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工程咨询企业为例来说明知识型服务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机理。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和共生理论的研究框架,研究发现共生是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一定的共生关系中,核心范畴共生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三大主范畴及一个判别准则信息丰度。共生单元包括质参量(硬实力、软实力)、象参量(资历、合作意愿)和物理参数(共生密度、共生维度)三个影响因子;共生界面包括有形界面和无形界面两个影响因子;共生环境包括内部环境(组织激励、企业氛围、自我满足、组织内部支持)和外部环境(组织外部支持)两个影响因子。在一定共生关系中,上述因素交互作用,最终导致共生的行为过程(即知识共享)和共生的行为结果 (即知识存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在数字人文跨学科协作网络日益扩大的过程中,分析跨学科多元主体间的共生规律,对提高数字人文跨学科协作效率、推动范式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共生理论作为逻辑起点,基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三方面构建了数字人文多主体共生的分析框架,并对分析框架中的角度选取、质参量识别两个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与说明。[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数字人文多元主体可界定为四大共生单元群落,群落间所呈现共生状态的未来演化方向,将是增强主体协作效率的关键。可选取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领域所在的群落为分析角度,利用质参量所描述的共生度来测量上述共生状态。  相似文献   

3.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合作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及目标,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剖析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适用性,将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各方作为具有复杂相关关系的生态有机种群,进而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合作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界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区域经济合作的运作机理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皖江城市带建设首个国家级产业承接示范区的背景下,运用两阶段DEA方法,对皖江城市带支柱产业的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评价,并按其效率特征差异将其划分为四种不同产业类型。运用共生理论,根据共生单元的质参量兼容度水平,构建了皖江城市带共性技术产业协同共生区域。最后针对研究结果,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创业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共生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青  彭金鑫 《软科学》2011,25(2):11-14
以生态共生理论为基础,用创业风险投资额和高技术产业产值为主质参量,构建了创业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共生度模型,提出了基于共生度分析的创业风险投资和高技术产业共生模式的评判标准,对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和高技术产业共生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业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经历了寄生和非对称互惠共生两个阶段,将向正向对称互惠共生方向发展。预测了形成对称互惠共生的时间,得到了对称互惠共生的条件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利用共生理论对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之间合作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丰田汽车公司构建的商业生态系统为对象,以销售收入为主质参量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生产企业之间的共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丰田商业生态系统中的生产企业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关系,但不同生产企业之间的共生程度有差异,对称性互利共生与非对称性互利共生并存。商业生态系统中的生产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在合作中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共同创造与合理分享价值是企业间合作的本质特征,无利或偏利的合作关系难以存续。  相似文献   

7.
基于共生理论,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维度分析产学研金合作的共生要素,并提出合作共生要素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假设,以生物制药、化工、电子和机械设备等多个不同领域的376家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产学研金合作共生要素中,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最大的要素为共生模式,其次为共生环境,影响程度最弱的为共生单元。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探索网络舆情之间的共生关系和共生机理、分析共生效应重要环节,有助于增强政府应对和 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方法/过程】在生态学共生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共生舆情的质参量兼容性、发展水平和发展 潜能分析共生效应作用机理,提出基于logistic的共生模型,结合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仿真实验,阐释了共生效应对共 生舆情的影响效果及其影响路径,并通过实证验证共生模型。【结果/结论】基于对共生模型的仿真实验及分析,按 要素提出消除网络谣言负面影响和提升正面舆情积极影响的思路和策略。共生模型与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 也证明了共生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创新/局限】在深入研究舆情共生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 logistic的共生 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证检验,但模型的适用范围仅局限于共生舆情。  相似文献   

9.
从当前产学研合作表现出的网络特征和共生特征出发,在深入分析产学研合作共生现象的基础上,认为扩展的Logistic模型可以反映其共生关系中最重要的质参量兼容原理.以5种基本的共生行为为主线,将产学研合作共生现象分成15类.在分别考察其权重性、方向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用于构建产学研共生关系有向加权复杂网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知识联盟的共生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叶  白庆珉 《情报科学》2008,26(1):18-23
运用共生理论解释图书馆知识联盟,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等角度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并提出了建立图书馆知识联盟的共生机制的设想,即创设多层次共生界面,建立良好的共生秩序;提升联盟图书馆核心能力,促进共生单元均衡发展;发掘联盟图书馆异质资源,完善学习机制,建立联盟文化,增强共生能量.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共生理论,构建广东企业科技特派员与企业共生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共生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广东企业科技特派员与企业的共生机理,以期不断完善广东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二者对称性互利共生模式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公司创业投资(CVC)是一种促进大企业开放式创新和创业企业快速成长的有效机制。CVC活动在我国的20多年实践证明:其促进了大企业与创业企业的共同发展,并使二者形成共生关系,通过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优化实现双方互利共生。在创新生态系统视阈下,大企业种群与创业企业种群可通过演化博弈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双方的适应性并拓宽生态位,进而协同共生进行价值创造。因此,基于对公司创业投资(CVC)生态群落生态位的描述,引入Lotka-Volterra模型,利用算例仿真预测大企业和创业企业的创新生态位演化趋势,从共生、学习、创新、激励角度提出公司创业投资生态群落的共生培育机制,为我国公司创业投资生态群落中企业创新生态位的策略优化与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高技术企业技术联盟互惠共生的合作伙伴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联盟是一个典型的利益共生体,实现互惠共生是共生体的最终努力方向.依据互惠共生理论,分析了高技术企业技术联盟互惠共生关系成立的充要条件,针对高技术企业创新研发项目的合作问题,利用杂合遗传算法构建高技术企业技术联盟合作伙伴选择模型,筛选出有助于实现联盟互惠共生的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指出知识资源互补性、文化相容性、相互信任持久性、利益分配均衡性、共生模式合理性以及组织柔性化是影响高技术企业技术联盟互惠共生伙伴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创业平台和技术创业型企业是原创技术孵化的关键主体,其共生关系的形成对促进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聚焦于创业平台对技术创业型企业的单向资源供给,或内部资源整合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忽略了资源共生对提高孵化效率、实现价值共创的关键作用。鉴于此,选取Y Combinator、创新工场、概念证明中心进行案例研究,剖析技术创业型企业与创业平台的共生演化机理。研究发现:(1)技术创业型企业与创业平台表现出“寄生→偏利共生→互惠共生→偏利共生→互惠共生”螺旋上升的共生演化过程;(2)多元化资源收益驱动创业平台与技术创业型企业共生关系的形成,其中技术资源收益促使创业平台打破局限于经济收益的互惠共生,步入技术资源拼凑的偏利共生;(3)构建横向创业链和纵向创业链是技术创业型企业和创业平台形成寄生、偏利共生、基于经济收益互惠共生关系的实现路径;创业平台拼凑共生资源、协奏形成资源结构化,并嵌入横、纵创业链集成创业网络,最终实现网络资源获取的互惠共生。研究结论明确了共生资源收益和创业链构建、资源整合对驱动和实现共生演化的关键作用,为形成技术创业型企业和创业平台的互惠共生,促进创业平台向专业型、技术型转化,实现价值共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蒋开东  詹国彬 《科研管理》2020,41(4):123-130
高校协同创新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载体,也是推动我国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本文立足于共生理论,旨在建构一个新的高校协同创新分析框架,通过考察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及共生环境的结构关系,分析共生理论模型嵌入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践模式,进而厘清“单利共生-差异互利共生-均衡互利共生”的实践演化逻辑。在此基础上,从建构协同创新共生化良序系统、重塑共生化协同创新组织形态、搭建区域互利共生文化平台等维度出发提出了优化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的路径选择,以期构建和完善高校协同创新共生一体化治理体系,全面提升高校协同创新的能力与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共生发轫于生物学,后被延展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共生既是一种关于结构的范畴,又是一种关于行动的范畴,其本质在于共生关系主体间的资源依赖关系。从生物学共生到经济学共生再到公共管理共生,共生关系主体属性的跨越性极大,为此建构了“资源相互依赖性---组织自主性”分析框架。政府与社会组织共生不仅具有理论基础,而且还有现实依据。共生关系演进具有普遍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概莫能外,只不过演进的机理有所不同。将共生理论里共生环境要素进行解构,提出共生关系演进机理的三个层次:共生宏观环境、共生中观环境---共生制度、共生微观环境---共生机制,并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共生理论视角下产业集群式转移演进过程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中,集群式转移——一种“企业的抱团迁徙”已经成为产业转移主导模式.企业之所以抱团迁徙,是由于在现代经济集群化发展背景下,企业在集群中形成了强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共生关系极其相似,产业集群式转移类似于生物群落的共生迁徙.本文引入共生理论,分析了产业集群式转移与生物群落共生迁徙的相似性,构建出产业集群式转移一般演进过程DLSN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产业集群式转移演进过程的阶段特征与条件,并通过案例作进一步验证,从而揭示产业集群式转移的基本规律,为制定产业转移引导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隐性知识流转网成员相互依存、彼此合作,构成复杂的共生生态系统,研究为隐性知识流转网形成健康、稳定的成员共生关系提供指导。[方法/过程] 运用种群生态学的共生理论分析了成员间的合作共生关系和共生模式,运用Logistic模型描述了成员知识量的增长规律和演化过程,推演了演化均衡点和稳定条件,并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互惠共生是成员合作的最优模式,成员共生演化稳定状态的知识量与成员共生系数和最大知识规模相关,知识自然增长率和初始知识规模影响成员知识增长速度和路径。成员共生系数受到合作效应和竞争效应两方面的影响,成员的知识贡献程度、价值共创水平及知识还原程度对成员双方共生演化稳定状态的知识量有积极正向作用,竞争因素抑制了成员知识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