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岳麓版教材说,"中唐以后,……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宋都南迁后,……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教材表述看,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凭什么说南宋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就完全南移呢?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总体来说,存在着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现象,即从北方的黄河流域向南方的长江流域转移.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历史现象,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但随着南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最终稳居南方.  相似文献   

3.
《新作文》2007,(9)
设计意图"经济重心南移"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的内容。本课介绍了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本课沿袭了上学期江南的开发,由于与以前学习内容承袭,学生已经有一定感知,再加上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去体验历史、去感受历史,所以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完全由学生去发  相似文献   

4.
一、背景知识梳理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 ,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的地区 ,人口集中 ,经济文化发达 ,成为最早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表现。历史 :(一)南方经济的发展过程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 ,南方得到重点开发。2.东晋和南朝时期 ,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南朝  相似文献   

5.
东汉以后,相对安定的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三国时期,地处长江流域的蜀国和吴国励精图治,发展经济,与已经得到充分开发的黄河流域的曹魏相抗衡,充分显示出长江流域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拉开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三国时期是中国的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6.
东汉以后,相对安定的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三国时期,地处长江流域的蜀国和吴国励精图治,发展经济,与已经得到充分开发的黄河流域的曹魏相抗衡,充分显示出长江流域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拉开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三国时期是中国的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7.
《新高考》2008,(2):25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虽然三国时期吴蜀对南方有所开发,但和处在中国经济中心的魏国比起来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在北方的。从西晋末年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  相似文献   

8.
经济重心的南移反映了中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它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现象,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古代私学的发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作为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古代私学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变迁也有着从北方发展兴盛到南方发展兴盛的过程,因而从一个方面印证了文化重心的南移。私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4《考试说明》将《中国古代史》(新教材)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这一部分内容重新列入考试范围,反映了高考对此部分内容的重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揭开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对我国古代乃至现在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格局的确立具有重要影响,对我国现在发展区域经济构想,如西部大开发、重振东北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我们组织了有关“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专题复习,希望对同学们的备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发展历来就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在古代,表现为内陆文明和经济发展明显强于沿海,这种格局随着唐中叶以后的经济重心的南移而发生改变,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开放,丝绸之路的由北向南转移,也使得东南沿海的贸易优势日渐突出,至近代五口通商前,沿海经济发展后来居上的趋势已很明显。  相似文献   

12.
长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摇蓝,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的南移,人才重心的南移和时代童心的南移,决定了迁都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能性和紧迫性,因而中国未来的新都应是开放交汇中的长江中游。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有六课内容: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就教材内容看,概述了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社会情况,反映了民族之间的矛盾与交往,列举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分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学文科》2007,(2):32-40
中国古代经济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手工业发展、古代商品经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古代历史考查的热点。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具有面广、题型全的特点。在内容上既考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史,又考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改革,以及经济思想、经济上的主张等。  相似文献   

15.
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 ,社会经济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不仅分工越来越细 ,而且由于自然的和社会的原因 ,经济重心也发生着一定的转移。古代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中心。其中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后来 ,随着历史的变迁 ,主要是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 ,再加上南方气候温暖 ,雨量充沛 ,土壤肥沃等有利条件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在南宋至元朝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到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甚至在江南的一些地方 ,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到了近代 ,在明清…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此文在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基础上,展现了宋朝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几个重要方面,涉及的内容广义上属"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17.
昌、绝铡揭偷矗迄泽题 匡典巴祖例〕:,夙1:(2 004年沁京高考文综卷)下列材料中,表明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A一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二步域称, 则数郡忘饥。” 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夭下第一,益 州则居第二) C.“苏湖熟,天下足。”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解析、:本题选项以四句古文为情境,考查考生 古文阅读、获取信息和知识迁移等多项能力。 考生首先应回忆教科书中关于中国古代经济 重心南移的大体过程,再逐项判断店衬玩为南 朝《宋书》记载,材料只能说明南朝时仁南开 发,农业发展较快。B项反映唐…  相似文献   

18.
汉化自五代时期分向发展,南方化不再受治于北方,然后,重心渐渐南移。中国古代北方化的渐渐衰退固然同战争有关,但其根本原因不是战争,而是同北方森林遭到破坏有关。北方森林在历史上因屡遭人类破坏,导致了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贫瘠,致使北方既不可能产生先进的化,也保不住原有的发达化。相比之下,南方化因经济发展而渐趋先进,而北人的不断南迁又加速了这一进程。至元代时,汉化重心逐渐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相似文献   

19.
公元三至六世纪,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在南方建立政权,史称六朝,六朝时期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期及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转折期,研究这一时期钱币的铸造、流通及其特点,对于我们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北方是北宋的政治军事重心,但当时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为了以南方的经济实力支持北宋统治,所以漕运对赵宋政权的意义超过以往任何朝代。本文对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漕运状况以及对北宋的政治、军事意义作了详尽的考证、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