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黄河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基础上,以1990年为现状,2000年水平黄河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规划为依据,预测分析远景(2030年)黄河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指标及对水资源的需求,并提出解决黄河地区远景缺水的对策和措施等。分析结果表明,远景黄河地区工农业及城乡生活需引水达1060×108m3,需耗水810×108m3,在考虑黄河可供水量及地下水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届时,黄河地区仍将缺水250×108m3以上。解决黄河地区缺水的主要对策措施是实现跨流域调水。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大量调查、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发展中城市快速发展面临的一系列地质灾害,采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方法,分析了城市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根据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和2000年国民经济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整治城市地质灾害的基本对策与管理措施,为国家在制定城市发展远景规划和奋斗目标提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削述了黄河中游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提出加强黄河中游地区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成效的对策建议,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文章重点讨论了有关项目布局、造林方式等提高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成效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黄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黄河水资源危机潜伏。要彻底解决黄河水资源危机,就必须完善法制建设,依法治水,理顺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管理;就必须厉行节约,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还必须合理调配水量,增补黄河的水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析中国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的发展质量,具体选用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考虑了该产业也产出“三废”的现实情况,将其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的投入产出指标中进行综合评价。选取了我国19个省份的规模以上相关企业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2015年为分界线,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全要素生产率累积增长以趋缓的表现下降到2015的第一个低谷之后回升,在2018年进入第二个谷底,后期快速拉升;在区域分析中,区域指标作用差异性明显,东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表现突出,作为循环经济发展应有内容,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全要素率增长,单一改进力量的强势不利于统筹绿色发展,因协调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报酬因子之间的关系,发挥地区间的有机互补作用,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茂勋 《资源科学》2008,30(11):1684-1693
中部地区是风能资源可利用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在全国占据较重要地位。本文在对中部地区风能资源储量、开发利用价值、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风能资源开发与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的目标与对策。研究表明,中部地区风能资源有一定开发利用价值,但风电产业发展缓慢,风电场规划目标偏高,各省对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一。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科学的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与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目标及相应的节能减排目标,预测到2020年中部地区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32×104kW,其中非并网风电为173×104kW的发展目标,并对风能资源丰富地区重点建设,选出中部地区风电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建立省级非并网风电产业集聚区。为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提升风能资源开发在中部地区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做好风能资源的精细化评估,编制科学的风电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中部地区低风弱风的情况调整可开发利用的风能指标,尝试开发微风发电技术;同时立足能源多元化高度重视风电开发,因地制宜地确定各省风电产业发展重点,推动中部地区非并网风电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1信息化的战略地位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90年代以来,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为了促进四个现代化,中国在80年代就开始关注信息化建设。邓小平早在1984年就指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及时地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战略任务,全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把推进信息化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这表明信息化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已经空前…  相似文献   

8.
王宁 《科技与管理》2001,3(2):13-16
在探讨了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在振兴全省经济、稳定社会生活中的战略地位、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小企业发展潜力和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中小企业优化、振兴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专利产出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进而影响到这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本文着重分析福建省专利产出基本情况,并与沿海各省市专利产出进行比较,提出加快福建专利事业发展,从而提高福建科技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黄河下游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复杂,矛盾日益突出,定量评估其和谐发展水平对黄河下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经济、人口、资源、环境4方面构建和谐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多准则集成”评价方法(SMI-P方法),评估黄河下游河南、山东沿黄17个城市2010—2018年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水平;利用雷达图、箱线图分析其时间变化过程,利用Kriging插值法分析其空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总体和谐水平不高,但逐年稳步提升;经济子系统发展指数最高,环境子系统次之,人口和资源子系统发展指数较低;②和谐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以郑州和济南为中心的高水平聚集区、两省交界城市的低水平聚集区,其他地区为中等水平。最后,结合黄河下游特征,根据不同的聚集区分析其和谐发展过程中的优劣态势,并从结构调整的角度提出促进黄河下游和谐发展的建议。本文旨在通过量化黄河下游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水平,为黄河下游和谐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灰色关联分析在绿洲生态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金萍  孙素艳  张静 《资源科学》2006,28(4):195-200
绿洲生态稳是维系绿洲健康生存,确保经济、社会和生态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鉴于水资源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制约性作用,本文以宁夏川区为例,考虑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因子四项影响绿洲生态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建立绿洲生态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宁夏川区实际情况,进行单指标分级标准划分,并建立相应指标转化函数,实现不同量纲指标间的归一化。最后,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选用2000年宁夏川区10个县市为计算单元,研究黄河来水频率为50%情况下的宁夏川区绿洲生态稳定性,结果表明:2000年在黄河来水频率为50%的情况下,川区各县市的绿洲稳定性除中宁县为良好状态外,其余都处于一般状态上限,接近良好,整体上看,川区绿洲生态稳定性尚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劳动能力人口的总和,是经济活动中的主要对象。劳动力资源是社会的基本财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在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社会安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该文以我市的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为基点,分析了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了2010年的就业空间,提出了就业战略的初步构建。  相似文献   

13.
刘飞  刘焕章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12):1883-1893
“深入开展绿色发展示范,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赤水河水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维系长江上游鱼类多样性、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开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均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文章分析了赤水河在长江上游的生态功能,阐述了近年来赤水河实施的全面禁渔、支流小水电清理整改等保护修复措施的成效,从流域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赤水河水生态保护修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与风电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蔷 《资源科学》2008,30(6):896-904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也是风能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与风能产业发展在全国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在对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储量、开发利用价值、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风能资源开发与风电产业发展目标与对策。研究表明,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大,风电产业发展迅速,但风能资源与风电产业匹配程度低,风电场建设规模普遍偏小,规划目标偏低,大型风力发电机国产化程度低。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科学的风电产业发展目标,预测到2020年东北地区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 120×104kW,将建成辽中南及辽东半岛风电产业基地、吉西白城—松原风电产业基地和黑龙江东部风电产业基地。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提升风能资源开发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加大投入,摸清风能资源家底,制定科学规划,扩大风电装机容量,以多元化投资推动东北地区风电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何强  宗永臣  张建新 《内江科技》2007,28(12):82-82,13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建模的思想对黄河利津水文站天然年径流量和三门峡水文站径流量的分析,建立了BP神经网络的黄河利津水文站天然年径流量预测的算法模型.并依据现有1974年~2004年间的数据对过去100多年间的黄河利津水文站天然年径流量进行了预测,结合实测数据或相关影响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黄河源头区作为研究区,选取2008年、2010年、2011年的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 TM影像数据作为数据源,利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方法,经过遥感数据处理、统计、分析,获取黄河源头区2008年至2011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现状数据。通过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直观地反映出黄河源头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年际间的动态变化状况。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出发,对黄河源头区的土地管理对策进一步进行优化,以期为同类地区的相关土地管理研究提供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总结多种电力负荷预测方法的基础上,选取负荷密度法对广州市白云区饱和年远景年电力负荷进行预测。并采用综合用电水平法、电力弹性系数法、回归分析法和横向类比法四种方法对负荷预测结果进行补充和校验,保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探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远景年负荷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信息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同时指出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分析了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根据近40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灾害、植被与土地利用变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过去2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温度、干湿、极端旱涝等的变化特征,以及历史农耕发展对土地覆被的改变和垦殖率变化的总体趋势;并从长期变化视角简要讨论了这些变化与黄河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决口改道的宏观关系。主要结论有:过去2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温度与干湿呈显著多尺度周期波动,且中游和下游地区的干湿变化并不完全同步;极端旱涝发生频率存在阶段性差异。至公元初前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已被开发为一个垦殖范围与今相近的农业区,其自然植被分布极为有限,且其后的农耕垦殖强度虽有大幅波动,但总体呈增加趋势。上述因素变化相互交织影响了黄河中、下游水沙输送平衡、河道淤积和河床稳定,是引发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重现“筑堤—淤积—悬河—决口改道”循环过程的重要因素。这些认识可为进一步科学理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环境变化规律及其与下游地区河流安澜的关系提供历史背景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郑州、洛阳和商丘三个地区为分析实例,以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构成方案为指标依据.以2003年政府公开信息及统计资料为信息来源,结合相关部门走访与网站调查,对河南省地区之间数字鸿沟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