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朝晖 《未来与发展》2007,28(9):42-45,41
研究型大学是原始性创新成果的重要来源。我国研究型大学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从增加我国政府对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经费投入;营造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和建设跨学科创新团队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原始性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跨学科研究是科研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情境,探讨了国家层面的支持、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跨学科组织及其与产业界的联系对提升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203份问卷样本的回归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国家层面的支持未显著影响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提升,健全的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合理的跨学科组织及其与产业界的联系对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有着显著、非常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影响;跨学科研究评价机制对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的影响作用最大,次之是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跨学科组织与产业界的联系,而跨学科组织对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的影响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校学科之间的综合与交叉造就了跨学科科技团队的产生。本文从高校跨学科科技团队自身的特点出发,在分析研究跨学科科技团队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的评价方法,并以团队与绩效评价的基础理论为研究依据,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合理的团队绩效评价指标,建立了多元的跨学科科技团队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实证研究,证明本文的评价方法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提高高校跨学科科技团队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始源于1862年《莫雷尔法案》的颁布实施,随后在政府和实业界的大力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在知识不断从分化走向综合的时代大背景下,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和高校的积极参与以及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产生以及发展动因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创新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已逐步创建了一批具有科研攻关、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功能的实验室科研团队。这些实验室团队根据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逐步形成了具有不同成员结构和构成特征的团队构成类型,分析这些不同类型的实验室科研团队在团队构建和运行过程中,呈现出的多样化团队构成特点和科研合作特征;同时,进一步挖掘目前研究型大学实验室团队构成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和相关问题,进而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郑泽涛 《科教文汇》2014,(25):206-207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更是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命脉,而创新团队作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对于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五项修炼,然后阐述了高校创新团队的内涵、基本特征和重要作用,最后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视角,对高校创新团队的管理提出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7.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更是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命脉,而创新团队作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对于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五项修炼,然后阐述了高校创新团队的内涵、基本特征和重要作用,最后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视角,对高校创新团队的管理提出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8.
创办研究型大学进程中的科研团队建设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刘国瑜 《中国科技论坛》2007,(2):119-121,128
一所大学要实现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关键在于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本文阐述了科研团队建设在研究型大学创建中的作用,提出了中国大学在创建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组建高绩效科研团队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如何选择具有跨学科合作基础的团队进行培育,是跨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来研究跨学科团队的跨学科度以及合作度,用以判断团队的合作基础以及合作潜力,可以为评价跨学科团队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运用多案例分析方法翔实分析华盛顿大学的跨学科基础教学平台、专业导向的本科生跨学科教学、项目导向的研究生跨学科教学和跨学科研究运行模式的特色实践及核心特征,归纳出华盛顿大学纵向一体化的跨学科教学体系、无边界跨学科运行模式和跨学科教研融合模式。基于此,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教学型大学有效开展跨学科教学和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比分析了2003-2017年间中国、美国、日本国际论文的跨学科特点和发展态势,研究内容包括跨学科论文产出特征、学科多样性、学科融合网络特征和主要学科融合组合。结果显示,我国跨学科论文绝对数量的增长速度高于美国和日本;与美国和日本不同的是,跨学科论文中跨学部论文的比例中国近几年呈下降趋势。中、美、日都以两个学科融合为主,尽管两个以上学科融合的比例中国高于美国和日本,但学科融合网络特征显示,中国学科融合网络的连通性、凝聚性和平均度数都要低于美国和日本。中、美、日主要的学科融合组合存在差异,工程学部在我国跨学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黄小玲 《现代情报》2006,26(11):175-177
本文探讨了交叉学科的概念.类分交叉学科的难点。详细讨论了交叉学科六种类型的内容及其文献基本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3.
对近年来我国成立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我国大学高等研究院的特点和问题,认为高等研究院发展将从粗放走向集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可能会继续繁荣,跨地区、跨学科、跨单位的高等研究院将会有所突破,政府对高等研究院将加强管理,高等研究院的内涵将进一步模糊。  相似文献   

14.
以我国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代表,从组织发展趋势、聚焦领域等方面分析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建设现状,从组织目标、组织形态、组织管理维度剖析其组织建制。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建设存在数量不足、质量参差、建制形式不灵活、管理机制薄弱等问题,因此,我国研究型大学应制定专门的跨学科发展战略规划,拓展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建立完备的制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论网络信息传播的跨学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镇 《现代情报》2007,27(7):15-17
网络信息传播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对网络信息传播的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对跨学科研究进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论述了网络信息传播研究的跨学科性质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潜在跨学科合作行为研究是有效开展跨学合作的重要保障。[方法/过程]为探索影响潜在跨学科合作行为开展的主要因素,文章以扩充版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融入"声誉"因素,构建科研人员潜在跨学科合作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利用SPSS 22.0工具对在线收集到的图书情报学领域285份样本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结果/结论]结果表明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对潜在跨学科合作的开展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结果能够为促进潜在跨学科合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ere is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regarding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what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ers are associated with disciplinary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and what collaborations are most rewarding in different scientific disciplines. Our results confirm that female scientists are more engaged i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Further, a scientist's years of research experience are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both types of collaboration. Work experience in firms or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creases the propens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s, but decreases that of 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s. 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s occur more frequent in basic disciplines;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s more in strategic disciplines. We also found that in both types of disciplines, 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s contribute more to career development than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s. We conclude with three recommendations for science and innovation policy, while emphasising the ne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different scientific disciplines.  相似文献   

18.
综合学科研究组织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单一学科研究生教育相比具有特殊性。目前综合学科研究组织的人才培养基本上还是沿用单一学科研究生教育制度,不完全适合培养综合学科研究人才。本文建议综合学科研究组织应该在坚持原有研究生教育制度外再建立一些特有的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