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体育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运动快乐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量表法以227名大学生为被试分析了快乐感与体育环境支持因素的关系。差异检验表明,男性在适应校园文化环境和参加体育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及获得的运动快乐感明显高于女性。相关分析表明:①大学生的内部因素(体育文化生活满意度运动能力性格类型)和外部因素中的团体氛围及体育成绩是影响运动快乐感的重要因素;②校园体育环境的主要因素对运动快乐感产生积极支持作用;③身材长相、体质状况不影响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也没有对快乐感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问卷方式对我国华东地区4省(1市)193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参加体育锻炼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华东地区在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只有57.16%。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铁主要因素有:体育意识;校园体育氛围和硬件设施;体育知识掌握情况;体育伙伴;中学阶段所受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思想。  相似文献   

3.
基于自主学习的理论框架,采用身体自我效能感量表、体育锻炼态度量表、体育自主学习能力量表和体育创新能力量表对145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身体自我效能感、体育锻炼态度、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和体育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1)体育自主学习能力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2)身体自我效能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3)体育锻炼态度在身体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支持了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有关理论预期,作者对此从体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整合自我效能感理论和拖延理论等相关理论,考察自我效能感、特质拖延对女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的综合影响,并且检验特质拖延的中介作用.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大学生拖延行为量表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495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女大学生具备了中低度的特质拖延和中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但余暇体育的参与现状却令人堪忧;自我效能感对女大学生余暇体育的正向影响显著,特质拖延对女大学生余暇体育的负向影响显著,而且,二者对锻炼频率的正向(或负向)影响皆最为密切;分层次回归分析证实了,特质拖延在自我效能感影响女大学生的余暇体育时具备部分中介效应,而且,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值的21.05%.结论: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善拖延倾向可能是促进女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的一个有效策略.研究可为培养女大学生终身体育健康理念提供重要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5.
影响云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社会学因素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外体育锻炼是大学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运动量相对不足,体育锻炼的方式、场所及锻炼项目等存在较明显的集中趋势.而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为此,必须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锻炼氛围.  相似文献   

6.
关于学校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在调查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学校因素,力求为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提高学校体育教育任务的完成质量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场地、器材因素、体育教学因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词查法,对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校园体育文化的缺乏是制约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根本性问题,应当运用体育文化管理理论,全面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对海南省大学生体育运动量和体育锻炼感觉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体育锻炼感觉量表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海南省120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南省大学生的总体运动量与体育人口中所要求的最低运动量有显著的差异;海南省大学生的运动量存在性别、来源、专业的差异;海南省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感觉存在性别、来源、专业的显著差异;学生的运动量与精神振作感、安静感、积极参与感存在稳定的低度正相关关系;大、中运动量具有较好的锻炼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9.
为了考察体育锻炼态度和身体自我观念与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感的影响,以锻炼态度、身体吸引力、身体价值感、一般自尊和一般生活满意感5个量表为研究工具,对51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女生锻炼状态不乐观,身体自我意识水平较低;(2)高中生锻炼积极性和生活满意感较低;(3)锻炼程度对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感等心理因素有一定影响;(4)锻炼态度对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感存在着特定的影响作用.结论:中学生锻炼态度对形成积极的身体自我意识和较高的自尊、生活满意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化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围绕体育文化的本质结合校园体育文化r影响力对成都市不同高校大学生运动参与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大学生运动参与行为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呈正相关。由此可见,高校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很强,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南京高校云集之处,在民办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归纳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历程,解读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分析了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针对目前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进行研究,以学院九个院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的阳光体育冬季长跑、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质与健康测试以及阳光体育宣传与组织等现状的研究,分析目前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探索出了一系列适合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措施,为今后阳光体育运动在民办院校的有效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体质低下"已严重阻碍了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寻求改善这一现象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社会问题。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5724名在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情况和身体活动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不同与身体活动量的提高有显著关联;而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也同样显示出身体活动量有效增加的趋势。可见,积极的体育消费对大学生身体活动量的提高有显著的成效,是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物质基础和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应该以健康体育为主线,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满足大学生进行强身健体的需求.在对165名大学生进行体育卫生知识的调研中,分析广大读者影响健康体育的因素,并提出体育卫生的自我监督指标,以达到健康体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规律,作者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库和体育行为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在一、二年级体质健康明显上升,三、四年级逐渐下滑,但与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前比较,下滑趋势有所减缓;(2)随年龄成长,大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逐年增长,身体素质逐年下滑,特别是耐力下滑最快,反映大学生缺乏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3)体质下滑是因为缺乏体育锻炼,随年级增长,大学生体育人口迅速减少,体育人口三项指标中锻炼频率减少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校大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取运动项目,参加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评价方法,研究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学生们在课外有组织地进行运动训练能有效增强体质,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6.
高校篮球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篮球课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高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的特殊阶段,这个阶段的体育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快地掌握正确的篮球技、战术及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本文提出了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进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篮球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所在地的湖北民族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鄂西广播电视大学的弱势大学生即贫困生和普通大学生即有生活保障的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状况进行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同一测试指标,弱势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关注弱势大学生体育活动状况,帮助弱势大学生解决体育活动过程中的生理、心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减小弱势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之间的体育差距,对我国未来高校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体育协会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校在校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也是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江苏省8所普通高校加入体育协会的2000名男、女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目前普通高校大学生以体育协会的形式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