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能够在明天立足的学校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据网络调查,“学校文化”排列在10条核心内容的第’二位,由此可见其在学校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学校崛起于“众校之林”的核心要素。一般来说,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共同坚持的一整套信念和行为方式,遵循的一系列规则和习惯,而且大家都认为这就是一种顺理成章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文化是学校历史的积淀,属于“昨天”的范畴,但是学校要发展,其文化不能一成不变,也必须与时俱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相似文献   

2.
杨彬 《天津教育》2009,(1):37-38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亚文化和表征。学生体认并践行的文化中蕴含着青少年所特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经验和行为方式,是“个人社会化”的必要途径,不了解学生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形成规律,不知道如何规范和引导学生文化,而孤立地谈学校文化建构,只会使学校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化、口号化,难以激发起学生对本校文化的自觉认同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3.
王建龙 《天津教育》2013,(12):39-39
我们认为,学校义化是指学校发腱观念、心维方式及其支配下的行为表现形式。学校文化建设足一种思维方式到思维范式渐进聚合的过程。基于上述认知,我校存学校文化建设中尝试了“改造思维方式,建设啦越文化”之路。  相似文献   

4.
李霞 《今日教育》2012,(2):38-39
当前是一个文化大繁荣、大开放的时代,而学校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承之地,就应该“以文化之”。于是乎。许多学校将开展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冠以文化的名义,什么“儒雅文化”“孝亲文化”“国学经典文化”“名人(郑板桥、刘邦等)文化”“廉政文化”“陶瓷文化”……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5.
赵广钧 《山东教育》2005,(31):59-60
名校之特在于个性,名校之魂在于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一个优秀的校长可以容忍物质上的不足,但决不能容忍理念上的欠缺。只有思想始终抢占制高点,我们的工作才能抢占制高点。我们在办学中,始终坚持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办学理念,并将其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在支撑学校成员成长的学校文化特质中.学习文化是核心力量。而校本研修作为再造教师学习文化的重要载体,“任重而道远”。本文结合学校研修实际.从重建家园、完善制度、开拓途径、创新方式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再造教师的学习文化”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价值中立原则指导下,以植根于我国儒家文化背景的宪法文化为分析工具,可以看到中关宪法文化之思维方式存在着“一元化”与“二元化”的对抗、“人性善”与“人性恶”的对比以及“全能理性”与“有限理性”的对立。通过比较,两类宪法文化在思维方式方面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8.
质量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为彰显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效应,特提出了“和而不同,清芳竞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质量文化理念。学校着重从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落实质量文化理念,用制度文化规范学校的质量意识、质量管理、质量行为与质量实践,用精神文化引领学校的质量战略意识、质量竞争意识、质量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9.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推动力、凝聚力、生命力,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活动中积淀下来,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谋求学校的内涵发展,必须加强文化的建构。基于以上认识,本刊以“学校文化建构的认识与实践”为主题,编发了一组文章,希望能给广大读者带来一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中国德育》2012,(4):59-60
贵阳市第十八中学创建于1958年,坐落在贵州省贵阳市著名的甲秀楼风景区旁。古人在四百多年前修建的“甲秀楼”,寓意贵州“科甲挺秀”“人文秀天下”。学校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把“甲”作为学校的文化之“根”,着力打造追求卓越的“甲”文化——“师之甲、学之甲、校之甲”,并以“甲”文化培养臻于卓越的新一代。  相似文献   

11.
张海燕 《中国德育》2012,(15):58-60
我们(哈尔滨市经纬小学)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立校之本,建校之魂,围绕“人和、个性、精品”这一主旋律凝练成以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学校文化、环境文化为主体,以“三和”“三育”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并以此引领学校德育内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彭钢 《江苏教育》2007,(1):29-31
学校文化是包含着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行为文化等在内的学校意识和经验体系.是学校积累和建构起来的师生共同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3.
学校教育就是要以文化育人。通过教育,让学生从骨髓里得到先进文化的渗透,使之变成永古不变的精神、气质。因此,我认为学校管理必须从“文化”的高度来经营,让学校成为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场”,让学校中的每个人都在这个“文化场”中浸润和熏染。  相似文献   

14.
陈林 《江苏教育》2023,(2):26-28
“文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高频词。中国的学校无论进行怎样的文化建设,都不能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无论进行怎样的文化叙事,都需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文化建设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一种“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与阐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溯源中形成学校文化认同;应用与洞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照中演绎学校文化叙事;神入与自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中实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超越。只有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根”的作用,学校才能准确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学校文化对于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学校文化执行力的大小。围绕学校文化执行.常常有一种很“文化”的提法,叫做“文而化之”,即:或以感化的活动,或以强调学校文化的贯彻与培训来塑造和提升学校文化。这固然是“文化”本身落实的方法,但学校文化终究是为提高管理有效性而服务的,所以只为文化而文化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学校管理者还需要着力提升学校文化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16.
地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从“传统”中发掘“现代”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进而走向文化自强的过程,最终形成学校现代化的“中国式”与“中国态”。学校文化创新源于本土文化自觉,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存在内在精神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地域文化主要以“集聚教育资源”和“发掘教育意蕴”的方式进入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引入地域文化要有理性的文化自觉,也要有一定限度。本研究持续关注齐鲁大地一所小学通过融入地域文化到学校文化,以此凝练与建构出个性化的办学理念,统摄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环境空间的想象与搭建,最终促进了学校文化的整体转型和优化。通过发扬光大优秀文化传统走向文化自强并融入地域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能够生成出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理念和目标,敞现出从事件开掘到价值凝练、从课程开发到理念贯注、从氛围扩散到整体重建的路径与对策,不但激活和焕发地域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而且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正>学校内涵发展是基于学校的内在规定性,通过学校运行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有机融合,彰显学校的育人功能,进而实现学校课程育人的目的。在学校运行各构成要素中,文化处于核心地位,是学校发展的精神之魂。江苏省无锡市胡埭中学将“立人”作为核心办学理念,生成了以“立人”为主题的学校文化,旨在培养有“为国为民之志、修德修身之行、成业成人之实”的大写的“人”。用“立人”文化观照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18.
学校文化“化”在何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树立学校文化品牌,使之真正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必须不断强化环境、课程、精神、制度等方面的文化建设,形成学校文化综合合力。简而言之,要让学校文化“化”在实处。  相似文献   

19.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气、神”,具有导向、凝聚、规范和激励等功能。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通过学校“校训”“理念”“校风”“培养目标”等要素提炼学校精神文化,构建“风”之文化课程体系,扎实推进课程改革。突出“国际化”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高素质、国际性、复合型人才,即综合型、开拓型、创新型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仇高兴 《江苏教育》2014,(11):66-66
大到一个国家、社会,小到一个单位,都有大家普遍认同并且自觉践行的主流文化,也有形态各异的非主流文化。在学校文化中也同样存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的现象。学校是由一个个来自不同家庭,有着不同人生经历、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组成的集体,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一所学校要想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组织,必须形成大家普遍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并且在行为方式、目标追求上形成某种程度的认同和默契。这种认同和默契就是学校的主流文化。学校主流文化的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路径:一是自然积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教育语汇里并没有“学校文化”这个概念,但很多学校的文化其实一直都在延续着。一些历史悠久的老校总是让人感觉气度不凡,这就是文化积淀使然,只不过大家没有意识到罢了。二是有意为之。学校决策者通过组织全体师生广泛讨论,并结合自身的价值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凝聚共识,明确学校办学理念、愿景和办学方向,有意识地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都采用了这种方式,即使是一些历史较长、文化积淀深厚的学校,也开始注重在挖掘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自觉规划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非主流文化对学校所倡导的主流文化的影响才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我们要充分发挥非主流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将学校的各种力量凝聚到教书育人中来,形成教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