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以2009-2017年我国涉农企业的混合数据为样本,构建SSBM-网络DEA模型测算其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而将技术引进细分为引进技术、吸收技术以及技术中试三阶段,并以三阶段的吸收能力为门槛变量,实证检验技术引进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不考虑门槛效应情况下,技术引进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无显著影响。(2)引进技术阶段经费质量吸收能力处于(0.643,0.796]区间,吸收技术阶段人才质量吸收能力处于(0.184,0.227]区间,中试生产阶段中试生产吸收能力大于门槛值5.011时,技术引进才能显著提高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2.
自主创新是涉农企业构建技术壁垒的重要途径,但存在长周期、高风险等问题,单纯依靠市场调节难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必须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基于此,本文使用SSBM网络-DEA模型测算了我国9959家涉农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而实证检验自主创新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并探究政府行为(政府补助与创新政策)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自主创新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2)政府补助与创新政策均正向调节自主创新未超过阈值时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正向影响。但创新政策有助于缓解自主创新超过阈值后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负向影响,而政府补助却未起到相应的缓解作用。研究结论不仅提供了涉农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证据,还为政府与涉农企业优化自主创新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战略性新兴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门槛回归模型,检验了金融错配对政府补贴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1)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政府补贴并非总是能促进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即政府补贴效应存在非效率性;(2)金融错配是影响政府补贴效率的主要环境因素;(3)金融错配对政府补贴效果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对称倒“U”型双门槛效应:在显著左偏错配区域内,政府补贴具有积极的正效应,促进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在显著右偏错配区域内,政府补贴的非效率性较为突出。本文研究证实了金融资源配置通过金融加速器对政策引导具有相机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涉农企业研发体量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现实约束下,选择开放式创新以获取异质性知识资源对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使用SBM—网络DEA超效率模型测算了2014—2017年我国2 144家涉农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并实证检验了开放式创新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以及CEO经历、吸收能力与集成能力平衡度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开放式创新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呈倒U形;开放式创新未超过阈值时,CEO学术经历与研发经历均正向调节其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反之,CEO学术经历有助于缓和开放式创新的负向影响,但CEO研发经历未起到缓和作用;吸收能力和集成能力不平衡度负向调节开放式创新未超过阈值时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且加剧了其超过阈值后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拓宽了开放式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理论,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具有较好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使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基于空间异质性和非线性的双重视角,运用Hansen面板门槛回归技术探讨了研发投入强度对技术效率影响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强度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线性效应,而是呈负向门槛效应和边际效率递减的非线性特征;研发投入强度与技术效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中西部地区和全国情况基本一致,而东部则呈明显的U型关系,且其最优研发投入强度区间是0.54%~2.80%;进一步考察发现:在资本结构门槛下,研发投入强度与技术效率之间呈明显的倒U型关系,且其最优资本结构区间为33.87%~65.07%,而在东中西部地区依次呈显著的N型、倒N型和倒N型关系;在资本密度门槛下,研发投入强度与技术效率之间具有显著的倒U型关系,且当资本密度小于3.29%时,研发投入强度对技术效率的促进效应最大,但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呈现明显的负向、U型、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的最小二乘法(OLS)计量模型,对不同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的异质性进行了研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混合所有制企业和私营企业对科研活动的人员投入和经费投入要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其科技成果产出也高出其他类型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产出效率要高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对科技研发活动重视度不够高。计量模型实证表明,2018-2022年,混合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产出这几个方面具有更多优势,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效率角度来说,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优势显著。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缺乏竞争力。混合所有制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柱,而民营企业则是其中的主体;外资企业的技术引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国有企业投入多产出少,效率较低;集体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果需进一步提高。结合分析,提出适当增加公有制企业的私有股份,增加有效扶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绿色技术创新两阶段模型,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特色构建由研发、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组成的四维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别设定主、客观权重,通过归一法处理后形成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并从发展趋势、行业差异和地区差异3个角度对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企业2016—2019年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进行评价。研究发现,(1)2016—2019年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研发绩效增长显著,但转化绩效欠佳;(2)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和地区差异性,存在薄弱产业和“洼地”。深入探寻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瓶颈、薄弱产业和“洼地”,在深刻剖析原因的基础上给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和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8.
选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作为创新产出指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研究其创新转化效率及极化效应。研究得出:我国专利申请导向的产业创新转化效率为0.864,而专利授权导向的创新转化效率仅为0.398;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区域极化效应呈现倒U型,四大板块区域内差异高于区域间差异,东部、中部、东北部三大板块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存在收敛;七大产业间,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极化效应高于其他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类专利申请主体中,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创新极化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9.
税收政策作为中国创新政策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都具有重要作用。结合中国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特点与需求,从税收政策布局合理性、政策工具科学性、政策柔性以及政策实施等方面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糊Borda数方法设计基于规则的政策有效性评价方法,对中国现行税收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为政府部门优化现行税收政策体系,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方法支持和决策借鉴。  相似文献   

10.
《软科学》2019,(8):32-38
基于2004~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省域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利用空间Tobit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空间集聚、企业家精神及其交互作用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及空间集聚与企业家精神交叉因子的优化配置效应。结果表明:①两阶段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全域空间自相关,但技术转换创新活动存在"以邻为壑"现象;②空间集聚对两阶段创新效率均产生了明显的杠杆效应,企业家精神对创新效率产生了异质性影响,空间集聚与企业家精神对技术转换效率产生了显著的互补效应,但对技术转化效率的影响不明显;③以空间集聚与企业家精神交叉因子为门槛变量,企业家精神对技术转换效率和技术转化效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反N型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地区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政府创新补贴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利用2010—2019年我国27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省际面板数据,以市场竞争公平性作为门槛变量构建非线性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创新补贴与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关系中的门槛效应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创新补贴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当市场竞争公平程度较高时,创新补贴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随着地区市场竞争公平程度的减弱,这种正向影响逐渐削弱;当市场竞争公平程度继续降低并跨越第二门槛值时,创新补贴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影响消失。基于此,提出建立健全政策组合机制、注重市场竞争公平性的门槛影响效应、充分利用技术溢出以及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等,促进发挥政府创新补贴对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价值链理论,将技术创新过程分解为技术开发和技术转化两个阶段,利用我国29个省市1995—2011年间的数据,建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基于金融发展视角分析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环境规制与技术开发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如果基于金融发展的视角,环境规制与技术开发之间仍呈现倒“U”形关系,企业可以容忍更高强度的环境规制水平;环境规制不能有效地促进技术转化,如果基于金融发展视角,低强度的环境规制不能有效地促进技术转化,适当强度的环境规制可以促进技术转化,高强度的环境规制不利于技术转化.此外,金融发展与环境规制的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技术开发与技术转化,对于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徐欣 《科研管理》2015,36(9):45-54
本文基于企业投资的视角,以2002—2009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对象,考察了技术引进、产权性质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技术引进与绩效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技术引进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但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技术引进对于绩效的改善存在极大值点,超过了极大值点,技术引进则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这说明企业依靠外来技术并不能持续地改善企业绩效。此外,企业的产权性质对于技术引进与绩效之间的倒U型关系存在调节效应,即非国有控股企业使用外部技术产生的绩效要好于国有控股企业。本文的结论对于深入认识技术引进的经济后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并为中国企业提高外部技术的吸收效率和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弥补现有关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研究中将转化过程单一化以及未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变量的不足,充分揭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静态差异、动态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结合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和创新链,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划分为科技研发、基础研究和科技价值创造阶段,以长江经济带的2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随机前沿分析(SFA)模型、核密度估计、托宾(Tobit)模型等方法测算其2014-2018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并分阶段、分流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8所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效率主要由规模效率拉动,并呈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价值创造”阶段递减的趋势,基础研究阶段与应用研究阶段的效率值逐渐提高,但科技价值创造阶段的效率值逐渐降低;(2)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高校的效率较中上游地区高校存在更明显的两级或多级分化态势;(3)效率影响因素存在阶段性差异,高校科研人员素质在各阶段具有影响正向显著,产业结构在基础研究和科技价值创造阶段有正向影响,对外开放水平在基础研究阶段有显著负向影响。由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内高校要重视理论性研究成果向应用性成果转化、提高纯技术效率,发挥政府作用促进缩小区域内部差距,重视人力资本,并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等对策建议,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5.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替代或互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替代互补关系的数理刻画,研究了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替代互补关系。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具有较弱的互补关系;科技人才是影响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重要因素。进一步从企业规模、所有制类型及技术水平三个层次来考察可以发现,在大中型工业企业、高技术工业企业以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中二者的互补关系较强,而在低技术工业企业中二者则显现出替代关系。研究结论对当前我国工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正确定位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数字创新创业赋予了共同富裕新动能,正加快经济社会形成共创共富的生动局面。理论分析表明,数字创新创业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兼具鸿沟效应和红利效应,鸿沟效应在先期强于红利效应、在后期弱于红利效应,数字创新创业与共同富裕之间呈现U形关系;居民收入结构在因果链条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数字基础设施发挥了调节功能。实证结果显示,数字创新创业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呈现“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并且稳健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U形关系在共同富裕的“头部”省份呈“细口尖底”形态,在“腰尾部”省份则呈“宽口平底”形态;南部省份整体上早于北部省份实现了由鸿沟效应向红利效应的转变;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创新创业正是通过影响经营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之比间接地作用于省域共同富裕,数字基础设施正向调节数字创新创业与共同富裕之间的U形关系。研究结果为厘清数字创新创业影响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提供了理论逻辑和经验证据,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出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产业创新活力的必要条件,是推动自主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企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力支撑。首先进行辽宁战略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金融"创新的必要性分析;其次研究了国内外"科技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现状;再次深入研究了基于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辽宁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动态科技金融创新支持模式;最后构建辽宁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多维度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平台,这将对辽宁省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广东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成果转化数量稳步增长,“直接转让”成为最主要的转化方式,“技术入股”的出现使转化收益大幅提升;成果转化项目涵盖了广东省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尽管取得了较多成效,也明显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政策法规需要系统协调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不足、企业与高校供需匹配存在错位等等;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构建政府、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企业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揭示短期和长期博弈视角下初始意愿和政府补贴对“休眠态”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以期识别最优主体策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研究结果表明,(1)短期内三方主体策略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牵连;(2)政府只有普遍选择提供科技政策优惠的策略,才能对“休眠态”科成果转化形成促进作用;(3)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补贴对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短期策略选择有影响,而对长期策略选择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针对研发投入与人力资本的合力能否有效促进科技创新的争议,根据创新价值链理论,将科技创新分成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两个阶段,选取2000—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以研发投入为门槛的门槛模型,实证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有利于科技研发,却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2)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科技研发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当研发投入分别跨过门槛1.22和1.92后促进作用显著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单一门槛效应,研发投入跨过门槛0.24后高级化的抑制作用减弱;(3)科技研发阶段,东部地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比中西部地区更大,但在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东部和中西部区域间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差异并不大;(4)尽管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抑制科技成果转化,但是人力资本存量对科技成果转化有积极促进作用。基于研究结论,得到应分类施策促进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坚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正确处理好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之间关系等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