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教育中存在这样的悖论:每个人都承认数学的作用非常大,但人们很难直观体验、感受到数学的思想与思维价值。正如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所说:“任何一个其他的教育领域都不像数学教育那样,在无用处的目的与无目的的用处之间有着如此之大的距离。”如何缩小这一距离,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之美?这就是教师的工作,华应龙老师所上的“孙子定理”一课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典籍《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题目的意思是:有一堆物品,数目不详。如果三个三个地去数剩二个,五个五个地去数剩三个,七个七个地去数剩二个。问这堆物品的数目是多少?这道“物不知其数”算题便是世界闻名的“孙子问题”,因其解法早在一千五百多年的中国就被发现了,因此又被称之为“中国剩余定理”或“孙子定理”。  相似文献   

3.
《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优秀数学著作,其中“物不知数”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是世界数学史上著名的问题,中外数学家都称它为“孙子定理”或“中国剩余定理”.其意思是:“一个数被3除余2,被5除余3,被7除余2,求这个数”.  相似文献   

4.
刘涛 《四川教育》2007,(9):29-29
“孙子定理”是我国数论中重要的基本定理之一,实质上刻画了剩余数的结构问题。华应龙老师将这一沉淀了千年的数学演绎在一节生动活泼的小学数学活动谭,让学生在受到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熏陶、享受祖先的智慧中进行了一次文化的洗礼。正所谓:课堂负载文化,文化相伴教学。  相似文献   

5.
设计意图我国古代数学文化灿烂辉煌,而我们现有的教材只是补白性的简介,现实的课堂教学更是少有涉足。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最小公倍数”等概念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孙子定理”这一奇葩,领略祖先的智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中要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对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材可以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我们作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实践者,应当积极尝试、勇敢体验。现在,就操作层面来说,数学的学术形态通常表现为“冰冷的美丽”…  相似文献   

6.
同学们也许会认为,物理和化学需要试验,而数学既无仪器也无设备,哪来的试验.其实,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试验.不过,与理化试验不同的是,数学是借助纸和笔在思维中进行试验.我国古代著名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有一则名扬中外的“物不知数”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意思是:今有一些东西,不知其数目,三个三个一数剩两个,五个五个一数剩三个,七个七个一数剩两个,问这些东西至少有多少个?)这类问题的解法在世界数学史上极其有名,被称之为“孙子定理”或“中国剩余定理”.享誉中外的我…  相似文献   

7.
中国剩余定理又称孙子定理,是求解一次同余式组的方法.《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选修系列3的“数学史选讲”专题和系列4的“初等数论初步”专题均安排了“孙子定理”的学习.而在必修课的“数学3”模块中则安排了“算法初步”的学习,除了要求理解算法的含义、程序框图,掌握基本的算法语句外,还要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1])中国剩余定理正是体现中国古代算法思想的典型案例.因此,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要求,研究该定理的教学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的教学构想定位在挖掘文化内…  相似文献   

8.
什么叫“大衍求一术”呢?这要从我国古代的《孙子算经》谈起。《孙子算经》中记载“有物不知其数”这个数学问题。算题的原文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晋朝初期有一部杰出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书中记载了一个闻名世界的“物不知数”的问题,中外数学家称它为“孙子定理”或“中国剩余定理”。原文如下:“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  相似文献   

10.
“物不知其数”问题是指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卷下第26题,术文虽是由特殊问题提出,但却蕴含着一般性,可从其解法归纳为定理。《孙子算经》所提出的问题之一如下:“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这个问题的术曰:“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数学在本世纪的空前发展,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日益加强。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不仅使一大批新的应用数学学科应运而生,而且它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形成了数学技术。作为科技普及及教育基地的天津科学技术馆,在老一代数学大师陈省身的亲切关怀下,建成了数学展厅。在数学展厅建设中,我们重点对展品“四色定理”进行设计和研制。“四色定理”的提出四色定理是经典的数学问题,曾经吸引诸多的数学家为之奋斗。我们都熟悉地图,可我们并不一定都知道绘制一张地图最少要用几种颜色才能区分相邻的国家和区域,于是就有数学家猜想…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从事中学数学教育、教学40多年,对“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以下简称为“两个定理”)可谓“感情深厚”,但新课标与新教材却极其无情地将这两个定理取消了,又根据权威人士明确地答复,在考试中“凡直接应用三垂线定理或其逆定理者.该步不给分,”这令人大惑不解和难以接受。当然我们绝不应该感情用事,经过审慎、严谨、理性的深入思考。笔者的意见是:必须为这两个定理正名,必须恢复这两个定理应有的地位,必须充分发挥这两个定理应有的作用.1 两个定理做到了“形式化”与“本质”的和谐统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形式化是数学  相似文献   

13.
说“孝道”     
中国与西方关于国家的概念不同,中国以家为国之本,因此孝文化成为经国之大业,可见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世界贡献的最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字从“笋”从“子”,先有“笋”而后有“子”,所以“孝”之本义,乃是爷爷对孙子的教化。孙子不听教化,则爷爷可以用“卜”去敲“支”,这便是“教”。“教”的目的是要弘扬孝道,“孝”的目的是要传延种族。正是这种强大的教化作用,使中华民族作为泱泱大国,绵亘不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在两晋到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批的数学著作 ,其中有不少一直流传到现在 .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些名题就出自这些古算书中 .例如“百鸡问题” ,“鸡兔同笼”等问题 ,其中影响较大的问题是“物不知数”问题 ,该题是《孙子算经》中的问题之一 .该书作者孙子 ,是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家之一 ,具体生卒年代不可考 ,只知生活于公元 3~ 4世纪 (晋朝中期 ) ,其生平事迹亦不详 ,但与《孙子兵法》的作者———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并非一人 .《孙子算经》是一部启蒙性的数学专著 ,其中“物不知数”问题原文如下 :“今有物 ,不知其数 .三三数之剩二 ,五五…  相似文献   

15.
初中几何教学的主要思维形式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抽象思维。在“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的教育理念和“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的引领下,本文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为范例研究在初中几何课堂实践中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数学定理高度凝结着数学家的思维,是数学地认识事物的思想精华,是数学家智慧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定理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中体验数学家概括数学定理的程.  相似文献   

17.
《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本数学著作,里面有一个著名的“孙子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译成现代语言为:“有一个数,当3个3个地数时,能余下2,当5个5个的数时,能余下3,当7个7个的数时,能余下2,求这个数。”  相似文献   

18.
[基本知识]如果整数a除以正整数m,商为q,余数为r,则a=qm+r,其中q与r都是自然数,而且0≤r〈m,关于余数问题,我国古代就有研究,南北朝时期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就记载着著名数学问题“物不知数”: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这就是“中国剩余定理”。  相似文献   

19.
“物不知其数”问题出自一千六百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原题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这道题的意思是:有一些物体,不知道有多少个.如果三个三个地数,就会剩下两个;如果五个五个地数,就会剩下三个;如果七个七个地数,也会剩下两个.问这些物体共有多少个?我国古代的数学家是根据孙子定理(也称剩余定理)来解这道题的,但孙子定理的内容,对于同学们来说,不容易理解.下面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这道题.解:设这些物体共有x个,则x=3k1 2=5k2 3=7k3 2.由3k1 2=5k2 3,得k1=5k2 33-2=6k2…  相似文献   

20.
华罗庚先生曾经写道:“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不应用数学.”正如华老所言,数学在科学中许多领域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这是由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