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生活德育的本质是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实现德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德育意义。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直接产生于人们对生活世界的深切关怀。其关于人的主体间性、客体中介性、实践性和生活的交往本质既为生活德育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生活德育的理念及其实践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深入剖析交往实践观,从中解读生活德育的内涵,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大学生德育交往的境域之一,生活世界德育交往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大学生德育交往的生活世界取向强调德育交往的实践性,反对把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割裂开来,把握其基本涵义、意义、特点和要求对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实践型德育交往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生活世界是由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作为人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共在交往世界,是一个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等各种生活形式相互交织的互为依赖的、永远在生成着的关系世界和意义世界.德性是一种"场现象",它根植于、内含于、渗透于人的各种各样的生活实践之中.离开了生活无所谓德性,离开了德性也无所谓生活.生活的过程就是德性生成的过程,德性就是在生活的过程中生成和发展着的.  相似文献   

4.
王久保 《教师》2013,(8):20-20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之生活有四:有关天然界之生活,有关社交之生活,有关职业之生活,有关消闲之生活。"人的社会性素质决定了相互之间必定存在交往行为。社会交往是指个体与周围各种人物的人际交往。它包含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队或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相互来往,这种交往关系到每个人健康地发展和正常的生活。聋生由于语言和听觉功能的丧失,缺乏交往必备  相似文献   

5.
论教育中的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生活世界,就是人的交往领域,也就是人的教育领域。将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引进教育学之中,在分析教育中的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涵义基础上,提出教育从日常交往到非日常交往的演变过程的阶段,指出教育中的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上的断裂,呼唤着二者的整合,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6.
田振 《文教资料》2008,(13):84-86
学校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提高技能"的教育,更是"人"的教育,积极健康的学校教育模式应该是师生互动的"教学相长"的教育模式.因此,师生关系,师生交往成为现代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相对于"课堂教学"这种正式的师生交往,师生课堂以外的互动、交流,也理应是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来看,学校德育应该是一种交往行为。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关照下的学校德育,应以对话作为师生交往的主要途径,德育内容应回归生活世界,培养具有主体间性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8.
分别对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观进行了阐述.马克思的"交往"理论重视实践中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哈贝马斯的"交往"观侧重在程序公正的条件下,完全平等的主体通过在理性动机下有效真实的互动达成共识.处理好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观的辩证关系,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还能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9.
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是在与私人交往相区别的意义上使用了公民交往的概念。在20世纪的哲学家中,哈贝马斯深入洞察了发生于近代劳动与交换领域的交往又与之相互疏离的市民的公共领域。这种交往可以被概括为公共交往,并在理论的思考上区别于私人交往。公共交往与私人交往的相互疏离,是近代以来的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私人交往关系在基本性质上是特殊主义的,人们用于支持朋友和伙伴间的友爱的基础也是共同交往所产生的感情关系。在公共生活中,交往关系是“普遍主义的”,这种关系上的相互有效性要求所诉诸的是人们对陌生人或“一般人”的法律的相互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关系的尊重与平等相待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聂丽芳 《文教资料》2008,(19):89-90
哈贝马斯是德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针对工具理性对当今时代的统治,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动理论,呼唤人们回归生活世界,重视主体间相互交往的重要性.交往理性倡导交往主体间的平等性、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以及主体问的相互关系,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着借鉴和启发式的意义,我们应该建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尊重的、相互平等的交往主体的新型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王士祯的“神韵说”在中国诗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对于“神韵说”与“兴”的关系,学术界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兴”是“神韵说”的理论核心,而“神韵说”乃是对作为中华民族基本艺术思维方式之一的“兴”的一种全新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说"联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大脑天生有一个功能,能够由此与彼的关联想到彼,由彼与此的关联想到此.联想是一些文艺作品的线索链和结构方式,格言跟联想有密切关系,联想还是新词语预测的重要途径.联想是人的本能,后天又需要发展.关于联想,我们一方面探讨它在语言表述中的类型和作用,一方面还要探讨它反映的人认知的规律,从另一个角度探讨认知语言学.联想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语言全息发展论,或者说也论证了语言全息发展论.  相似文献   

13.
"竹林七贤"名目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林七贤”是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上很有特色的文人团体.他们生逢玄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又经历了魏晋之际改朝换代的动荡,其文学创作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始末年至嘉平初年的这一段时间中,在山阳形成的这一文人清谈中心,是与朝中玄学清谈遥相呼应的民间玄学团体,代表了玄学在一般士人中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4.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3):114-117
通过分析中国行业体育协会的历史演变,探讨了"脱钩"带来的良窳得失,同时认为短期存在如下问题:短期水土不服、产权问题、配套扶持政策能否跟进问题和人员的再安置问题,最后从脱钩不脱管、如何做好衔接、打造有序竞争机制、宽进与严管结合和体协自身能力建设等几个方面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1984年12月29日至1985年1月5日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因其高调提出的"创作自由"口号和会前会后的情况成为了新时期文学史上的焦点之一。1984、1985年之交发生的"中国作协四大"与80年代其他一些焦点事件有密切的关系。"创作自由"口号的提出与"文革"后文坛普遍的反思有关,与西方文学思潮的大举登陆有关,也受到了当时形势的影响。而新时期初期文艺界领导层的分歧、各方力量角力的后果,使中国作协"四大"以少见的"激进"方式进行了一次重建文学规范的尝试。中国作协"四大"和"创作自由"口号的曲折历程正反映了80年代中国文学和体制之间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相似联想,对比联想,逻辑联想和文化联想四个方面举例论证了"联想"在理解美国俚语中起的辅助作用,从而使我们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美国俚语。  相似文献   

17.
卢卡奇和左翼作家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倡导于不同国度,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个体,但相同氛围产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有明显的一致性。二者的现实主义学说都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有渊源;坚持艺术“反映论”原则,把现实主义艺术反映论理解为对现象和本质进行综合认识、整体反映的总体观。卢卡奇关注人的整体性,认为文学创作是生活的再度体验;左联注重文学的阶级性,认为文学应为阶级斗争服务。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后期,日军为巩固在华北的殖民统治,对日伪新民会活动进行调整,并召开各级新民会联合协议会以示民意.从山西忻县新民会等原始档案,考察新民会联合协议会的成立、代表来源、协商程序及协商结果等,可以看出新民会联合协议会虽以"民意代表机构"相标榜,其所代表的"民意"实为日伪政权之民意.  相似文献   

19.
交往是一种物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之一。交往实践对人的发展具有原动力的价值效用。以高主体态参与宇观域人与自然的、宏观域国际的、中观域国内的、微观域个体之间的以及主体自我的不同层次的各种交往,构建和实施适应当代全球化进程的主体——客体——主体二维结构普遍交往的关于人的发展的模式,对于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锻造当代中国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性、交往性、竞争性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教育会”是我国近代教育团体的核心力量,在教育近代化进程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教育会功能的具体内容从最初的传播新知、劝学办学转向近代教育体系的整体建构;功能的实施方式从最初的各自分立到走向联合.然而,随着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解散,各地方在分散游离中功能逐渐式微.我们从近代教育会的兴衰存亡中,依然可以获得无尽的思想营养和实践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