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哲学的太极观念与太极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极拳的命名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效天法地的思想方法。太极十三势吸收了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太极阴阳,并以五行取代四象八卦的学说。太极"内动"在太极拳中体现为强调"太极元气"在体内的运动。而"心为太极"的思想则体现为演练太极拳时强调"心贵静"。  相似文献   

2.
《精武》2010,(4):8-13
太极拳文化向现代企业管理进军,是古老的太极拳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最新尝试,是困境中的武术界不可忽视的太极拳文化现象。能够把民间的、非正式的太极文化旨趣与正式的、官方的社会结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而理论和实践却不涉入任何主观的价值倾向,很有创新精神!只是以一个太极拳家的良知和责任,关注社会中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并积极运用太极文化自然的、人性的、富于情感的方法和措施,协助决策者及群众相互化解这些差异,达到和谐,很了不起!太极铁娘子阎素杰女士到阿里巴巴集团等大型企业讲述自己在太极拳文化中得到的观点和经验,能受到白领阶层、知识精英们的欢迎,赢得企业老总们对她重视的主要原因,我想一定是太极文化力和阎素杰个人魅力的最佳结合与展示在起作用。穷则变,变则通。如果每个太极拳家都向"阎王队"的阎素杰女士一样,时刻想到自己的责任,认真对待太极拳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不怨天、不怨地;有条件上,没条件也要上,尽一切努力在新领域发出自己的光热和声音,这也许是中国武术最好的弘扬和出路。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太极拳论》的篇题、注标、段章进行校注,并对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太极拳论》所阐述的理论对太极拳运动确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太极拳论》并不是一篇专门针对太极拳的解释,而是用太极阴阳学说对广泛意义上拳术进行论述的著作。《太极拳论》是太极"拳论",而不是太极拳"论"。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修炼过程中一种获取内功的方法和手段。太极拳推手,是从内在检验、印证、规范拳架,正确理解、明了,掌握拳理的必修之课。太极拳推手.是深入研习太极断手、散手功夫的必由之路。太极拳推手.是调心、调息、调身、祛病、强身的必要举措。太极拳推手,是加强交流、增强团结、缔结友谊的纽带与桥梁。太极拳修炼,离开推手,则为操舞.非但功不上身,祛病强  相似文献   

5.
翁心诚 《精武》2010,(5):77-78
如今太极拳似乎可分两类:仙人太极拳、凡人太极拳。仙人太极拳当然好,"罗曼蒂克"地在云端里打,且不动手,神妙极了。但凡人太极拳是要在地上打的,也是要动手的。笔者功浅学薄,欲思辨一下这个动手不动手的问题,如有不当,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6.
太极盛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在练习太极拳?世界上有多少个太极拳组织?没有人能作出一个详尽的统计,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有人说,全球的太极拳爱好者有八千万。有人则估计,全世界太极拳人口已经超过一亿。八千万也好,一亿人也好,反正太极拳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品牌。我们所以要在这期20周年特刊中单说太极拳,不双因为她在众多的武术拳种中影响最为广泛、发展最为迅猛,还因为她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中华武术》陪伴着中国武术走过了风风雨雨的20年,目睹了太极拳的兴旺发展。现在,让我们回顾五大太极拳流派的发展,记录为太极拳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一代代太极人。  相似文献   

7.
太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精神和普遍和谐的价值观念,太极拳为人生哲学提供了具体实践方式,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陶冶身心的自然和谐观念与"天人合一"的人生和谐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李雅轩(1894-1976),杨氏太极拳名师。自幼喜武,从师杨澄甫,得其真传,并深研太极拳原理。1938年开始到成都传授杨氏太极拳,在四川近40年中,李雅轩培养出了整整一代太极拳人才,从学者不下万余人,成为杨氏太极拳在四川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作为太极文化的载体以其独有的奇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练习队伍中来,这不仅因为太极拳是一项优秀的体育运动,更重要的是她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笔者多年来致力于太极拳的推广与普及,练拳之余常细细体悟,深觉太极内涵奥妙无穷,现在提笔从平衡、舍得、留余、宽容四个方面来阐述做人与练习太极拳之间的关系,渴望得到朋友们的指正和批评。  相似文献   

10.
柳有才  殷光远 《武当》2010,(5):22-23
演练太极拳要把握好要点,在行功走架中动作协调、圆润,把太极拳的拳势与神韵体现出来。做到神形俱备,神意自然。根据笔者的粗浅体会,练好太极拳除了严格对照拳经拳论之外,还应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功能、健身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的有效举措,可以有效推进亿万学生的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目前,太极拳已经列入国家正式的体育竞赛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对太极拳也作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编写了一系列规范、统一的教材,有配套的太极拳书籍、挂图、音像制品等,使太极拳在发扬传统、百花齐放的基础上走上了规范化、系统化的现代体育道路。文章着重分析了如何进行太极拳的教学,使学生通过练习太极拳来增强体质,培养学生兴趣,为终身体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对陈式太极拳进行调查,文章以理论为主轴,首先研究和了解什么是太极拳及陈式太极拳,进一步分析陈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在调查研究方面主要掌握其风格特点对练习陈氏太极拳的帮助,分析它的技术特点与原理,从而为中老年人长期练习太极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并为中小学在体育课上开展太极拳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因其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而受到练习者的喜爱。太极拳的劲力则是太极拳演练的高层次技术要素,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于太极拳劲力方法提出浅显之刍论,以探讨太极拳演练劲力方法运用。  相似文献   

14.
马旭君 《浙江体育科学》2010,32(1):82-84,97
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太极拳是一种强调自我锻炼的运动,太极拳的智慧源自锻炼者自我认识的深入,源自自身的“体悟”累积。太极拳智慧主要表现为:认识智慧、内劲智慧和修养智慧。运用元认知理论对太极拳智慧提升进行阐释。在太极拳练习中,如何用“意”体现着锻炼个体如何积极运用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功能的实现水平和能力。太极拳功夫造诣越深,锻炼者的元认知越发达,其自身的悟性越强,智慧也就越多。太极拳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智拳。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它集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道德修养等优点于一体,备受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喜爱。太极拳要讲大松大柔,很多专业著作中甚至将松柔强调为太极拳的灵魂,松柔有很多诀窍,其中有方法问题,当然也有层次理解的问题。太极拳中的"松"是练习太极拳的关键之一",松"在一定程度上对身体健康,体质的改善具有很大的帮助。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太极拳的"松"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并阐明了松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相关建议,以帮助练习者更好的理解松的意义,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的生理医学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就太极拳对人体各系统产生的生理医学效应的研究进行梳理。研究认为,太极拳练习能促进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太极拳练习能改善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功能;太极拳是通过对各大系统的综合作用,达到其健身和养生效果的。太极拳是一项安全的,能促进人体健康的锻炼形式。  相似文献   

17.
文章旨在探索太极拳这项传统养生保健锻炼的动态习练过程中心血管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特点。主要采用选择习练太极拳2年以上的受试对象49名,其中大学生组30名,年龄18-25岁;中老年组19名,年龄53-70岁。采用超小型便携式动态心电记录盒完整记录受试者在太极拳习练过程中的心电信号,观察太极拳习练过程中太极拳动态习练过程中短时程HRV频域指标,分析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调节的变化。研究表明,在20min习练太极拳过程中,两组VLF、VL(除中老年组LF进行性降低外)均先降低后上升,但均显著低于休息状态水平;两组HF均进行性降低且显著低于休息状态的HF水平;中老年组的LF/HF进行性降低但变化不明显,大学生组LF/HF在运动过程中先降低后回升且前15min显著降低。结论在习练过程中,随着心率的加快,交感神经活动水平与副交感神经活动水平均较静息状态时降低,但降低幅度不同,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均衡性当中始终是以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主导优势。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作为中老年运动处方的理论基础(综述)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项目之一,通过意识指导动作,使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配合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通过总结近20年来国内外对太极拳运动生理,生化,生物力学及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探讨其作为中老年运动处方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周勇  孙雷  张珂 《福建体育科技》2012,31(2):25-26,29
目的:探讨太极拳锻炼对亚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康复影响。方法:将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各20例),A组为太极拳锻炼组,B组为手法治疗组,C组为静养恢复组;实验时间为5个月,期间对所有患者进行跟踪牵引复位和影像学监控,预防不良病变;实验前后测量受试者的腰椎疼痛指数和体成分,组间变化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综合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A、B、C三组VAS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AB组极显著性大于C组,A组显著性大于B组;实验后A组体重和体脂百分比显著低于BC组;组间综合疗效比较,优良率A组好于B组,B组好于C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太极拳锻炼相对于手法治疗和静养恢复疗效更好,并能控制体成分的消极改变,更有利于康复和预防病症复发。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试验对比法,对某高校女生练习太极拳前后的生理机能状况及心理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对大学女生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心理因素及经期的调理等方面有着良好作用,文章旨在为我国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中积极开展太极拳普修课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