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已家喻户晓,传为美谈。然而历史记载中,发生于明朝嘉靖年间少林僧兵抗击倭寇、血沃中华的事迹却更为可歌可泣。明朝中期,日倭贼寇屡犯我东南沿海一带,淫掳烧杀,无恶不作,经常劫持我黎民男女返夷岛,一律削发赤足,充当为奴。于是,一场我国兵民同仇敌忾的抗倭斗争在千里海疆展开。相传有一位名胡宗宪的总制招募了一批驍勇善战的僧兵,他们遵从“男子之士躯当为国家缓兵用卒”的宗旨,名为大造化、月空、天池、一舟、玉田、太虚、性空、东明、古泉、大用、碧溪等四十名寺僧,自山东应募而来,他们从小习武,功夫出众,手中均持有长7尺,重30斤的铁棍,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术》2008,(2):61
二十多年前,电影《少林寺》风靡大江南北,不但捧出了李连杰、计春华、干海等一批功夫明星,也让少林寺成为众多功夫迷心中的圣地。今年,一部讲述明嘉靖年间少林僧兵协助抗倭将领戚继光保卫国土、抵御外侵的电视剧《少林僧兵》又将登上荧幕,这是少林寺建寺以来首次全面介入的少林题材影视作品,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担任总监制。  相似文献   

3.
唐豪先生据七十字辈分诗认为抗倭僧兵是少林派僧而非少林寺僧,可能有误。见于文献记载的僧兵,留下的应该是字、号而非法名。明代也没有我们今天意义的少林派。抗倭僧兵显然既有少林寺本寺籍的,也有少林寺分院籍的、非少林寺籍的、乃至游方无定籍的少林僧人。  相似文献   

4.
李滨 《武当》2014,(11):44-46
断章取义是唐豪抹杀中华文化的惯用手法。其于此处,首先抹杀戚继光练兵御倭思想,继之,既割裂少林寺禅武心胆俱练学术内涵,其又不知“亲灸”当作“亲炙”,更不思日本武士道乃中华武术道禅儒文化东渐影响之余绪变种与倭寇变态演绎,这等民族虚无意识,如此读书识字程度,却也日证日考,自欺欺人,笑谈罢了。  相似文献   

5.
俞大猷 《精武》2007,(7):4-6
自古武林有“棍为百兵之祖”的说法。宋、明时代,棍术臻于大成,《中国武术史》(习云太编)记载:“在几十家棍法中,较有名气的首推俞(大猷)公棍。”何良臣说:“棍法之妙,亦尽于大猷。”戚继光也很钦佩俞大猷的《剑经》,他说这是“短兵用法,千古奇秘”。其实,《剑经》写的是棍法,而不是剑法。习云太所著《中国武术史》记载:“与俞公棍齐名的少林棍,也曾受过俞大猷指点……俞大猷在行军中访过少林寺,见寺僧棍法已‘尽失古人真意’,十分叹息,就把他编的‘临阵实用’棍法传授给寺僧。后来在平倭战斗中,被征募的40名少林僧兵‘轮棍进攻,敌遇者即仆’。”(见《吴淞甲巳倭变志》)本刊此一期刊发的《图说子母三十六棍》及《子母三十六棍对习之法》二文,即明代俞大猷所著,而注释者,则是近代著名武学家向恺然先生,读者阅习,自是顺风顺力。  相似文献   

6.
胡玉玺 《体育文化导刊》2012,(5):116-119,133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少林武术发展的历史归因进行探讨,从文化融合、战争频起、平倭戍边、秘密结社、交流吸纳、位置尊奉、生活习俗等方面阐释少林武术发展的历史归因。结论:佛教禅宗为少林武术的繁衍发展奠定思想基石;区域位置创造少林武术滋生的文化土壤;战争的频起促进少林武术技术的提高与发展;平倭戍边检验并促进少林武术的发展成名;秘密会社的组织形式拓展少林武术的传承渠道;博采众长丰富发展少林武术的内涵,广开授徒推动少林武术的传播,演武云游扩大少林武术的名扬;地位尊奉使少林寺积累丰厚的财产,确保寺院宗法制度的持续;生活习俗使僧人形成好武的习俗。  相似文献   

7.
戚继光三十二势长拳与武当长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兴材 《武当》2007,(11):28-29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将门之后,自幼随父习武。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己酉科中武举。历任参将、都指挥使、副总兵、总兵、太子太保、左都督加封少保等官职。从戎终身,南平倭寇,北御鞑靼,身经官职,屡建奇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射天狼     
程城 《精武》2003,(1):54-56
《射天狼》意在揭示华夏神州一段流血的古历史——倭寇入侵东南沿海,抢掠奸淫,杀人越货,无所不为,罪恶令人发指。自宋、元至明,几近三百余年。  相似文献   

9.
由《少林棍法阐宗》、《单刀法选》、《长枪法选》和《蹶张心法》合刊而成的《耕余剩技》是一部重要的武术典籍。它的产生与程宗猷富裕的家庭背景、“文武兼修”的徽文化以及徽刻的盛行等密切相关。该书不但对明代流传于世的少林棍法、倭刀法、河南枪法以及弩等进行了详尽的说明,而且对现今流传的天启棍、苗刀、八门拳等传统武术流派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从“倭患”的视角探析明代武术发展过程中武术理论著作相继出现这一历史文化现象,旨在阐明“倭患”与明代武术发展的历史关联,厘清武术史中的相关问题,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明代武术论著相继出现与“倭患”具有较强的历史关联,武术相关著作的出现被当时视作解决时代问题的一种措施。小结与启示:面对外来冲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武术应当也能立足于时代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并做出适应性的改变,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发挥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力 《中华武术》2004,(8):21-21
6月6日的《北京娱乐信报》有一篇题为《“少林”保卫战》的长篇报道,文中再次提到“少林”名誉权被侵犯的问题。报道称,长期以来,社会上盗用“少林”一词作商标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少林文化正申请“世界非物质人类遗产”的同时,河南一些地区竞出现“少林火腿”“少林防盗门”等严重伤害少林宗教感情的非法广告行为。  相似文献   

12.
在中华民族抗击倭寇入侵的历史上,曾出现一名少数民族女英雄,我们称之为"瓦氏夫人"。她带领广西田州壮族 兵,以及由湘西苗、瑶各族人民组成的抗倭军队,在朝廷的征调下,开赴了抗击倭寇的前线。她不顾58岁的高龄,亲率广西土 兵6800人奔赴抗倭第一线,连歼敌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保国安民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嘉靖皇帝封为二品夫 人。同时她也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武术的一些表现形式、技击原理和兵法战术思想带入了中原地区,并融入到以戚继光、俞大 猷等抗倭名将率领的明朝军队中来,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使得明朝军旅武术和战斗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进一步影响了 中原传统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潘双喜 《精武》2005,(10):44-45
在博大精深的少林文化中,少林医药文化与禅、武文化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记载,金朝末年,少林住持志隆禅师在少林寺创设“少林鹊局”,为武僧医治习武、实战所受之伤,同时还为俗家人看病,.本文介绍的点穴之法即是历代僧人修身慕矬的健身之术。  相似文献   

14.
随着禅宗唐宋以降的变迁,世人对于少林寺的认知一般都是基于其武功盛名的影响,并凝结成为一种社会性集体记忆而积淀在意识深处的。按照历史材料,少林武功大致可分为“原生态文化”与“次生态文化”两大结构,两者在发展衍化过程中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关系,需要我们去审视廓清。今天,我们研究少林武功的终极目的(包括将少林武功申报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如果说农耕社会中少林武功的发展主要靠一种原发型的实践积累,那么进入近代社会后,就要求衍变成在理论观照下的主动推进。  相似文献   

15.
嵩山少林寺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少林武术是中国古老而完整的著名流派,以其快如闪电、刚柔相济、简捷实用、技击性强的独特风格享誉武术界,故有“天下功夫出少林”的美誉。  相似文献   

16.
通风报信     
《中华武术》2000,(7):17-18
少林武僧团京城展雄风 作为“2000相约北京”联欢活动中的重头戏之一的《少林雄风》是中国对外演出公司精心制作、隆重推出的一台以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为宗旨,努力使传统的武术表演进入艺术殿堂的精彩节目。《少林雄风》取材于中国嵩山少林寺武僧的日常生活。全班人马均由少林武僧团演员担任,堪称世界上惟一正宗的少林真传。《少林雄风》浓缩了一千多年少林武功历史的精华。这台节目由曾在国际上数次获奖的李西宁女士担纲导演。整台节目以春、夏、秋、冬分为四场,歌唱表演分别展示了十二生肖象形拳、硬气功、各路拳术、十八般兵器及少…  相似文献   

17.
一上少林是在1998年,那一年我大学毕业。我至今仍然记得六年前的那个夏天,当我一阶阶攀着寺门前高高的台阶,忍不住抬头仰望,“少林寺”,这康熙御笔的三个烫金大字就此烙印在我的胸口。 2003年,我们杂志的“武术之旅”使我有机缘二上少林。我开始全面地阅读和了解少林寺的历史。往事悠悠,无数传奇故事就是从这片寺院里飘散出来,带着历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少林武术活动的历史流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前言 关于少林武术的传承缘起如何描述,目前的武术理论界尚有不同意见。然而,明清时期是少林武术发展史上最为耀眼的亮点,则是众多研究者们较为相同的认识。不过,林林总总的各类史料告诉我们,在明与清这两个封建王朝中,少林武术呈现的文化走向并不一致,对此,现有的研究涉及不多。所以,认真梳理少林武术明清时期不同的历史流变,进而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无疑是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对客观、准确地把握少林武术的基本历史脉络,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意义。 一、保邦靖世即传灯——明代少林武术活动的文化主旨 历史发展至明代,典籍中有关“禅宗祖  相似文献   

19.
“北有少林、南有武当”,是自清初以来在武林中流传的共识。“北有少林”,不是说少林寺是少林拳术的发源地,“南有武当”,也不是说武当派拳术均发源于武当,而是指两类不同风格、特点、内涵流派的武术体系,“少林”与“武当”已成了这两类武术体系的代号。  相似文献   

20.
佛教的修行是清净的,佛教的目标是超越的.北传东亚中日两地的佛教,为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为赢得社会的最大关注,为获得必要的政治地位,在其发展史上都曾活跃过僧兵这样骁悍的寺院武装,这也是亚洲佛教文化中的特殊现象.但中日两国的僧兵却因政治、文化、社会等背景因素的不同表现出很大的区别.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研究法对中日两国僧兵的发展及活动进行收集、分析和对比,进而得出结论:中国自宋元时期开始产生僧兵,在皇权和儒家思想影响下,僧兵为国家所用;日本自平安中期以后开始有僧兵武装出现.由于本土固有思想幼稚、迷信和政局不稳定,僧兵时常成为为寺庙与政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