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书评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以及信息交流的实时与交互化趋势,网络书评作为一种重要的书评资源,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并对传统书评、图书营销以及学术交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微博书评是随着微博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书评形式。因为字数的限制,微博书评表现出与传统书评不同的特点。微博书评可以作为传统书评的重要补充,拉近书评和读者之间的距离。经过书评作者、大众媒体以及微博运营商的共同努力,微博书评有望成为一种被大众认可、欣赏并接受的新文体。  相似文献   

3.
20多年来,多少写过一些书评或准书评的文章。以我愚见,书评至少可以有两类四种。一类是直接书评。一类是间接书评。直接书评是就书论书,一种是学术性的,一种是宣传性的或广告性的;间接书评是就书论己,所评之书只是背景、由头、切人点,目的是表述自己的观点,一种是论证自己的观点,一种是反驳他人的观点。写哪类的书评,大概取决于所评之书的内容与质量.评论者的偏好与境况。以本人而言,对质量有异议的,多是直接书评;对质量无异议的,  相似文献   

4.
评论就是对别人的言语和论著进行批评.书评是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书评是书评的一种形式,H-Net Revjew(网上书评)是H-Net上最重要的一种电子书评.本文重点研究了H-Net Review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与纸质书评的联系及区别,这对我国的书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微书评作为一种新的书评文体形式,颠覆了传统书评的传播模式,为公共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公共图书馆应抓住机遇审时度势,以建荐书平台、开展微书评赛等有效形式,积极开展微书评活动,使微书评活动能够和推广经典阅读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推动经典阅读活动在国民中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6.
浅谈网络书评在科技图书策划中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飞速发展使读者在互联网上发表书评成为很方便、很平常的事情。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匿名性,书评具有了更大的随意性、民主性和真实性。最近,笔者看到很多文章在批评现在的书评,认为书评泛滥,而且事实上很多都是出版社、书商或作者托人撰写的,是变相的广告。这样的书评的确存在,但稍加甄别后很容易就可以将其剔除,可以发现有很多读者所发表的评论都是言之有物且客观上具有参考价值的。目前,很多科技类图书的策划编辑已经将发表在专业网站上的书评作为图书策划时的重要参考内容。网络中的书评在科技图书策划中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编辑与书评     
据统计,现在一年的书评文章总数与年出新书品种数之比不足千分之一。由此可见,图书评论与图书出版不相适应,图书产出与消费之间出现了很大的盲目性。读者面对数量庞大的图书,确实存在着难辨优劣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读者对书评的需求显得越来越迫切,书评对图书出版的重大意义由此可见。一般来说,书评的写作者不外乎有五种人:作家、学者、编辑、职业书评人和普通读者。在这五种书评写作者中,编辑所写的书评往往旨在宣传,近乎广告。这是人们对图书编辑所写书评的成见,但这成见正是图书编辑的特定身份和自身写作时的功利性所导致的。编辑写书…  相似文献   

8.
现在,我们仍要承认这样一种事实,书评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件陌生的事情。书评还只局限于少数专业书评人员和部分书评爱好者,以及受人之托应付差事者。参与书评活动的人确是面很窄。分析参与书评活动的人面窄的原因,其根本在于书评的路子窄,这主要反映在书评阵地太少上。像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众多出版物和众多读者的国家,专门性书评刊物真是屈指可数。缺少相应的书评阵地,何以发展壮大书评队伍? 书评的形式,除了文字外,声、像书评几乎是很难见到,书评的形式也是一条窄路。怎样冲出窄路,走上宽阔的大路?这是发展书评事业的重要认识。  相似文献   

9.
少儿图书推广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一:平面媒体书评 除了争取专家和权威人士撰写的书评在有国际影响、攸关图书销售行情的报纸上发表外,还提倡少儿图书由青少年们自己写书评,使图书有更为广阔的影响力,这种方法在少儿图书的宣传推广中特别有效.请书评专家全国巡回宣传,向读者和图书馆散发免费散页书评,利用图书护封、勒口、封底摘抄书评等等.在书评打开局势产生影响后,开始在同一报纸上刊登广告.  相似文献   

10.
王立夫 《东南传播》2013,(7):109-11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的种类也越来越繁多,广告作为销售产品的一种重要手段已成为大多数商家制胜的法宝之一,而CSR广告作为新兴的一种广告概念也渐渐进入了广告业界、学界的视野中。日本作为广告业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此方面有着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理论上的优势。本文以日本企业的广告活动作为出发点,浅析CSR与现代日本企业广告活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书评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也产生过一些理论,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书评学理论体系正在研究和建立之中。在我们研究书评理论的时候,一个首要的问题便摆在了面前,那就是什么是书评,书评的范围如何界定?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普遍有两种看法,笔者概括为:一是广义论,一为狭义论。这两种书评界定说都值得研究,而应给它一个符合书评规律的科学的定义和界定。  相似文献   

12.
如何正确发挥书评导向的作用,引导大众读者的读书活动,监督出版社的出版工作,进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当前我国图书界所面临的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的重大课题。为此,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于1989年8月28日在北京民族饭店召开了书评导向理论研讨座谈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国家新闻出版署的领导同志以及书评界专家学者、出版工作者、记者等五十多名各界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局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伍杰同志主持。会上,代表们就如何正确发扬书评导向的作用,以及显性导向与隐性导向、软性指导与硬性指导、批评性书评与反批评、书评广告与书评官司、书评导向与编辑意识等许多重要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观点。这次研讨会是前一时期我国书评工作的一次反思与总结,也是今后我国书评事业的新开端。在此,我们选择刊载了部分代表的发言,以期推动我国书评事业的发展,并希望热爱书评事业的各界人士踊跃投稿,将这次研讨继续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3.
乱花渐欲迷人眼——图书评论异化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图书市场上纷然杂陈的书籍和报刊上一片叫好的书评,使人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读者常常抱怨,真不知买哪本好。真按书评上说的去买书,读了后又觉得不像说的那样好。花了不少冤枉钱,往往有一种无所适从、被愚弄的感觉。人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的图书评论到底是怎么了?书评的现状书评的现状是鱼龙混杂,什么层次的书评都有。不可否认,写书评的人中也不乏对社会、作者、出版社、读者、自己负责的,他们严肃认真,客观公正,应受尊重。但也确有大量质量低劣的书评。最近,在某网站上有人公开发布了一条广告帖子。不过,他销售的不是一般的产品,…  相似文献   

14.
数字出版时代书评的困惑与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对书评的发展构成重要影响.它是促使书评功能拓展的机遇.研究转型期书评的作用与特点,分析其面临的困境与问题,有助于认识书评的选择空间与发展路径,提升其作为出版组成部分的延伸效应.  相似文献   

15.
广告,是一种宣传方式。它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在当今经济和其他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被人们认识和重视,并已成为推动经济和其他领域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广告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广告摄影是具有商业和审美双重价值的传播形式。随着  相似文献   

16.
书评的阵地是报纸、刊物等宣传工具,尤其是大报大刊。可惜,我们报刊用于书评的篇幅少而又少。报纸上即使有一点,大多也属于图书介绍,难得看到尖锐泼辣的评论。至于刊物,除了专业性的读书刊物外,大多数刊物,凡乎无一篇书评。这种情况,希望有所改变。凡属报刊,似均可辟有书评专栏;凡属书评专栏,似均应有相当篇幅,“缩小广告,放大书评”,是功德无量的好  相似文献   

17.
年产25万种图书,可谓"沧海横流",大国独步。但与出版规模比,因势利导,涤浊扬清的图书评论却似有若无,令人堪忧。"似有若无"的大体状况是,广告式的书评多,严格意义上的书评相对少;说好话的书评多,切中要害敢于批评的相对少;有套路的多,有创意的相对少;沙龙式的多,通俗化的  相似文献   

18.
书评作为一种馆藏图书揭示的辅助方式。具有很强的导读功能。在阐述书评、导读的含义与特点的基础上,着重从5个方面论述了实现书评导读功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范凡 《图书馆杂志》2007,26(3):92-94
一篇关于《西方阅读史》(古列尔莫·卡瓦洛和罗歇·沙尔捷主编,利迪娅·科克拉内译,马萨诸塞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的书评广告说:  相似文献   

20.
汪青云  李婉青 《新闻知识》2012,(10):69-70,23
21世纪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也是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扩大的危机时代。发展绿色经济的口号提出的同时,广告作为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披上了"绿色的外衣"。绿色广告作为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其特征优势若能在广告活动参与者的通力合作下,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定能占领大部分的广告市场,发展前景可观。本文即从绿色广告兴起与发展的原因出发,分析其在传播发展中凸显的优势特征,进而探析推动绿色广告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