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亢锦 《教学与管理》2012,(12):101-103
植根于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启发式教学,能够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是缘于其博大精深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高扬人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中突出"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与培养,为自我教育奠基,从而也为终身教育奠基。在当代教育教学中,研究启发式教学与人的主体性生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苏格拉底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期先后创立了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并把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广泛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是,西方教育史学界(包括原苏联教育史学界),只重视对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整理研究,认为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唯一渊源,但对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却没有应有的认识和评价。我国教育史学界普遍认为,启发式教学有两个渊源,即东方渊源和西方渊源。东方渊源指的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西方渊源指的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本文试图通过对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比较研究,阐明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异同,特别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理论和实践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美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披露,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位。这自然是应当的、正确的。但是,在西方的教育史界,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和实践,没有应有的认识和评价,当然更不可能阐明它在世界教育史、教学论发展史中的地位。他们只对古希腊时期的雅典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津津乐道。甚至西方有关的专题教育史书,在论述教学方法发展史时,也不论及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只提及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我国教育理论界公平地指出,启发式教学有两个渊源,即东方渊源和西方渊源。东方渊源指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西方渊源指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既然是两个渊源,西方教育史家只提到西方渊源,不提东方渊源,这是不公平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比较研究,阐述二者特别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特点,以及在教育史、教学论发展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苏格拉底是提出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的第一人。而在东方,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并且形成了严密的理论体系。在1929年,毛泽东主席也在教学教授法中提到了启发式教学,可见,启发式教学自古以来就在教育史上闪烁着光芒,是一种古老而又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如今,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改革,启发式教学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5.
回归孔子--欧美启发式教学发展的终极归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问,学生答;其教学过程是始于教师的设问,而终于教师的结论,具有"以教论学"的特征.东方启发式教学则强调学生首先提出问题,再由教师答疑解难,注重教学的针对性,体现出"以学论教"的特征.回归东方是世界启发式教学在演进过程中实行自我扬弃的必然结果,追求孔子启发式教学所固有的学生主体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创造观等思想蕴涵是当代西方启发式教学发生转换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发式教学在东西方各有渊源,东方起源于孔子,西方起源于苏格拉底,两位先哲的启发式教学对东西方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比较,分析其教学方法的异同,吸收其精华,为当今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5,(76):72-73
启发式教学是中西方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本文探讨了启发式教学的内涵、重要性和必要性,实施启发式教学需剔除的误解,以及在艺术专业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期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培养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创新能力,提高艺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发式教学在东西方各有一个渊源,东方起源于中国的孔子,西方起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两位先哲的启发式教学对东西方教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们的启发式教学法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对此,本文从内在精神、教学方法、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注意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以及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控制等方面对两位先哲的启发式教学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之一,在经管类学科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该课程内容的特点以至于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本文通过分析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和启发式教学内涵、特点,指出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最后分析了启发式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张涵韵 《文教资料》2012,(23):98-99
"譬喻"的修辞手法是孔子开展启发式教育活动的主要话语方式,《论语》作为记录孔子教学行为的主要文本,记载了教学过程及与学生的日常言语之中所运用的大量"譬喻",从而在教学语言上构建了启发式教育模式。本文将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探究"譬喻"构建启发式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关注于"譬喻"修辞对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进行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以期给今后启发式教育的教学语言运用提供一定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1.
对于职校学生而言,掌握好各种技能是最重要的目标,将启发式教学思维运用到网络课程的设计之中,是对"教育新思维"中学生主体化的一种新的认识。本文从启发知识点并用于技能的角度展开对启发式网络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阐述了职校用于技能学习的启发式网络教学模型的设计,并提出了在职高教育中运用启发式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希林  东辉 《下一代》2008,(12):50-57
教育之道十二:启发式(教学方法)孔子在教学上根据每个弟子的具体情况实行"因材施教",并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说: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对启发式教学长久而密切的关注中,忘却了"发生"这个重要的维度,以至于现今的启发式教学表现出种种乱象:"启发"不得,为问而问;"启"而不"发",不明所以;盲目"启发",背离内涵;"发"不缘"启",无心插柳。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得以发生的构成要件,与我们在现实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一一对应。而对认识如何发生问题的现象学理解将开启我们对启发式教学内在机制的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4.
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启发式教学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本指导思想。根植于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启发式教学,经过世代人的弘扬与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由于它采纳和荟萃了人类教育、教学思想的精华,揭示了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5.
20多年前,由华中师范大学姜乐仁教授领衔倡导了新肘期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20多年来的艰辛探索与实践,这一实验研究已结出累累硕果,并构建起"现代中国启发式教学新体系"。现在,启发式教学的新理念已经植根于中小学教学改革这块广袤的土地,有力地推动着广大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蓬勃开展,并广泛地运用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之中。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五条中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此启发式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率先进入了我国的法律,由此可见启发式精神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中国是启发式教学的故乡。自从孔子提出“启发”的概念以来,古代教育家和近代西方一些著名的教育家都不同程度地把它作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来加以论述。现代教育中那些基本的教学方法和当代教育中提出的新的教学方法之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被大家认可并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们和“启发式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现代启发式教学的实质与特点,进一步说明“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整个教学方法体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启发式作为一种教学论思想,是指在教学的各个领域、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启发性。玫瑰园小学在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的前提下,将启发式教育思想作为德育管理的宏观调控手段,更新了德育管理工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侯林 《现代教育》2011,(4):56-56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原理的阐述,指出了"启发式"的实质,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教育思想宝库,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此  相似文献   

19.
许列旺 《教育》2011,(6):48
目前,教育界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上。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是实施这种教育的重要途径。启发式教学的思想理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东方起源于中国的孔子,孔子的经典论断:"不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高中生物授课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的教育需求,素质教育背景下,启发式教学法应运而生,对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原则,对"自主性原则""独立思考原则""举一反三原则"进行了细述,然后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了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广大生物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