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性与天道"是宋明理学特别是北宋理学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吕大临"性与天道"思想形成于美学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继承并超越了张载,并在"性与天道"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吕大临以"虚而诚"表达了"天道"无形而实有的特征,并在"性与天道一"的理论框架下,推演出"天道"下贯于"人性"也同样"虚而诚"。在分别阐述"天道"和"性"之后,吕大临又以"理义者,人心之所同然"来表达"性"与"天道"的贯通之意,最终使得儒家的大道精微之"理"落实到现实的"礼"之上。不难看出,吕大临在"性与天道"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心灵"这个词,可以作为"美学"的表述。因为,它指我们用"感觉"感觉到的"超感觉",使我们的"感性"之中,存在着"超感性"。从而,在"有限"之中"感"到了"无限",在"自然"当中"感"到了"自由"。"心灵"成了"美学"诞生的基础,也是"美学"研究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守约"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概念,"守约"就是"守心"。和孔子的"心性"之学相比,"守约"过分强调了"仁",而忽视了"礼",有"重内轻外"的特点。孟子认为,只要能"守约"、"发明本心",就有了成圣成贤的可能性,"守约"开启了"心学"的传统。在宋明理学中,朱、陆在解释"守约"时产生了分歧,反映了理学与心学在经典诠释上的差异,陆象山还把"守约"发展成"易简之学"。王阳明心学也继承了"守约",但其"致良知"学说,更加丰富完善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4.
在今天,"呆"读dāi,"待"读dāi和dài。在dāi音"停留"意义上两字存在混用的情况。"待"字比"呆"出现早,先秦就有"待"字,而"呆"最初是"保"的古文,到元朝才有了"傻"的意义。在明清之前,"待"字的含义没有"停留"意义,明清开始才有此含义。"呆"字到明清也只有"傻"之类的含义,只是到了解放前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停留"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时候,"呆""待"混用了。"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呆"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  相似文献   

5.
上古汉语中,同义词"盈"和"满"并非产生于同时,通过考察二者在上古文献中的分布,发现春秋末期以前的文献中只有"盈"而未见"满",而"满"则在春秋末期开始出现,在战国时逐渐发展,取得了与"盈"的竞争优势,奠定了在后世语言系统中的地位。并推论"满"是在战国时期由方言词进入通语的。  相似文献   

6.
孔子聚徒授业,长期执掌杏坛,其教育理念是"仁且智"。"仁"和"智"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仁"为"智"提供了方向,"智"为"仁"提供了理论上的担保与支撑。在孔子看来,人要"成人"必须做到"仁"、"智"的统一。同时,孔子在如何实现"仁且智"的教育理念上也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撑。这些在今天看来,仍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结"的本义为"(系)疙瘩",其语源义托于其声符"吉",而"吉"与"结、打结"义无涉,乃为"介"的声借字,反映在书面上,形成了一批以"吉"、"介"为声符的异体字。在"结、打结"这个义位上,"介"逐渐让位于其假借字"吉",而作为音借字"吉"在声音上取得了表达"结、打结"的独立地位,并进一步孳乳引申,派生出一系列同族词。  相似文献   

8.
"清早"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到了元代,尤其是在元杂剧中,"清早"往往与"大"、"晨"组合成"大清早"、"清早晨"使用。明清时期,"清早"一词的使用很普遍了,在小说与戏曲中更是屡见不鲜。"清早"中的"清"为"侵"之变声,是深邃黑暗之貌的意思。"清早"与"侵早"、"早晨"、"清晨"、"昧爽"的意思一样,是指天欲明未明之际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9.
在和外国留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很多留学生,对"不"和"没"在很多地方出现了误用,明明该用"不"的地方用成了"没",该用"没"的地方又用成了"不"。下面是我听到的和收集到的一些典型的病例:  相似文献   

10.
库恩在阐明其有关科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时,提出了"范式"的概念。"范式"概念提出后,国内外的很多哲学研究者把"范式"概念引入了哲学并被广泛的使用,他们在论述中称哲学有"范式"和哲学需要"范式"的改革或转换。但是,在陈述哲学的"范式"和哲学"范式"转换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分析和澄清"范式"的概念,哲学到底有没有"范式",如果有,可以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哲学范式"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理清"了1"、"了2"与句子情状的纠葛,才能正确认识"了1"、"了2"各自的语法意义;结合"了1"的"实现"义和"了2"对"现在"时点的凸显功能;,才能理清"了1"、"了2"句法位置的纠葛,特别是"了1"、"了2"在句末合体时的情况,从而得出"了2"不独现的结论,反过来又有助于辨别"了1"、"了2",并能更好地理解"了1"、"了2"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2.
"帽"字始见于东汉。汉末开始,"帽"在口语中开始出现;两晋时期口语中"帽"字开始了对"冠"的替换,南北朝时期,替换进程加快,最终在唐代的口语中完成了"帽"对"冠"的替换。  相似文献   

13.
"逸格"早在唐代被提出,到了宋代,不拘常法的"逸品"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经黄休复对"四格"的重新解释与位置排序,"逸格"在北宋渐渐得到了社会上的响应。"逸格"在美术批评中的初步定位,成了宋代绘画迈向一个新阶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X货"构式在网络等媒体上的广泛使用,"货"的用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形成了"X货"词族。新兴"X货"词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为:一是"货"在表示"商品"义时用法更加灵活,且指人用法较之以往更为普遍;二是在"货"的附加义方面,指人时原有的贬义成分消失,转为中性义;三是"货"的语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泛化,并通过"X货"构式大量构词,形成了"X货"词族,丰富了汉语表达。  相似文献   

16.
"黄金台"的典故常常出现在中国文人表达"怀才不遇"与渴望"招贤纳才"的诗句中。由于朝鲜文人对"黄金台"意象的接受,他们在诗歌中谈及人才问题时,对"黄金台"典故的运用与中国是相通的。但是在明亡清兴之后,随着东亚政治格局的改变,朝鲜士人"思明反清"心态的形成,"黄金台"被适时地赋予了"思明反清"的新内涵,朝鲜文人对"黄金台"典故固有意象的这种"篡改",体现了他们对明清关系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以来,有些教师"因噎废食",冷落了与朗读同样重要的"静思默想"。没有个安静的氛围,学生不能静思默想,语文学习就会在这琅琅的书声中失去许多东西。一、此时无声胜有声新课程实施以来,在课上,读书的时间多了,读的量也足了,但是在不经意间,我们的阅读教学又步入了"读"的误区:重"读"轻"阅",甚而只"读"不"阅",用"书声琅琅"代替静思默想。  相似文献   

18.
表示"追逐、追赶"这一义位,先秦主要用单音词"追"、"逐"来表示,"追"、"逐"在用法上存在一些差异。西汉时,"追"在文献中数量大增,且用法灵活,口语中"追"已经开始了对"逐"的替换。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最晚南朝梁时,口语中常用词"追"实现了对"逐"的替换。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订单式培养"的实践体会,本文深入研究了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订单式培养"的途径,分析了"订单式培养"的几个实施环节和敏感问题,旨在进一步提高"订单式培养"的质量,夯实"订单式培养"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已经"一词的发展过程中,把"经"看做"词尾化"并不合适,因为从副词词尾化的原则入手,"经"并不符合条件,它不完全等同于"-自"、"-为"、"-在"、"-地"、"-来"、"-然"等一系列词尾化的现象。只能说,"经"具有词尾化倾向,由于"经"的虚化,引起了"已经"的重新分析,即"已经"的结构层次改变了,而这也是"已经"成词的基础和必由之路。义素分析法可以证明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