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学教师角色扮演受到社会大环境、学校小环境及个体角色局限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治理模式、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出适当合理的角色期望、完善大学教师培训制度等措施来创设宽松的角色扮演社会环境。大学可以采取构建共同治理制度、建立发展性角色评价制度、完善教师角色支持系统和减轻教师负担等策略营造理想的学校氛围。大学教师也应强化角色意识、培育角色情感、提高角色技能和准确角色定位,增强角色扮演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教师心理冲突的自我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冲突,从特定意义上讲就是个体的内心冲突。是指个体的内心需要、愿望与现实之间的不协调引起的矛盾及其斗争。教师群体社会角色的多重性,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使其心理冲突的大量存在是必然的。教师的心理冲突有众多表现。例如,期望与现实的冲突。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是全面的、高要求的,但现实的教师实际水平总会与之存在差距,这种矛盾,责任心越强,心理冲突越突出。再如,多重角色的冲突。社会生活中,教师被看成是德高望重的偶像,是毫无瑕疵的圣贤之辈,是学生的表率,公民的楷模,但事实上教师是平凡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普通人,不可能尽善尽美,甚至会出现不同情境中的矛盾行为,这不能被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3.
杨翠  张成林 《辽宁教育》2013,(11):22-24
角色理论和冲突理论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角色扮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为其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前社会现状致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产生了诸多疑惑(社会期望与现实处境、专业前景与实际境遇、教学与科研、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教师自身等因素在教师角色扮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寿多涓 《河北教育》2003,(11):24-24
一、教师角色心理调适 教师要真正从“师道尊严”的台阶上走下来,首先要解决的是心理调适问题,就是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重新认定自身的职业价值。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教师的工作是育人的工作,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生存,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克服“以本为本”的思想,摘  相似文献   

5.
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和远程教育自身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耍求。远程教育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高校教师的某些共性特征,又兼具远程教育的个性特征,其角色定位的复杂性容易导致角色冲突的发生。因此,必须通过有效调适,完成角色间的转换与协调,以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教师课程领导涉及多重不同角色,使得教师面临着不同程度上的角色间与角色内的冲突。要调适诸多角色冲突,一方面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学习,增强教师角色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学校需要提供适切的教师培训、减轻教师课程领导的角色负担,社会也应该为教师课程领导创造适宜宽松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下面几种心理冲突尤其明显。一是角色的自我冲突。长期以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定位赋予教师太多的使命和责任,教师不愿或不敢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脆弱的一面,从而导致难以和学生坦然相处。二是“表率”与常人的冲突。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言外之意,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这一必备的职业素质,更是学生的榜样和表率,是道德的化身。正是这种规范化、标准化的社会期望导致教师往往以典范自居、以清高为美,过于严格要求自己,不随意外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其实,教师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也有普通人的…  相似文献   

8.
教师情绪问题调适的基本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教师情绪修养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需要.情绪的表达与控制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教师保证自己的良好情绪不仅有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要求的变革是深刻的,需要教师角色意识的重新定位与适应。教师心理如何适应新课程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精神以及教学潜能的发挥。教师如果调适不好自己的心态,在与新课程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就可能导致某种程度的系统功能失调,并最终影响新课程改革。而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要求又将成为他们新的压力源。因此,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对推进课改进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由中职、中专升格转型而来的高职院校,教师群体心理现状较为严峻。文章分析了转型期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问题表现及成因,并综合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定的具可操作性的干预措施和矫正思路: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自我效能感理论,加强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开发管理;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教师角色的转换、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开展促进交流沟通的教师活动,对教师的心理问题进行调适;增强教师自身的调适水平是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特岗教师政策是农村学校师资问题的一项新政策。审思特岗教师政策的合理性,实际上是针对特岗教师政策中不利于教师发展的甚至阻碍教师发展的不科学之处不断优化政策的过程。从政策角度反思教师发展,是从根源处找出制约教师发展瓶颈,目的是为了教师更好地发展。合理性特岗教师政策应当是教师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体系的导向及其合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向性是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体系的内在属性,其合理性程度取决于它对科研创新价值取向的实现和推进程度,以及它对科研管理人本化实践需要的体现程度。管理规律适应科研规律、公平体制优先于质量体制、科研考评服从科研建设、科研合作重于科研竞争是其合理性内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道德是什么及其在社会中的功能体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道德不仅仅是一种人的道德品质的规定,也不仅仅是一种和其他社会规范并列的道德视角的规范。作为人类的理性,它是一种关于人类应当怎样的智慧。它表达并设定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引导社会发展方向,规定社会发展目标,把握和调整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善及其合理性。这些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深深渗透在政治、法律和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无处不在地发生着作用。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有助于建构理性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交往理性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社会性的发展和主体性的生成。基于此,在现代课堂教学交往中,合理性的教学交往应以目的性交往统整工具性交往,以凸显主体间的对话意识为旨归以及借助有效的言语行为从而达成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坚持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是基础教育最具价值困惑与挑战的教学任务,在保持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与价值观念的同时,它还必须面对信息化浪潮下形成的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事实以及这种事实背后的文化冲突。因此,对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应仅限于道德教育如何对社会所提出的要求作出的回应,而更应从道德教育的内在属性出发寻找其变迁的动力与合法性基础,尤其要考虑道德知识性质转型与教师社会形象变迁条件下的道德教育之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马克斯·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为基础,并参照赫希曼关于消费者或成员对组织绩效减退回应的分析结果,把社会转型期代课教师在没有正式教师身份、低工资且转正无望的情况下的社会行动策略分为四种类型,即上升型、退出型、呼吁型和观望型.上升是兼具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行动;退出包括主动和被动退出,主动退出属于目的理性行动;呼吁既是实现上升行动目标的手段,也是一种情感行动;观望则具有传统行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自杀是当今社会的瘟疫,是人道主义的灾难。以往社会学和心理学有关自杀问题的分析和解释是有局限性的。社会性伤害事件以及精神系统的疾病不足以直接导致人们的自杀。直接导致人们自杀的原因是人生意义感的匮乏。人生意义与人生的事实以及人生的价值不同,是对人生价值合理性的反思与体验。人生意义的匮乏源于人生所依据的价值特别是核心价值缺乏合理性或原有合理性丧失。教育在人生意义包括青少年学生人生意义救治方面应该有所作为,也能够有所作为。为此,教育者必须明确自己在这方面的责任,对造成意义危机的社会根源有清醒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强化人文教育和教育的人文性,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对于人生问题的敏锐洞察力。  相似文献   

18.
高考取向下教师角色正当性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东娇 《教育学报》2005,1(2):82-87
在高考取向下,教师的牧羊人 拆解的身份是合理而正当的。但素质教育价值取向需要的不是纯粹高考技术型的教师,而是多元兴趣型教师。从这一角度审视的话,教师个体和群体当下的正当性角色与合理性身份存在危机。教师群体角色重构已是必然。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外部环境、措施的保障和促进。  相似文献   

19.
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的内涵及其关系是教师管理制度合理性的主体内容。人性与教师的需要分析是教师管理制度实质合理性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支撑;教师管理制度的形式合理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管理制度的表述、设计和实施要体现和符合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待及程序正义两个方面。教师管理制度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的和谐与统一,要求教师管理制度在对教师的各项权利、责任、义务和利益的规定上要匹配、均衡,各项教师管理制度之间要协调、和谐。教师管理制度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结合的焦点是利益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精神是内化于心的学术契约,是其在学术角色认同与学术活动中自生自发形成的“必然无知”的约定俗成的伦理规范约定,主要包括学术信念、学术气质、学术交往与学术自律四种责任精神。然而,当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成为现代性社会的宰制力量后,“什么知识最有用”成为大学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的“目标”,知识成了大学教师达致某种目的的工具,导致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精神陷入窘境。复燃凝聚教师共同体普遍共识的学术信念,养成良好学术习惯作用下的学术精神气质,搭建以理性交往为载体的学术交往共生机制,拓展以责任伦理为轴心的学术自我修复能力,应成为新时代培育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精神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