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劳动技术教育是二者的整合,由于二者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的关系,整合之后劳动技术教育并不等于二者的简单相加。  相似文献   

2.
3.
4.
“有劳动无教育”现象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的认识根源是对“劳动教育”的概念内涵、逻辑定位以及“劳动”与“教育”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不同,劳动教育是一个复合性的教育概念,是一般教育到真实劳动世界的中介环节。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或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就是要让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实践与德、智、体、美诸素养的培育建立自觉、自然、有机的关联。劳动教育的开展也因而应当与日常教育生活建立全面的联系。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或者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命题的确立,不仅对纠正“有劳动无教育”的实践偏颇,而且对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正确认识和有效建立劳动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系、防止“反劳动教育”错误思维、依据学段与类型实际开展符合教育规律的劳动教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构建了劳动教育的体系。首先通过对《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分析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概念;其次按照场域的不同将劳动划分为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劳动,并对家庭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论述,构建了劳动教育家、校、社会的教学体系;最后对家庭、学校、社会实施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构成了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三类劳动教育”的体系化设计与实施是落实国家劳动教育政策、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应围绕家务劳动教育活动和学校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活动展开,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劳动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生产劳动教育应围绕农业劳动教育活动和工业劳动教育活动开展,且兼顾传统与创新两个方面,传统维度重在体现劳动与生活、劳动与文化的关联,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和美好生活以及劳动创造历史和文化的历程,创新维度重在提升学生生产劳动教育的创意能力;服务性劳动教育应围绕关爱型服务劳动教育活动和公共型服务劳动教育活动实行,在对他人、学校和社会公益岗位的服务中,增强学生共情的能力、服务的意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叙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历史发展,从而归纳出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顺应时代,新劳动教育从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教育角度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在小学阶段开展新劳动教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新的内容、新的目标体系、新的课程框架和评价方式,以及创新的家校社共育机制,将传统劳动与现代劳动有机融合,实现了劳动教育的新样态。学生在不断参与体验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吸取经验、提升认识,从而养成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崇尚劳动的好习惯,同时也是学校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幼儿劳动教育实践中,对劳动与游戏关系的把握直接关系到劳动教育的实施方式与效果。劳动是人的类本质,自由是游戏的根本属性,劳动与游戏既对立又统一。幼儿劳动教育要注重游戏精神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增进其趣味性,以更好地达成劳动教育的育人目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游戏并不等同于劳动,幼儿劳动教育应坚持教育的严肃性,防止过度游戏化对劳动教育本真意蕴的遮蔽。  相似文献   

10.
劳动形态从劳动要素的关系性、复杂性与综合性的分析视野,凸显了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情境性、实践性与整体性,并为打破将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等同于劳动对象或相关劳动资料等认识局限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因此,现代劳动教育需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劳动实践的新变化与劳动形态的新特征,拓展劳动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范围,并基于劳动形态的类型特征重建现代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结构。为体现劳动形态时代变革的多元化与融合性,现代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需通过提升劳动任务的真实性品质驱动劳动形态的多样化,确立传统与现代劳动形态的兼容并举的观念,实现劳动形态间育人价值的互补与协同。  相似文献   

11.
12.
劳动教育在世界各国都获得了重点关注,很多国家在劳动教育的开展方面也积累出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对多个国家与国际组织劳动教育经验的梳理、分析与总结,可以归纳出各国劳动教育设计与改革的经验,具体包括:在国家管理和治理层面,有序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治理公共体,在统一管理的同时给予灵活自主创新空间;在课程设计层面,注重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学段衔接和生态构建,并突出学生创造力和跨学科素养发展的中心地位;在劳动教育的定位和取向层面,兼顾社会和自然,既强调劳动与社会的交互、服务与创造的功能定位,又表现出回归自然取向;在劳动教育的时代转型层面,既强调通过数字化赋能劳动教育的新时代转型,又坚持塑造热爱劳动、奉献社会、面向未来的精神价值。各国在劳动教育上的探索,除了助推本国的劳动教育发展,也为全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德国的劳动教育教师培养包括大学学习和见习两个阶段.在大学学习阶段,师范生同时学习两个专业以及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并完成学校实习和企业实习,最后以第一次国家考试毕业.在见习阶段,见习生既在见习学校授课,同时也在教师研习所学习,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最后以第二次国家考试毕业.这两个阶段的课程都得到了模块化设计,具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构成一种多学科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国家考试包括撰写学术论文、笔试、口试和教学实践考试,这既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也能有效检验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培养模式很好地满足了劳动教育对教师跨学科知识结构和高水平实践能力的双重要求,有助于培养出专业化的劳动教育教师.  相似文献   

14.
15.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是推进劳动教育纵深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及解决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现实需要.只有通过课程化设计才能保障劳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有效性及常态化地实施.课程化是劳动教育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劳动教育规范化的应然体现,是劳动教育有效性的实然路径,是劳动教育常态化的根本保障.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必须指向劳动素养的课程评价、关注劳动过程的课程评价、走向具身参与的课程评价、建构一体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加强劳动教育的督导评价,从而促使劳动教育不断完善与发展,增强劳动教育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6.
劳动技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培养“四有”新人的唯一途径。为此。我们要切实改变教育观念,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7.
推进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是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再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乡村学校劳动教育是乡村教育事业的重要构成,是传承和创新优秀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对于乡村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乡村片面劳动观念产生的消极影响、乡村教育改革产生的负面后果、现代乡村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必须准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划分标准的内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断地拓宽生产性劳动的领域,认为服务劳动也是生产性的劳动,并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区分了一般性的生产劳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教育劳动既具有全面性又具有针对性,还具有隐性化和无私性的特点。同时,教育劳动是集体共同合力的劳动。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