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周以 《科教文汇》2014,(14):101-102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文和原文的对等,这就要求译者将原文"忠实"地译成目的语。因此,在翻译作品中,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是影响和决定翻译的最大因素,而其素养也就成了决定译文优劣的关键之一。本文以中国三大翻译高潮为线索,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翻译标准下对译者素养要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蒋华应 《内江科技》2011,32(12):35-36
通过对英语广告语言特点和制约英语广告翻译的诸多要素的分析,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策略和技巧,从而使译文对中国消费者的影响与原文对原语消费者的影响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3.
张慧清 《今日科苑》2007,(12):158-158
文化差异会影响受众对广告的理解及广告翻译的效果。在商务广告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译文作一些符合译入语文化特性的调整,以实现广告翻译的文化信息对等。  相似文献   

4.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枫红 《科教文汇》2008,(30):235-236
在翻译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者的前理解,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的创作自由度是有限的,须以原文文本为依据:译者还要相信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在阅读欣赏时的主观能动性,翻译活动应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5.
杨蔚  程谢 《内江科技》2011,32(2):39-39
文学翻译是译者在理解、解释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叛逆与读者对译文创造性叛逆的理解和反应的过程现代翻译研究把关注的焦点从原文转移到了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本文就分别从以上三个角度来谈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6.
杨芳芳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94+210-194,210
以张培基的英译散文中副词的翻译为例,分析译者是怎样遵从通顺的原则来处理和使用副词的。在汉英对照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异同,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发现通顺原则在译文中体现在四个方面,而这些又都能在副词的处理和使用上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7.
翻译的过程主要为理解和表达的过程。要正确理解原文的含义或作者的意图,就得依赖于译者的认知在原文语境中进行判断和推理;恰当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神似与形似的表达效果,取决于译者对译入语读者的语言和世界知识结构认知程度,因此译者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翻译实践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沈妍斐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153-153,119
翻译涉及到译者对两种语言的熟练程度和水平,是语吉综合技能的表现。在汉译英过程中,译者需要使用多种翻译方法,在此主要谈其中的一种方法——换序译法。全文主要从一般情况下的定语和状语语序和其他情况下的语序调整两方面进行讨论,要求译者不仅要掌握基本翻译技巧,而且需要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仔细思考,灵活调整语序,以达到译文最大程度通顺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王秀丽 《科教文汇》2009,(10):246-247
本文从文学作品的模期性和接受学基本原理出发说明文学翻译是一个译者积极主动接受原文和个性化再创造的过程;不同的译者会因为期待视野的不同和对译文读者期待视野预测的不同而创造出不同的译文。  相似文献   

10.
杨楠 《科技风》2014,(8):170-170
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具有丰富的启发性问题,译者对源文文化中的语设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到在新语境中的原文再现,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同时又与译文的读者有着交际。本文从文化预设的角度对长篇小说《喜福会》译本中译者的不同解读和选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从物质、社会、观念以及语言这个文化方面进行分层,选用程乃珊和于人瑞翻译的两部译作进行定性分析,探讨文化预设对译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可译论与不可译论之争存在由来已久。现试从哲学理论、英汉习语翻译实践与文化趋同三个角度对翻译的可译性进行论证,从而证明翻译不仅可译而且对当今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不可译论的根源来于对翻译过程中遇到困难的畏惧,译者应不畏艰难,为译出精彩译文而努力耕耘。  相似文献   

12.
移情与翻译     
费天响 《中国科技信息》2007,(13):213-213,215
本文论述了移情是文化翻译中的必要过程,尤其在文学翻译中,移情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个优秀的译者,具备移情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译者达到与作者的共鸣才会产生优秀的译文。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需要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的结合。译者不能满足于翻译语言,而要准确传达意义。意义的产生有赖于译者认知知识的参与。文章意义的等值表现在整体意义上,即译文能在其读者中产生同原文一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指出语境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然后以美国经典励志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中英文字幕为语料,通过大量原文与译文的对比,分析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选择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娟 《科教文汇》2010,(34):154-154,173
伪译者借助翻译的名义,进行非原文本和译文的转化。文学翻译体现译者的创造性。本文以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为基础,研究伪翻译的创造性,找到文学翻译和伪翻译的共同之处,以阐明伪翻译亦是伪译者一种文学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16.
冯月梅  赵纬 《科教文汇》2010,(10):119-120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指出语境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然后以美国经典励志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中英文字幕为语料,通过大量原文与译文的对比,分析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选择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翻译活动的复杂直接决定了译者采用的翻译方法的相对性,比如我们常谈的“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都无法对之进行泛化。本文试分析翻译方法的相对性,认为“归化”和“异化”,“直译”与“意译”的区分都不是绝对的。翻译行为是原文理解与译文表达的过程,依仗的是译者的语言能力,因此译者必须提高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外宣文本翻译的传播性特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其中包括语际信息转换是否恰当、译语是否通顺流畅、译文是否符合目的语读者审美视野等。"变译"是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在特定场域下为特定读者而译的一种翻译行为。本文在分析外宣翻译异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外宣文本中所采用的"变译"策略对实现翻译过程中语际转换、文化传递、信息传播的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卓玲 《科教文汇》2009,(1):214-214,219
几十年来,翻译研究经历了“语言-文化-人”的转变,由原文到译文的线性研究逐渐跨越到由本体到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研究。对翻译主体性和译者主体意识的探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但是,强调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各主体之间的间关乐。本文拟从阐释学,尤其是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的几大核心概念出发,论证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的同时,分析翻译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康宁 《科教文汇》2008,(4):162-162
传统的翻译伦理研究集中讨论“忠实”与“叛逆”的问题,重点是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凸现了译者对原文作者的单向的忠实和伦理责任。这种伦理观在切斯特曼总结的伦理模型中被称为再现伦理。对等是翻译中语言学派的一个核心概念,体现了原文与译文,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关系。赖斯的翻译思想以对等为基础,集中体现了对等再现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