素可在神话动漫化过程中解构并重构。国漫《哪吒之魔童降世》在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深度挖掘神话IP资源,探索神话动漫化传承发展的新路,其成功之道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