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蛙》是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在2011年获茅盾文学奖,其英译本由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先生翻译。文章以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为理论支撑,以莫言的《蛙》及葛浩文英译本为研究语料,从形式标记中的音系标记、词汇标记、句法标记以及修辞标记四个层面探析《蛙》的语言风格是否在葛浩文译本中得到再现,并探讨译文的风格翻译转码策略,以期用实例证明风格标记理论对小说语言风格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Of Beauty是培根的Essays中第43篇文章,语言简洁,文风古朴、庄重。其风格是通过语言的符号体系来体现的。根据刘宓庆的风格翻译理论,从词语标记、语域标记和修辞标记三个方面比较Of Beauty的三个中译文本风格与原文风格,可以看出:王佐良的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相适应;曹明伦和何新的译文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但意译的成分较多,个人发挥之处明显。  相似文献   

3.
在《培根散文集》译介史上,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王佐良先生和水天同先生都曾翻译过这本散文名著,两译本风格迥异。然而,现今有关王译、水译培根散文的研究多为描述性的译本介绍,兼及从词汇、句法、修辞角度对译文概括性的评价,而对译文风格全貌着墨不多,或有零散,粗略的论述。此外,对两译本的对比研究甚少,译文风格对比则鲜有研究,而译文风格对比研究则能对散文翻译批评及散文翻译实践提供依据及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本文试图运用翻译风格论对比研究两译本中风格的具体表现,直观地揭示两译文的风格,并通过译本风格结构性的阐述展示译本在风格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风格标记理论,对迪金森诗歌两个汉译本:江枫译本和孙亮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比较,分别从音系标记,字迹标记,词汇标记和句法标记入手来对比两个译本的不同风格,江译本与原诗很贴切,简约内敛而略显生硬;孙译本灵活处理了原诗中的一些风格要素,译文更显通畅。  相似文献   

5.
刘宓庆提出的风格标记理论,是衡量英语诗歌作品译文质量的客观参照体系。借助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从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方面,对两个翻译大家——卞之琳、胡家峦分别给出的约翰·邓恩的爱情诗代表作《别离辞:节哀》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理解二者在翻译邓恩诗歌时各自的特色和策略及背后的风格意义。  相似文献   

6.
Of Studies(《论读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传世佳作,其文风典雅明快、语言凝练简洁、修辞生动形象,警句迭出、寓意深刻。从探讨原文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体修辞入手,对王佐良先生经典译文中的一些译例进行了鉴赏分析,展示了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对原文文体和语言风格的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7.
周建川 《英语广场》2020,(15):14-16
卞之琳先生学贯中西,著述等身,成就卓著,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名。通过对卞之琳先生的散文译文进行研究得出,卞之琳先生的散文译文风格具备将"忠实"作为翻译思想核心、散文译文语言通达流畅以及散文译文作品艺术感染力强的特点,其翻译实践对于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作为“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先生一直以其独有的翻译理论活跃于当今译坛。文章以许译“不爱红装爱武装”(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为切入点,从风格标记、形象思维、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三个层面探析此译文的合理性;最后指出文学翻译须遵循艺术创造的原则,并努力朝着翻译文学这个终极目标发展,而且应该沿着此道路一直走下去。  相似文献   

9.
翻译绝非易事,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文学风格则更难。本文以杨必先生所译《名利场》为例,探讨了翻译中能否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文学风格。杨必的译文传神地再现了原著的风格,所以在译文中可以再现文学作品中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翻译家高健先生的翻译以风格见长,其译作精致周到、隽美考究,一方面能保留原文形式的语势,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语言的空灵美和意象美。本文借助高先生的《初雪》译文,遣词造句、节奏处理以及修辞运用三方面探讨其翻译风格,从而有助于我们从风格的层次上更好地赏析散文,理解散文风格的传译性。  相似文献   

11.
<背影>是朱自清影响最大的抒情名篇之一,该作品代表了朱自清的风格:语言平实清晰,感情真挚感人.作者在文中用的是提炼的口语,如何在英译时既要正确地理解和传达原文的意思,使译文文字流畅地道,又要符合原文的口语风格是决定译文质量的关键.本文基于词汇、句法和语篇这三个层面对张培基先生的英译<背影>进行分析评价.总的来说.该译文之于原文,译者准确地传达了原文信息和风格,充分体现了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在中国现代散文翻译方面的造诣.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句式、音韵、翻译对照分析三个方面来看李煜的《虞美人》、徐忠杰先生和许渊冲先生的英译译文,尽量解读古诗这种高度浓缩语篇体裁的意义,帮译者再现原文风格,使译文实现最大限度的对等。  相似文献   

13.
已故暨南大学教授翁显良先生翻译译文采用散文体,译笔流畅、传神而独具风格。他的实践和理论丰富了我国的译学宝库。文章从三个方面对翁氏的译论遗产作了研讨。  相似文献   

14.
已故暨南大学教授翁显良先生翻译译文采用散文体,译笔流畅、传神而独具风格。他的实践和理论丰富了我国的译学宝库。文章从三个方面对翁氏的译论遗产作了研讨。  相似文献   

15.
金晶 《现代企业教育》2013,(20):168-168
风格是散文艺术价值和精髓的重要体现,能否在译文中完美移植原文的风格是散文翻译成败的关键。译者应该深刻理解原文的风格特点,从散文的韵律、意境和情感角度,准确把握原文语言中的风格印记,尽可能再现原文风格。  相似文献   

16.
《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本文选取朱纯深先生对该名篇的译文的前五段,并对此进行赏析,体会译文中的遣词造句中的形象美和音乐美,同时,分析了译者是如何力图从整体效果上追求原文所传达的意境,最后成功再现原文的清新自然的风格,传达了原文的音美、形美和意美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简·爱》两个译本中的第十一章,采用许钧、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有关批评方法,主要就其是否忠实、流畅、再现艺术手法和风格三方面,从语言微观层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力求对译文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估,讨论译文的文化、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朱沛杰 《海外英语》2011,(14):205-207
风格是文学翻译当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修辞又是体现风格的一种重要形式标记,因此对于修辞的翻译也是散文乃至文学翻译当中的一大难点。文章从选词、句式等角度,对《荷塘月色》三个译本中的修辞翻译进行批评与赏析。通过比较,文章发现三个译本都有其精妙之处和不足之处,并且尝试在此基础上对译文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9.
<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最见功力的译作之一.本文用接受美学中隐含读者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试图说明译者是与原文作者心灵最为契合的隐含读者.文章从译文的风格、遣词造句、意象意境的再现几个方面分析了林语堂的译文,说明译者是如何填补原文的空白和不定点的并达到与原作者心灵相通的.  相似文献   

20.
基于自建语料库,借助语料库研究方法从单词、语句和语篇三个维度对儒家经典《四书》理雅各和辜鸿铭译本的翻译风格标记进行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翻译风格特征的异同并探讨导致风格差异的可能原因。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个译文语句通顺自然、衔接自然、整体用词难度和阅读难度趋于一致,显示出翻译文本显化和简化的趋势。标准化TTR、词汇密度和句子平均长度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差异说明理译词汇使用更丰富多变,句子结构更加简单明了,阅读难度比辜译稍低,整体可读性略胜一筹。显然,两位翻译家截然不同的翻译目的是造成译文风格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