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7 毫秒
1.
法兰克福学派以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的继承者自居,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社会心理、技术理性的批判,有助于我们看待技术使用的利弊。但该学派未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2.
《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霍克海默的代表作.霍克海默通过与传统理论的比较对批判理论进行了界定,并为该学派的理论研究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批判理论在为人们正确认识战后西方社会的本质提供思想资料和社会资料的同时,对我们现在正处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复杂多变的现实,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批判理论这一奠基之作的尝试性分析,追溯其渊源,诠释其内容,从而引发人们对自身及现实的本真思考.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对社会发展的本质揭示和原则性说明,是随着社会生活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主要侧重于一定阶段上社会发展过程的具体展开,主要研究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两者的主要相同点包括批判精神、追求人的发展、对现代性的批判等等;不同点主要包括理论基础不同、对社会发展的动力认识不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同等等.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的批判社会理论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对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但他对于唯心主义的理解本身也存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他认为唯物主义哲学要使现实趋于本真化,从现实出发又对现实进行批判和改造,它为批判社会理论提供真正的基础。批判社会理论以批判开路,驻足于唯物论以超越社会现实作为自己的理想标的。  相似文献   

5.
齐泽克的"批判教育学"从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教育市场化的批判展开,认为资本主义金钱逻辑向教育领域的渗透造成了教育产品、主体、观念、介质的市场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再生产"出符合资本主义劳动技能需求与意识形态规范的"虚假主体".齐泽克提出了自身的"教育游移化"见解,主张通过知识模式的创新化、教学形式的灵活化、教育角色的多元化等手段实现对资本主义市场化教育积弊的攘除,营造出潜移默化、主体互构、体验至上、抗拒市场逻辑"捕获"的批判性教育体系.齐泽克的"批判教育学"既有创新性、批判性,又有抽象性、思辨性,必须在认清其理论得失的基础上感知其理论意旨,以此为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霍克海默尔对"启蒙精神"的批判,实质上是对整个西方文化尤其是哲学的批判,这一批判,与尼采的"上帝之死"所开启的批判是一致的,它是对现代西方社会文化焦虑﹑文化困境的逻辑反映.这一批判,高扬了主体性,人的自由﹑幸福和解放,因而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但其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理应实事求是地指出.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观点阐述了语言或符号的互动,提出了“理想的言语情境”这一概念,他的交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话语、交往扣文化规范。本文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逻辑起点,着力分析大众化的短信息文化扣其后现代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是霍克海默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传统理论形成于17、18世纪.它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又塑造了它的特性.传统理论起着建设、维护这种社会的作用.批判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它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批判理论试图扬弃传统理论,通过批判活动改造人类生存状况.它起着一种呼吁、催化社会变革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课程批判理论是在西方社会批判思潮日渐兴起和相关理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课程研究领域对社会批判思潮的响应,是不同理论视域中课程批判思想的集成和发展。课程批判理论本身并非一种单一而统一的理论,不同理论基于不同视角和方法对课程研究领域不同问题的解析和批判,体现了课程批判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加强课堂研究、建立知识和学习的批判现实主义新立场以及关注当代社会的辨识作用正在成为课程批判理论研究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0.
罗旭 《教师》2010,(19)
法兰克福学派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重要流派,其社会哲学的核心内客是"批判理论",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既是"批判理论"这一总体理论模式与思维模式的合理延伸,也是"批判理论"进入操作阶段之后一种更具体的实践形式.本文借助于否定的美学采批判大众的文化,主要论述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罗旭 《教师》2010,(22):121-122
法兰克福学派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重要流派,其社会哲学的核心内容是“批判理论”,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既是“批判理论”这一总体理论模式与思维模式的合理延伸,也是“批判理论”进入操作阶段之后一种更具体的实践形式,本文借助于否定的羡学来批判大众的文化.主要论述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四个代表人物的思想的阐述,从而得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精髓即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批判课程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西方“唯科学主义”的泛滥、社会公正的衰微以及人的意识的日益虚假化,其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哲学理论之一的“社会批判理论”,社会学基础则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流行于英美的“新教育社会学”。整体论、理性观、批判认识论为理论基础,批判课程论的课程哲学观。批判课程理论在对传统课程范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视课程为“反思性实践”,并关注学校教育及其课程的相对自主性、教师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学校化中的矛盾和冲突性质。  相似文献   

14.
现代契约经济学的法哲学基础是新自然法,新自然法是在批判和继承实证主义法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自然法哲学主张的实质正义、限制契约自由和诚信、缔约过失责任原则给现代契约理论的方法论注入醇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但“人文主义”方法论并没有消除深受实证主义法哲学影响的、倡导“科学主义”的逻辑经验主义方法论的继续运用。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现代契约理论的方法论将呈现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日渐融合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5.
法兰克福学派以人本主义为中心,建立“社会批判理论”。该学派认为“单面社会”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它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积极意义,。在批判的基础上,法兰克福学派指出了对未来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6.
作为社会思潮生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社会心理到思想理论的学理化过程,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无法避免的扬弃与变异的二律背反。在这一学理化过程中,扬弃使思想理论得以从本质出发,穿透现实;变异则意味着思想理论即便具有严密的逻辑,既不可能做到无懈可击,亦不可能获得社会心理的全面、无条件的认同。正是这种扬弃与变异的共存,导致思想理论的说服力和穿透力同其现实的吸引力之间,并不具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正是坚如磐石的社会心理的存在,使得有些社会思潮虽然很容易从理性角度攻破,但学理上的有力批判却仍然无法撼动其基本信条。因此,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不仅要关注对其思想理论的分析与批判,更要关注对社会心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17.
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在很多方面将中国小说美学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就《金瓶梅》一书的思想性和倾向性而言,张竹坡认为《金》是一部泄愤之书,通过对个人的批判扩大到对整个社会黑暗面的批判;就《金瓶梅》与众不同的创作手法而言,张竹坡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以其中一些重要的美学理论观照了《金瓶梅》第23至第26回中的一段小故事——“宋惠莲之死”。这段故事在书中虽只是一处“闲笔”,却不失为张竹坡小说美学理论的一个极好范例。  相似文献   

18.
该文简要论述了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对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启示及其存在的不足,批判地继承和发展科学管理理论,对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促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大众文化即文化工业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认为,现代大众文化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强制性等特点,从而成为巩固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照搬这一理论主张限制中国目前的大众文化发展并不合适,当前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文化产业市场。  相似文献   

20.
哈特穆特·罗萨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维度作为切入点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诊断,在对多种理论资源进行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加速批判理论。首先,异化概念的发展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次,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提供了重要来源;最后,同时期加速思想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提供了重大启迪。这三重理论渊源共同作用于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全球化深入推进的现实背景中,为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