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充分开发闽南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文创专业教育,具有推动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丰富闽南文化的内涵和研究理论体系、发挥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为当地文创产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闽南高职院校的文创专业师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把闽南文化融入高职文创专业教育的原因。提出内部造血和外部联合并举提升文创专业师资水平,统筹规划闽南文化必修和选修课程资源,重视培养学生文创思维和实践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共同为地方文化产业服务,建立信息化、过程化考评体系等对策,推动闽南文化资源与文创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地方输送兼具闽南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文创人才。  相似文献   

2.
泉州传统文化手工艺人具有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勇于创新和严谨细致等职业品质,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通过在思政课程中融入、专业课程中渗透、实践实习中培养、校园文化中熏陶、校园媒介中宣传、非遗传承中弘扬、校园活动中培养等途径,将泉州传统文化工匠精神全面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中。  相似文献   

3.
音乐课程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已经得到了较好的重视,同时很多学校都开始着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融入区域特色音乐文化资源,提高校本课程的丰富性,在音乐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本文先阐述了开设泉州闽南童谣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接着从立足文化保护传承、结合闽南童谣特点、依托重要民俗文化、基于核心素养培育、利用好新媒体技术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初中音乐有效开展闽南童谣校本课程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它是闽南文化传承的主要区域之一。当前泉州高职院校较注重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闽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泉州高职院校传承闽南文化需着力加强传承意义宣传、理论研究、校园环境营造、教育资源开发、专业教师队伍培养、学科建设、实践活动的开展、交流活动的开展、文献资源共享、文化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泉州当选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及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背景下。充分利用闽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根据泉州当地闽南文化资源,从闽南民系与文化、闽南名胜、闽南建筑、闽南先贤等方面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教材与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资源有机结合,渗透闽南文化的传承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究,效果明显,充分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前,众多高职院校人文历史文化积淀不深,学生培养目标单一,通识教育出现“盲区”。由于各种条件不成熟、不完善,很多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仅停留在形式化、表面化阶段,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效果不显著。因此,高职院校应明确树立通识教育的目标、理念,结合实际精心构建适合自身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通识教育的质量,设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以真正实施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承担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完善人格职业人的重任。通过对宁波市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等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宁波高职教育存在着育人目标过分强调就业、片面强调企业文化、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今后要更新理念,从内涵上认识通识教育;理清思路,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8.
以教学为主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升本时间较短。学校缺少深厚的的文化积淀及高度的文化自觉,要实现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就只有将文化功能与人才培养功能相结合,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来实现大学的文化使命。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需要通过专业教育来完成,而文化修养则要通过通识教育来实现。因此,明确通识教育理念,重视和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加强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通识教育质量,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挥文化传承功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利用乡土资源开设校本课程又是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本文从校本教材《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开发和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开发乡土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德育。  相似文献   

10.
陈晓青 《教师》2023,(1):15-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在育人目标和内容上存在耦合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凸显高职特色、提升思政实效、传承优秀文化、营造文化环境。针对当前融入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文章提出推动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多种多样的活动支撑、提升高职教师队伍文化素养、多维度厚植文化氛围,充分打造媒体化环境等措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地域特色文化与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价值指向和目标追求。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价值和以文化人功能,是实现“以文增职”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以职促信”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地域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广东地域文化为例,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应搭建文化载体,整合文化资源;拓展教育渠道,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构建长效机制,全面增强学生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2.
尤佳 《科教导刊》2021,(2):164-165
在建设法治中国这一新时代背景下,法律通识课程应作为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针对学生个体发展以及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法律通识课程应构建合理的目标体系.高职院校法律通识课程内容不同于本科院校法律通识课程内容,也不同于法律专业课程内容,应选取与高职学生将来融入社会关系更密切的针对性较强的法律及其相关作为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向内涵式改革和发展,高职院校课程建设领域,通识教育愈加受到关注。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将科学技术哲学有机融入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中,提升学生科学素质,激发学生创新精神,这对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公共通识课程之一,已成为当前高职“双创”教育的必修课程,将学校特色文化融入课程也是课程改革的一种方式。“行知文化”的核心内涵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目标高度一致。基于此,分析了高职“双创”基础类课程建设现状,论述了将“行知文化”融入“双创”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阐述了“行知文化”融入“双创”课程的成效,旨在倡导将陶行知文化融入“双创”教育课程,对课程内容、授课模式等进行改革,以形成特色鲜明的以“行知文化”为引领的“双创”课程体系,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同步的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海峡两岸的职业院校在通识课程发展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对通识教育的理解、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课程具体内容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异识,通过比较汲取台湾职业院校通识教育的优势,为大陆高职院校通识课程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当前,大陆高职院校亟需从通识教育理念、校本化研究、职业迁移能力等方面着手推进。  相似文献   

16.
地方红色文化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资源。将地方红色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系统梳理认知、路径和效果等方面问题的基础上,创新传承载体,丰富体悟形式,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7.
姚洁 《考试周刊》2013,(53):92-92
《大学英语》是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职业素质类课程,高职英语应该承担起通识教育的重任。本文介绍了高职英语通识教育的尝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文化内容、在英语学习中融入专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改革评价体制。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高职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形成特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具有重要价值。有效地解决高等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对学生的通识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还比较薄弱,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文化陶冶不足,忽视全人教育。鉴于此,本文提出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健全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改革和创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包括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实践课程三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0.
地方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政教育内涵和宝贵的文化育人价值,在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不但可以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增强学生未来在本地产业和企业求职就业的意愿,提升学生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针对地方文化在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的融入问题,探讨将地方文化融入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意义,分析地方文化融入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现状,介绍淮安市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及相关产业,同时以淮安市的地方文化及相关产业为例进一步阐述高职院校将地方文化融入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