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交互主体性与教育:一种反思的视角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余清臣 《教育研究》2006,27(8):25-30
从概念发展的脉络上看,交互主体性主要是人类的一种共同体特性,它是在对单子主体性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于交互主体性的认识需要澄清三个方面的问题:交互主体性是一种类特性,交互主体性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没有必然的联系,交互主体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主体—主体”的平等交往关系。以往很多的研究对交互主体性概念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认识偏差,需要进一步审视和反思。交互主体性对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应主要体现在对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问题的探讨上。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主体性教育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是主体在外显和内隐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个体心理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的教育。主体人格包括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主体性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本着重论述了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并多方面去寻找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是主体在外显和内隐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个体心理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的教育。主体人格包括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主体性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着重论述了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并多方面去寻找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对它们的理解和二者相互关系的探究,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其概念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其主体性特征和相互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教学交互主体系统是适应现代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所生成的特色教学,是学生主体性学习与教师个性化教学有机结合而生成的教学模式,教学交互主体系统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一种教育理念,本文就其内涵、意义及其实现方式做一探讨。一、教学交互主体系统教学模式的内涵教学交互主体系统教学是在学生主体性学习与教师个性化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教学模式。1.主体性学习与个性化教学主体性学习是基于学生主体的内在规定性,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学生  相似文献   

6.
一、主体性教育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 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是人的个性的本质特征之一.一个人只有作为主体独立支配自己的意识和活动,才能是一个独立的人.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发展他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的行为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本质上是促进个体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  相似文献   

7.
发展性评价的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基本理念 (一)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现实关系的反映,表现为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表示客体的属性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主体需要是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客体属性是  相似文献   

8.
选择教育是针对当前我国传统学校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教育缺失选择、学生不会选择这一状况而提出的一种面向教育对象的充满选择的生活,以强调人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选择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特征,以实现人的主体人格的完善为最终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形式。人的自由充分、全面和谐发展是选择教育的最根本的理念,尊重人的主体性是选择教育的最本质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论正确处理教学交互主体性关系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现代主体性教学思想,教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基本途径,是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交往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和自我学习的主体,他们共同构成教学活动的两端,相互建立起交互作用的共同体,师生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通过直接交往所建立起来的交互主体性关系。一 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主体性关系,充分说明了教师必须视学生为能动的受教育主体、自己的对方的主体,必须视教育为主体之间互动的一种形式。传统的教育理论总是将学生置于被动的…  相似文献   

10.
主体缺失、主体发现和交互主体性建构是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的三个阶段.而交互主体性是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理想的师生关系,这种理想的师生关系昭示了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等一系列教学理念的革新,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人既是教育管理的主体 ,又是教育管理的客体。人在教育管理中的这种特殊的双重地位 ,决定了人的主体性问题和主客体关系问题成为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充分认识人的主体性 ,把握和处理好教育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实践与认识关系、依存与制约关系及对立与统一关系 ,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与效能 ,使教育管理更好地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传统的教育管理是以被管理对象的可塑性为基础,把教育的对象当作物,体现的是主-客关系。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内在属性,是不同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性和统一性,体现的是主-主关系。在主体间性视角下,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制约,新的对话式的教育管理模式逐渐建构。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   总被引:96,自引:0,他引:96  
21世纪人类的交往实践格局 ,呼唤类主体的出现。类主体是 2 1世纪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类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 ,个人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以占有为目的的单子式主体性 ,类主体表现为以存在为目的的主体间性。前者的产生诉诸于主—客二分模式 ,后者的产生诉诸于主—主交往模式。当今研究主体教育 ,必须明确培养学生的主体间性 ,同时用交往的精神审视和改造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14.
在生命自由过程中,"小悦悦事件"中路人选择"旁观"等冷漠形象,唤起这个时代对于生命自由与道德价值和谐的强烈诉求。二者和谐的逻辑起点是主体性、客体性和统一性。首先,主体性体现于通过人自身的活动倾向来塑造世界、自由境界的拓展和道德价值意义的阐发、主体性开展离不开价值引领性发挥作用。其次,生命自由与道德价值的客体性因素主要表现在:被统治阶级意志客体、关系客体、利益客体、结果客体所制约。再次,生命自由与道德价值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生命自由是道德价值的灵魂、道德价值是生命自由的保障、生命自由必须与道德价值联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内部的自我评价是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与监管式的外部评价相比具有迥然相异的特点。在质量观和方法论上,自我评价要求采纳主体化、教育性、整体论的立场。在评价诸要素上,自我评价的目的聚焦于质量提升的内部需求,以信任、开放为价值取向,评价内容要求全面、细致及过程性的撰写方式,强调内容效度、评价主体的有效沟通、非参与式的方式。在幼儿园实践中,自我评价体系意味着幼儿园内部业务管理工作的系统化重构,要求在幼儿园既有的教育质量标准之上实现从"朴素"到"科学"的转化,并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最终指向,重新建构自我评价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探索有效的评价方法和结果反馈方式。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从实践的本质出发,主客体矛盾和主客观矛盾之间,不是前者内含后者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在哲学严格意义的视域内,在主体划分为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之时,这种关系和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是同一层面的。由于主体的严格区分,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应该具有自身独有的物质运动的意义,而主客观对立统一关系在关于实践问题上亦应有相应的义域。把主客体对立统一关系等同于主客观对立统一关系,进而用主客体统一取代主客观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论人的主体性与人类主体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事物(包括作为客体的人)处于对象性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关系属性。它的内涵包括:自主性与依附性的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创造性与制约性的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主体主义。  相似文献   

18.
人生艺术化是生存的审美命题,是诗意的审美人生。它抛弃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摆脱了非理性的宗教意识,因而在审美的状态中获得了人生的本真意义及自我的超越。人生艺术化的生存方式体现了生存主体的自我澄明,其以主体间性为哲学基础,通向人与自然、世界相统一的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主体性不否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历史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第一性的,因而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也不否定历史主体的选择性。选择性是主体性的集中表现。历史过程是由主体的选择构成的,历史规律是通过主体的选择实现的。历史过程是历史规律的决定性与主体的能动的选择性的统一;主体性的实质是主体以自身的根据对自身活动的自觉的选择这样一种性质。坚持主体性原则就是坚持主全的  相似文献   

20.
教育管理学学科范式是指教育管理领域的社会共同体在进行教育管理研究时所遵循的一定模式。当前教育管理学学科范式现状表现为:支撑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为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理论;研究价值取向正由主客二元对立逐步向主客一元统一过渡、理论与实践松散结合;理论知识体系由相互争鸣到渐趋相似,但尚未统一;研究方法正由一维片面逐步向二维互补、多维融合过渡。在"大教育管理学"视野下,教育管理学学科范式将出现如下走向:理论基础将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走向复杂科学理论;研究价值取向将从由主客二元对立走向主客一元统一,从理论与实践松散结合走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知识体系将从相互争鸣走向统一、系统的教育管理理论建构;研究方法将从一维片面走向二维互补、多维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