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校对是一种简单劳动吗? 我的看法是,校对并不是简单劳动,而是一门相当高深的学问,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校对,古称“校雠”,出自汉朝刘向的《别录》。据《文选》李善注,所谓校雠,就是一个人拿本子,另一个人读书,两人相对,就象怨家一样。按照这个解释,校雠就是互校各本的异同得失,也就是校勘,校订。另一种解释是所谓“校字如雠” (雠即仇):把错别字看做是仇人,“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非捉出来不可。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校对:根据原稿改正校样上的错漏字。  相似文献   

2.
清代章学诚著作《文史通义》,后有《校雠通义》,它实际是古代的编辑学。编辑为什么叫“校雠”呢?原来“校雠”是校对的意思。刘向《别录》:“校雠者,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校雠原来指校对。《汉书·艺文志》:“至  相似文献   

3.
左平熙 《档案》2008,(3):24-26
校,就是考核、校对,勘就是删取,校勘是校雠的核心。刘向《孙卿书录》:“臣向言,所校雠《孙卿书》……以相校……”。刘向自称整理古籍的工作为校,又称校雠。《太平御览》618卷引《风俗通》:“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汉书·艺文志》:“每一书已,向辄取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条其篇目”,主要是篇章字句的校勘;而“撮其指意”,主要是考辨其书的学术宗旨、渊源、流派,论其得失。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校”的解释为“订正”,“校对”则有三个义项,分别是1.核对是否符合标准;2.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3.做校对工作的人。古人有“校雠”一说。即“校勘”。“雠”就是“校对字”的意思。有意思的是,“雠”又同“仇”,颇有视出版物中的错误为仇敌之意,必要将其消灭。校对工作发展到现在,  相似文献   

5.
鲁迅和校对     
余章瑞 《出版史料》2008,(2):126-128
校对,古称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日雠也。”(应劭:《风俗通义》)狭义的校对,就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校对印样,订正错误。广义的校对,又叫校勘,兼指书籍版本、目录、收藏和流传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图书编辑工作本身至今虽然没有独立创建学科——图书编辑学,但是,在图书编辑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却有许多学科逐步形成。我在这里作简要介绍,以供参考。 1.校雠学校雠原指校勘书籍中文字、篇卷的错误,古称“校雠”,今称“校勘”或“校对”,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汉代刘向(公元前77~前6年)在《别录》中说:“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校雠学有广狭二义,前面所说的校对书  相似文献   

7.
潘树广 《出版史料》2001,(1):101-102
有些书籍在论及校对的历史时,认为古代称校对工作为“校雠”或“校勘”,而“校对”则是出现得很晚的词汇。例如《校对手册》(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版)说:“校对工作我国古代就有。古代的校对工作叫‘校雠’(雠即仇)或‘校勘’。”又如《辞源》(修订本),收录“校雠”、“校勘”,却不收“校对”。按《辞源》的“出版说明”:“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此书不收“校对”,表明编者将它视为鸦  相似文献   

8.
<正>一“校勘”亦称“校雠”(或曰“雠校”),这是文献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术语,追溯这个概念和术语的来源,学者多引用刘向《别录》中的如下一段话: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1刘向《别录》今已不存2,以上这段话出自《文选·左思〈魏都赋〉》李善注所引《风俗通义》。内容相近的一段话亦见于北宋李昉等所编《太平御览》卷六一八,引作:刘向《别传》曰:雠校者,  相似文献   

9.
刘向是第一个把校对称为“校雠”并对之作出界定的。刘向在当时那么多可选用的汉字中,为什么偏偏选中“校雠”二字?我认为,对此二字所以情有独钟,不排除下述因素,即刘向在校书中对此有特殊的感情体验。根据是:从文字学角度看,校与雠都是形声兼会意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只提到它们是形声字。这不够全面。我的理解是:“校”的偏旁“交”不但是声符也是意符,它与另一意符“木”会意,即木相交会意为枷、桎梏等刑具。木制刑具就是校的本义。《易·噬嗑》中有“屡校灭趾”、“何(通荷,去声)校灭耳”句,这里的“校”,显系刑具。又,武当山东麓现存的“迁校  相似文献   

10.
现代出版中的“校对”一词,是由古代“校雠”一词演变而来的。“校雠”是复合式名词。“校”的本义是木囚,如枷、桎等;“雠”的本义是鸟类对呜。古人借助它们包含的“对合”的意思,引申为“比勘”、“订正”。于是就有了“校对”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1.
校对小考     
“校对”,古时称“校雠”(音“仇”)。西汉经学家、自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在《孙卿书录》里,就有名称为“校雠”的记载,即“所校雠中孙卿书,凡三百二十篇。”孙卿书即指《荀子》。后来,唐学者李善(公元630年-689年)注引《风俗通》(亦称风俗通义》,东汉应劭撰):“按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所以,后来就遂渐发展演变成为将“校雠”给通俗名曰为“校对”了,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相似文献   

12.
鲁海 《图书馆》1992,(3):71-73
校雠学,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学科,校雠之义,一般引用刘向在《别录》中所说,“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  相似文献   

13.
张春华 《编辑学报》1993,5(3):145-146
几乎与刊物种类激增的同时,期刊中错误率较高的问题也相伴出现。众多读者投书报刊,疾呼“无错不成书”的现状亟待改进。 校对工作古称“校雠”,西汉刘向在《别录》中说:“校雠,……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仇与雠同音为“Chou”,意亦同,将排印之误视若仇敌。须知,一本错讹层出的刊物会严重影响自身信誉,无疑会降低其实用价值及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校勘释义 今天所称校勘、校对、校稿等,是由古代的校雠或雠校演变而来的,二者含义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5.
“本”探     
刘向(前77—前6)以前,“本”字无书籍义。《文选·魏都赋》“校雠篆籀”句,李善注引《风俗通》云:“按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这是“本”字有书义之始。刘向这一段文字(下简称“向文”),后世谈目录版本校勘的多加引用。对“向文”中的“本”(下简称“向本”),或称为“书”,或称为“底本”。但对于“向本”究竟缘何而来,很少着墨。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鲁迅和校对     
校对,古称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应劭:《风俗通义》)狭义的校对,就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校对印样,订正错误。广义的校对,又叫校勘,兼指书籍版本、目录、收藏和流传的研究。鲁迅当过校对,也校勘过许多书。早在留学日本期间,他就给人校过一部译著,得到一些微薄的收入,以贴补学费的不足。在北京教育部工作期间,他经常伏案校勘古籍到深夜。一部《嵇康集》,他校了许多遍。他以吴宽丛书堂影宋钞本作底本,比照《全三国文》及其他五家刻本进行校读,补正脱落,去其衍误,使他校的《嵇康集》成为最完善的本子。他还以唐宋类书所引文字,校武英殿聚珍本唐刘恂作的《岭表录异》三卷,并补遗。1915年以后,他搜集碑刻,从拓本抄写本文,与《金石萃编》相校,看出了此书的许多错误。正是这种深厚的校勘功夫,使鲁迅一旦从事新文学书刊的校对工作,就成为一名杰出的校对者。  相似文献   

17.
校对:主体、功能和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主体、功能和责任孙培镜校对,在我国一向也称“校雠”。“校雠”作为我国编辑史上的一个专门用语,既指古籍整理工作中的校勘,又指古籍和原稿复制工作中的校对。从校与编的关系看,古籍整理工作中的校雠,一向是编校合一的,即一人而兼编校二任;而古籍和原稿复制...  相似文献   

18.
校,订正也,校对,即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订正偏差消除差错之义。古人称校对为“校雠”。雠者,仇也。视书籍中的错讹为寇仇,可见纠正错讹决心之—斑。报纸校对工作是报纸出版工作的—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是保证报纸质量的重要—环。  相似文献   

19.
浅谈校对者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校对者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刘文校对工作是一个心理和行为过程早在2800年前的西周,就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的文字记载。在古代的校勘活动中,校雠家们都是集编、撰和校雠于一身。随着出版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编、校逐渐分工,使校对活动职业化、专业化。现代...  相似文献   

20.
有的人说校对的主要职责是发现校样与原稿的异同,由此断定“校对是字对字的简单劳动”。这是对校对劳动的误解。校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纵观中国出版史,校对工作从来就是编辑工作的组成部分,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自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槁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这就确定了校对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和发现原稿的错误与疏漏,即“校异同”以消灭排版差错,“校是非”以消灭原稿差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