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情绪对孤独症者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孤独症者情绪主题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国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情绪理解、面孔加工、情绪能力干预和影响情绪能力的因素四个方面。其中情绪理解包括心理理论、共情能力和情绪解读能力;面孔加工包括面孔觉察、面孔识别;情绪能力干预主要包括运用绘本、教育戏剧、虚拟现实技术、镜像视觉反馈和绘画进行干预;影响情绪能力的因素包括述情障碍、面孔抽象度。该研究结果对孤独症儿童情绪教育、干预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科技辅助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的运用日益普遍。其中,虚拟现实技术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者社交技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通过系统地回顾20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孤独症谱系障碍者社交技能进行干预的实证研究,从被试特征、实验设计、干预目标、虚拟现实技术、干预方法及干预效果6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旨在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启示,为高科技辅助技术在我国孤独症谱系障碍者干预中的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述情障碍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会限制个体的情绪发展水平。述情障碍在孤独症谱系障碍者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大量研究探讨了有述情障碍的孤独症谱系障碍者的情绪问题及其影响。研究表明,他们面临的情绪问题主要包括面部和声音情绪识别困难、情绪表达连贯性差、情绪调节困难及移情能力不足。这些情绪问题对孤独症谱系障碍者的社会交往、心理健康、道德判断造成不良影响。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分析述情障碍与孤独症谱系障碍者情绪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究伴有述情障碍的孤独症谱系障碍者情绪问题对其他领域发展产生的影响,并针对述情障碍开展相关干预研究,改善述情障碍对孤独症谱系障碍者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研究者们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特征、相关理论及干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但仍存在研究对象单一、干预材料缺乏多样性、已有干预研究的长期效果不明确等问题。未来需拓展实证研究,加强新兴信息技术在干预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情绪行为问题是孤独症个体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其在融合环境下学习、生活乃至就业都会产生消极影响。正念干预是一种针对心理及情绪问题的干预方法,在孤独症个体情绪行为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且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对国外有关正念干预在孤独症个体情绪行为问题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分析,探究该领域在干预对象、干预方法、干预形式及干预效果方面的特点,能为我国孤独症个体情绪行为问题干预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孤独症儿童缺乏生成性技能,生成性技能受重组泛化能力的影响,矩阵训练是提高孤独症儿童重组泛化能力的有效措施。本文对国外将矩阵训练应用于孤独症儿童言语行为干预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其在被试情况、干预人员、干预环境、评估工具、矩阵特点、实验设计、干预目标、干预措施、干预效果等方面的现状和特征,探讨矩阵训练的优缺点与影响重组泛化效果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为矩阵训练在我国孤独症儿童干预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时间延迟是在孤独症儿童教育和行为干预中被广泛应用的循证实践。通过梳理国外近十年运用时间延迟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的实证研究,总结其在干预对象、实验设计、干预目标、提示类型及强化、干预效果等方面的现状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干预效果的因素,以期为我国后续开展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探究团体社交干预对4名孤独症儿童的共同注意和情绪加工的干预效果以及共同注意与情绪加工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有3名被试在共同注意以及情绪加工上取得了中等以上的干预效果,另1名被试的干预效果较小,孤独症儿童的共同注意与情绪加工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视频游戏干预是一种现代辅助技术治疗方法,是通过用户在视频设备上进行游戏互动,并产生视觉反馈的干预方法。归纳和梳理近年来国外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采用视频游戏干预的实证研究发现:其主要采用严肃游戏和虚拟现实视频游戏的干预方式提升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运动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在干预效果方面,认知训练的干预效果低于社会性发展和运动技能的干预效果。我国未来应重视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认知行为的干预,鼓励学校合理使用视频游戏干预法并防止儿童游戏成瘾,同时注重视频游戏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0.
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期,以社会交往障碍、刻板行为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通过对孤独症儿童功能性干预研究进行梳理,探讨丰富多样的功能性干预方法在干预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障碍以及情绪认知障碍中的有效性,以期为孤独症儿童的干预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孤独症学生存在明显的情绪问题。为满足孤独症学生教育康复需求,基于应用行为分析的原理,案例通过巧用学生偏好、改变固定游戏模式、增加教学灵活性、采用共同游戏等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对一名有情绪问题的孤独症学生进行个案干预,引导学生走出情绪困境,达到良好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生活自理能力缺陷在孤独症群体中普遍存在,它会对儿童未来的工作、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研究表明,生活自理是孤独症儿童今后能否独立自足的预测性因素。国外研究者多采用单被试实验法对干预策略进行验证,发现视频榜样、自我管理及认知行为疗法对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有较好的效果。文章从实验设计和干预方法两方面梳理当前国外孤独症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干预研究,总结干预研究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以引起我国对孤独症儿童生活自理的重视,为国内相关研究及实践提供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元分析方法对近20年的39篇国内外文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研究发现,信息技术辅助干预孤独症谱系障碍者社会适应能力的总体效果为中等正向。其中,对情绪能力、认知能力、日常生活技能、社交沟通能力的干预效果均为中等。信息技术辅助干预孤独症谱系障碍者社会适应能力的效果受不同实验周期调节作用的影响:干预时长为1—6周时,效果最好;干预时长为7—18周时,效果中等;干预时长为19周以上时,效果较小。  相似文献   

14.
虚拟现实技术因能促进学习者的概念理解、知识迁移和情感投入等而广受关注。认知负荷是衡量虚拟现实技术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均有针对虚拟现实技术影响学习者认知负荷的实证研究,但结论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国内外23篇实证类研究文献,从学科、学段、干预时间等维度探讨调节变量对虚拟现实影响认知负荷的作用。结果表明,虚拟现实技术整体上对减少认知负荷起中等程度的促进作用;调节分析显示,认知负荷测量工具、虚拟现实应用场景、教学方法在虚拟现实技术影响认知负荷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学段、学科、干预时间和频率、虚拟现实技术类型等不存在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5.
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帮助孤独症儿童回归生活主流,本研究运用综合方法对一名进入幼儿园普通班的孤独症儿童进行了融合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结果证明融合教育在提高孤独症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改善其问题行为和情绪情感表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邹佩 《绥化学院学报》2013,33(7):92-97,102
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识别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和社交技巧。自闭症儿童在识别他人面部表情时有一定困难,影响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因而对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干预非常必要。通过对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干预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总结了两大类干预方法:一是社会技能课程干预技术,即将面部表情识别作为社交技能的一部分,通过社交技能训练课程,如角色扮演游戏,改善自闭症面部表情识别能力;二是情绪识别干预技术,即设计专门的情绪识别课程或软件改善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能力。最后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正向行为支持法干预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法,对一名孤独症儿童表现出的两种带有刻板和自伤性质的问题行为进行了干预,旨在验证该方法对干预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有效性,并对干预的过程进行实践探讨。治疗小组基于前期行为分析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干预计划,运用了前提控制、消退、区分强化等行为矫正策略,进行为期约三个月的干预。总的研究过程包括行为功能分析和干预实施等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通过问卷和观察等形式收集数据,最终通过数据对比得出结论,认为: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问题,应注重外部因素也就是从环境因素中寻找其原因;采用正向行为支持法的策略来分析和处理孤独症儿童行为问题是有效的;在孤独症儿童干预中应关注其身心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训练策略。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育研究》2018,(2):88-93
对大学生情绪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筛选5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分为实验组(25人)和对照组(25人),利用合作开发的虚拟现实心理放松训练系统(VRPsyRIS)对实验组进行干预,每周2次干预,实验共进行4周。比较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前后得分差异。研究表明,实验组的情绪改善显著,对照组情绪无明显改善。虚拟现实心理放松训练技术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干预的可选手段。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父母接受培训后在自然的家庭生活环境中对孤独症儿童实施共同注意干预训练的效果.研究采用多基线设计,通过培训家长对三名平均年龄为46.6月的被试进行为期八周、四个阶段的干预,发现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行为及社会互动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被试的主动性和响应性共同注意、工具性和交流性共同注意、高强度和低强度刺激下的共同注意三方面,干预效果呈现不同特征且具有个体间差异.通过对结果的讨论,研究分析了促进干预取得成效的因素以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姜明月 《林区教学》2020,(3):105-108
探究孤独症患儿父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希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希望特质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500名孤独症患儿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孤独症患儿父母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希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均显著正相关;希望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在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心理与情绪调适工作中,应重视希望干预对于提升主观幸福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