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费文媛 《文教资料》2013,(15):141-142
当今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滞后于专业改革,已不适应专业建设的要求。针对公共基础课的现状,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特别是基础课老师要加强对专业的了解,寻找公共基础课与专业的结合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促进公共基础课教学切实为专业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许多高职院校组建了专业群,并且在专业群的专业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受办学定位、学校资源以及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并未对专业群内公共基础课进行改革。公共基础课既是专业群内的基础课程,又是职业教育精神性的重要保障。专业群应该抛弃现有的模仿本科教育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传统模式,结合专业课程进行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依据"工学结合"、"能力本位"、"以用定学"的原则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进行改革,各门公共基础课程均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形成系统的基础知识体系,突出专业关联度,形成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公共基础课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问卷法,对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的现状进行调查,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要改革落后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强化公共基础课对专业的服务和支撑作用,发挥公共基础课的通识教育的功能,改善公共基础课教学条件,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系统与实践系统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高职计算机专业按大类招生后,教学需要划分为通识教学和专业教学两个阶段进行,前者时间为1年,后者时间为2年。以此为基础,按"1 2"模式构建"大类平台 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大类平台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大类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入门引导课程、大类基本技能实践课程;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包括职业基础理论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实训课、综合素质与拓展选修课,以及专业核心技能提高课、订单课、技能拓展课。  相似文献   

6.
高校公共基础课改革构想●陶本一高等学校的基础课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一般情况下,公共基础课(除个别课程外)受重视的程度,远不如专业基础课。这中间有课程本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认识到课程体系的重新架构是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按课程内容的性质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从目前各高校总体情况来看,本科院校课程的比例大致为:公共基础课35%~42%,专业基础课41%~45%,专业课17%~20%,其中专业基础课占据了整个课程体系最大的比重.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的优劣将成为影响高校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专业课的理论基础,并对后继专业课起着理论引导作用,可以说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然而研究发现这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普遍不如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高.  相似文献   

8.
对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高职课程结构模式主要有三类:楼层式、平台式和模块式结构。1.楼层式结构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的课程模式,称为“三层楼”或“四层楼”课程结构模式,统称为楼层式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是沿袭传统本专科的课程结构模式,以学科本位为主线构建起来的。在教学中各高职院校根据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时,强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综合职业素质教育。2.平台式结构将课程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特色课程…  相似文献   

9.
胡永  张环 《西藏教育》2011,(6):38-40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也是非计算机类专业(包括大部分文科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本文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为出发点,主要从教学方法、实验环节等方面对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专业基础课是联系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桥梁,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理论与技术基础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针对技术类土木工程专业的要求,以《结构力学》“四精”教学模式为例,从教学内容、案例教学、网络课程、能力培养等四个方面对专业基础的教学进行了探讨,为类似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资格接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课程与职业资格接轨是真正落实"双证书"制度的关键。课程目标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是职业教育课程与职业资格衔接的起点,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是众多课程问题的集结点,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是达到预期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的衔接可以为确定和诊断预期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及修正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成教生专业能力学习需求与现行人才培养脱节的现状,确立根据行业、产业、职业、企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实现成教人才由"知识型"培养模式向"能力型"培养模式的转换与提升。根据专业能力培养需要,构建"基本技能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兼顾"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提出运用"治理"理论和管理学方法构建成教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培养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职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专业应联系基础教育教学实际,明确高职院校定位,突出实用特色,探索适合新世纪发展的高职英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和教学改革实践中,应系统优化课程结构,充分发挥课程群整体效益;积极探索协作教学模式,寻求教师的合力和增幅;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专业权利的基本体现。然而,许多中小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资源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诸多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强化课程资源意识,使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外,更为关键的是,改革目前的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高职专升本课程衔接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鲍洁 《职业技术教育》2003,24(31):39-41
分析了当前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基本状况,及插班学习、单独编班学习在课程衔接上存在的问题,并从明确培养目标、加强课程研究与设计、规范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指出优化高职专升本教育课程衔接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课程教学改革是中职教育改革的关键任务,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决定了中职课程教学改革难度大、任务重。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针对学校存在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脱节现象,提出了构建“中职数学+专业”的课程整合和教学改革模式,通过建立课程组、研发新教材、优化教学模式、搭建资源库等措施,进而提升学生学习信心和教师专业素养,为后续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效融合奠定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对城市规划专业发展趋势和现行专业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城市规划本科专业教育实际情况,提出淡化专业界限,加强基础训练和注重理工结合三条基本的建构原则和“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条主线,相映成辉”的课程体系建构方案,对我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新课程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二次开发” 的基本涵义,不仅包括教师对既有教材的灵活运用,还包括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 整合和教师自主开发教材资源。从本质上说,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有五种过 程:课程情景化的过程,“课程重构”过程,多元主体的“对话”过程,课程教学 一体化的过程,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从传统的课程“消费者”转变为积 极的课程开发者。通过“二次开发”教材,教师也拥有课程开发的话语权。与专 家、学者开发教材所不同的是,这种开发存在于教师的日常职业生活,是教师专业 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在2011年11月召开的广东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上,与会者围绕"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这一主题,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新生长点,如"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创新科目课堂教学"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等并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主要表现为服务学生和学校的新理念、资源整合的新策略、凸显施行的新主题和科目整合式微型课程开发的新路向;创新科目课堂教学深化和聚焦到"语文""、数学"、"英语"等学校教育的核心科目上,从而引领人们超越一般性的教学改革论说,进入活生生的各个科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构层面;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体现为"优秀教师期待"的新观念,"互惠性院校协作"、"行动学习"、"文化建构"和"课堂问题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伍力 《中国地质教育》2007,16(2):99-102
当前西部地区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5方面,一是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职业生涯规划概念不明晰;三是学校教学管理机制的柔性不足;四是师资力量薄弱;五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性支撑的缺乏。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的社会历史原因、课程设置观念落后等主客观原因。基于此,加强高校尤其是西部地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应着力于将课程性质定位为必修课,逐步实现全程化的教学,强调实用性的内容,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和引导基层式的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