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由于汉字阅读的变化,白话文书写的正式使用,近一百年的阅读史呈现出不同于古代的特点。大众阅读和全民阅读使我们的这个时代从历史、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汉字阅读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一是汉字中有宗教、伦理和美学,二是汉字阅读有着古文阅读与白话文阅读的巨大区别,三是汉字阅读与西文阅读也十分不同。因此,从中国汉字承载文化与文明的角度看,中华阅读有着不同于一般阅读史的历史主题和发展规律。通过这种独特性分析,可将中国人的阅读历史分为神谕时代、圣人时代、史官时代、诗人时代、小说家时代、大众时代、分众时代和网络时代。  相似文献   

3.
许欢  罗永航 《图书情报工作》2022,66(20):101-110
[目的/意义] 以西方画作为切入点研究西方阅读史的发展历程,探究图像视角下西方阅读史的发展特点,实践以图证史的研究路径,为中国阅读史的研究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以588幅阅读主题的西方画为研究对象,使用图像分析法,在梳理和描绘图像视角下西方阅读史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时代对阅读行为认知的演变,最后总结图像视角下的西方阅读史特征。[结果/结论] 图像视角下的西方阅读史具有以人物为中心进行叙述的特征,宗教主题的阅读贯穿始终。使用绘画作品进行阅读史研究应该考虑时代因素、绘画目的和艺术加工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人类的阅读方式是受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制约的,有什么样的阅读介质,就有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字阅读(包括网络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手机阅读等)新媒体愈发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阅读从"纸质时代"进入"纸质与数字阅读并存共融的时代"。新兴的数字阅读媒介呈现出蔓延、增长、发展的势头,但是,传统的印刷媒介作为历史最悠久、最大的已有知识和文化的载体,具有网络阅读及其他阅读媒介无法替代的优势,它的媒介形态的基础性地位是不会改变的。信息时代的日益深化和网络科技的日益普及,引发阅读方式的深刻变革,从"深阅读"到"浅阅读"、从"书本阅读"到"数字阅读"、从"读书"到"读图"、从"熟读"到"遍览"……阅读的习惯在改变,阅读的方式日益多元。近  相似文献   

5.
数字时代,快餐化的阅读内容和碎片化的阅读时间,肢解了阅读原有的严肃性,"浅阅读"成为常态。将数字时代的"深阅读"作为一个必然命题,从阅读资源的深度整合、阅读注重个性化需求、阅读社群互动共享等三个方面讨论了数字时代"深阅读"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深阅读"的四种路径,即强化价值供给,重构用户关系,建设"阅读文化",倡导知识能力。  相似文献   

6.
张楚 《传媒》2014,(10)
正自从人类社会开始阅读时起至今,阅读载体和阅读方式不断地经历嬗变。从甲骨到竹简,从布帛到纸张,再从传统的电视电影到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网络,以及以网络和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只要阅读载体发生嬗变,阅读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改变具有必然性、进步性、革命性的特点。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大多进行深阅读,进行深层次思考。深阅读是人们为获取文化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培养个人修养与思维能力为目的的阅读方式。近十几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数字传播技术的更新换代,人们的阅读心理发生转  相似文献   

7.
张学军 《图书馆建设》2012,(8):62-64,69
随着云技术的发展及相关标准的成熟,"云"不仅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也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目前的阅读模式。云阅读具有随时获取、按需使用、碎片化、个性化、知识构建开放化、跨平台无障碍等特点,以云出版平台和云中书店的模式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云阅读引领了"低碳阅读"新时尚,但其阅读工具的普及与改进还有待完善,而且其将使人们阅读的方向越来越趋向于两极分化。这些变化给图书馆带来了巨大挑战,图书馆应积极采取措施,让人们真正享受到图书馆所创造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文献学、目录学及学科史研究等方法,揭示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阅读学界的代表性学者及代表性著述的学理内涵,回顾了我国从1982年呼吁建立“阅读学”学科,到1999年“汉文阅读学”学科框架的基本建立过程,凸现了阅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参与全民阅读及书香中国社会实践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6,(24):65-72
互联网阅读早已成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常态。从阅读史的视角看,研究一个时代"谁在阅读"、"阅读什么"、"怎样阅读"等问题可反映社会的深刻变革。网络超链接文本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体验,并由此重塑人的思维模式,进而改变人类社会的传播形态和组织样貌。互联网技术通过传播"赋权"使人人都成为"读写者",在消弭了时间逻辑的多维网络空间里,网络阅读与网络意见表达呈现出再加工、碎片化和浅思考的特征。本文从阅读史的视角去探讨我国网络意见表达的生态演变,并探析在当前社会化媒体构筑的社会图景下,网络意见表达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王珺 《青年记者》2021,(2):61-63
本文以中国书评媒体(报纸读书版)的发展作为背景,观察大众阅读趣味、阅读习惯的变化,探讨新媒介时代"浅表化""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成因。并通过对《新京报·书评周刊》的微观分析,思考"浅阅读"时代书评媒体如何引领"深阅读"风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传统阅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兼具开放性与超稳定的阅读系统。文章从四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阅读特征:从阅读的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以儒家经典为主要阅读对象;强烈的实用主义阅读色彩;口语阅读和文字阅读系统的对立。并在论文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古代的阅读史,就是一部建立于文字与文献基础上的阅读史,是一部士们的阅读史,是一个以知识精英为主体的阅读历程的记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当前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日益重要,针对读书会这一有效的蓷推广方式,分析其利弊,有助于完善读者书会的组织方式,引导读书会更好地发展。[方法/过程]查阅文献资料,搜集整理优秀的读书会案例,调查了解其组织方式,总结国内外读书会的发展史、分类、组织方式及特色,分析并探讨目前我国国内读书会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外。[结果/结论]读书会由于小众、自由,同其他阅读推广方式相比,缺乏影响力,未来发展应注重联合多方资源与力量,强化内部管理,并借助多媒体平台,推动读书会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开卷有益——阅读史与阅读文化座谈会纪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0年6月18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部分师生举行了一次小型座谈会,讨论阅读史与阅读文化、国外阅读史的研究状况及如何建设中国阅读史等问题。孟昭晋教授、王余光教授、李常庆副教授及硕士生李天英、黄鸿滨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座谈纪要由李天英整理。  相似文献   

14.
西方阅读史研究述评与中国阅读史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文章通过对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阅读史研究从理论上到实践中的探索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回顾,对西方阅读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相关方法做出了介绍和分析,并指出在阅读史研究中需要跨学科方法的支持,并对阅读史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提出了一些看法,最后提出了中国阅读史研究的任务与内容。参考文献34。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读书会的历史与现状,从当前民间文化需求和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职责的角度,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建立读书会的必要性,论述了公共图书馆开展读书会活动的优势,并介绍了南京图书馆陶风读书会的概况。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社会阅读的概念以及社会阅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从而映射出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高校图书馆应从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提高馆员素质、做好导读工作、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大力开展读书活动等方面开展阅读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17.
移动阅读正在成为主要阅读方式,目前有关界定大多是从现象层面进行总结描述。文章从阅读史中对“移动阅读”的追求入手,通过分析熹平石经、宋诗用典与明朝“撮辑”三次典型事件,将古代“移动阅读”与数字化背景下的移动阅读进行对接辨析,从而理解后者对人类知识建构、知识获取的影响,以及技术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