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交往在公共外交中越来越成为密切国务关系、增进国际交流的关键因素.主体间性与交往理性是文化交往得以实现的前提与基础,"脱域"是现代性所带来的后果,但基于信任与交往,文化间"共同体"可以凭借目标连接、文化认同、心理归属来实现,正如"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出的创建共商目标、共建认同、共享归属的世界"共同体".但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对"中国方案"刻板印象的文化认知障碍、文化冲突背景下的价值认同偏差与外媒话语呈现的语义极化等跨文化传播困境.故本文提出以"民心相通"的跨文化交往共生打造共同体图景;以"民心"朝向为共同目标诉求,消解跨文化认知障碍;拓展交往互通模式,共建跨文化价值认同;强化参与感与获得感,共担责任共享权利.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9,(8):88-94
作为应对全球风险的先进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播,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应积极在传播层面加强推广,以直观、形象化的符号转化抽象、晦涩的政治理念。通过提炼典型符号,实现符号转义,构建"视像化"场景,完成图式借用与语境置换、突显"视像化"形象刺点促成情感关联、进行意象生产以增加认同权重的具体路径,发挥视觉媒介的独特优势,谋求对外传播中政治理念与个体情境的关联,以促成对象国成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同和内化,以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实践。  相似文献   

3.
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遵循传播规律,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北京冬奥报道使命在肩。以参与者和联结者的视角,通过共享体验传播,借助相应载体,营造仪式感,实现文化共鸣、达成情感认同,北京冬奥会媒体传播取得新突破,是利用重大体育赛事讲好中国故事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9,(3):92-100
从文明维度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就是从文化交流、心灵沟通的层面来凝聚全球价值共识。遵循人类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实现中国梦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谐一致的,中国价值观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相通,跨文化对话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互动。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需要精心构建与国际话语融通的对外话语体系,运用大数据工具分析全球的涉华舆情,采用国际化叙事策略进行文本创新、讲好中国故事,通过系统协同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等要素形成传播合力。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2,(4)
何道宽教授是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最早的引介者。该访谈实质上表征了大时代浪潮下学者鲜活的个体记忆与本土学术场域变迁之间的耦合,同时烛照了跨文化传播中国化的筚路蓝缕和中国跨文化传播实践的蓬勃生机。何道宽教授回顾了彼时引介跨文化传播的历史文化语境,强调了美国三位跨文化研究先驱对其学术旨趣的影响。在肯定了霍尔跨文化传播学奠基人的历史定位之后,他认为传播学不能忘记霍尔等人类学家的贡献,更不能消减自身的人文关怀和研究视野。霍尔对人类文化的共性有透彻理解,其对技术的警惕和批判的深刻性在人工智能狂飙突进的时代以及将来技术入侵人类机体和心理的时代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即使个人、群体、民族的文化各有其固守的疆域,我们也应该更自觉地高举霍尔“跨文化交流”的旗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打破各种各样的樊笼和囚笼。  相似文献   

6.
面对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西强东弱"的国际话语格局,北京冬奥会是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契机.本文基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的文化符号进行分析,对于如何更好地运用中国元素、升华符号价值、赢得更广泛的文化认同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强 《编辑之友》2022,(6):60-65
在叙事传播实践中,故事就像传染病一样扩散,二者的发生和运作机制十分相似。透过“病毒感染”这一隐喻,可以很好地探究叙事传播的现实表征与理论逻辑。情绪连带与认同是故事病毒式传播的关键。叙事传播扎实地立足于人的身体与感性的基座上,凸显了叙事传播机制的身体性。伴随着巨大情感能量的叙事行为,满足了人类表达意义、建构自我认同、理解和解释世界以及增强社群团结的需要。故事在重述和流传过程中像病毒一样不断发生变异,叙事参与成为主体赋权的过程,个体以此获得意义表达、情感连带和叙事抗争的权力。  相似文献   

8.
符号在相异文化间流动,他们通过跨越文化元语言集合的符号活动进行彼此间的交换和理解。在移动社交中,短视频更能实现直观、通俗的传播需求,进而能高效地聚合多重符号意义。本文以"英国小哥看中国:解码新时代"系列短视频为例,通过符号叙事研究探讨短视频文本中运用了哪些跨文化符号?短视频跨文化符号叙事的过程是怎样完成的?本文基于对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的叙事分析,揭示了共同解释项的跨文化锚定、跨文化符号的视觉传达、文化间同质性符号建构等过程,我们认为:第一,短视频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文化符号已生成多样化的新符号,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动态聚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意义的全文本,进而得以实现民族凝聚、精神激励、价值整合的跨文化符号传播功能。第二,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应当特别关注非语言符号的叙事功能,符号互动的核心在于"意义的互动",短视频的跨文化叙事使多层次、多元的文化能够被转化为灵活动态的符号文本,进而通过发出者和接收者的文化间互构生成可沟通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9.
殷鸣敏 《视听》2022,(5):161-163
李子柒在海外圈粉,成为跨文化传播可以借鉴的典型范例.她的跨文化传播实践表明,个体的视频化和故事化传播是打破文化隔阂、超越身份局限的利器,而聚合个体的传播实践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合力作用.这启发我们,未来跨文化传播的着力点和转向应该紧扣视频、个体及故事这三点,开辟出一条区别于传统跨文化传播的新路径,让中华文化和中国故事更好地...  相似文献   

10.
张玉容  李永胜  李乐洋 《传媒》2021,(23):76-78
"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文化交融是"一带一路"的精神灵魂,而跨文化媒体传播是文化交融的重要渠道.本文通过对"丝绸之路万里行"案例的追踪研究,总结评价其传播效能,提出提升跨文化媒体传播效能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运用CiteSpace分析CNKI数据库2003至2022年发表的电影跨文化研究文献发现,文献年度发表量呈动态增长趋势;国内研究者和相关机构存在研究合作不足问题,初具规模的学术团体尚未形成;近二十年的研究热点由电影跨文化教学、电影翻译,逐步过渡到立足本土文化的国际传播。建议国内电影跨文化研究采用多元合作模式打造具有海内外影响力的学术共同体,建设并创新中国特色电影学科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发挥本土文化优势,在跨文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9,(9):61-69
情感传播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运用较多,近年来在政务短视频领域得到再次复兴。本文通过对13个中央级单位政务抖音号自首次投稿日期至2019年4月6号发布的1229个视频进行内容分析,考察中央级单位政务抖音号在视觉呈现和内容策划上所采取的情感传播策略。研究发现,中央级单位抖音号主要宣传部门工作和建构国家认同,其中爱国主义情感在短视频中运用较为普遍。在正能量故事传播中,政务抖音号善于在其中增添自豪、感动、喜悦等个体情感,这些个体情感与爱国主义的集体情感形成组合和共振效应,进而推动政府和民众的"情感共同体"的建设,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此外,政务抖音号还善于抓住关键时间节点或重大突发性事件等热点时刻,运用短视频调动公众的状态情感和结构性情感,这些情感传播的举措帮助了政务抖音号迅速获得影响力,并给政务传播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熊越 《中国出版》2023,(9):16-19
后疫情时代,全球传播生态加速重塑,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成为我国当下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从间性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文化间性下的“话语内容选择”与“语境转换”、主体间性下的“共同体意识符码”和“他我关照”的分析来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剖析当下的跨文化传播机制。对跨文化传播意义生产的探讨,反向推动跨文化传播方法论的发展,两者同频共振,建构出国际文化共识的同时明确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话语,最终实现中国故事对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4.
章洁颖  苏九兰 《今传媒》2021,29(4):110-113
影视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我国文化"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国影视在阿拉伯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跨文化传播理论和现实情况,提出了中国影视在阿拉伯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以期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为向阿拉伯国家讲好中国故事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社交媒体上,李子柒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视频赢得全球粉丝的持续关注,成为颇具影响力的跨文化传播案例。本文以YouTube平台李子柒视频的评论为研究对象,审思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性突破。研究发现,视频中引发热议的认知符号依旧是传统中国文化符号,挖掘和对外传播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中国文化符号是亟需开拓的方向;积极情感表达占据绝对主导,这主要建立在视频基于日常生活视域所表征的人类共通情感和价值理念上,但需警觉粉丝群体的同质性和圈层性,更多不同面向的机构账号和个体账号形成合力,才有望触及更广泛的用户;基于视频的网络化社群构筑了极具价值的多层次对话,在线上与线下的交流互动中,实现心与心的相通,这是一种更值得期待的跨文化传播力。  相似文献   

16.
"信息疫情"治理、健康信息寻求、新冠风险感知,以及疫情信息传播上的媒体表现,是当前我国健康传播的研究热点,但也存在对普通群体健康的关注还不够多元、缺乏跨文化比较研究,以及较少关注精神健康等问题.未来研究可以关注特定文化中的特定健康问题,聚焦社会文化语境对健康的影响,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特色的理论与视角.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时代,纪录片承担着促进人类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文化使命,有助于全球化格局中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以第29届阿姆斯特丹节获奖作品《摇摇晃晃的人间》作为案例,对其叙事展开分析,以期对当下中国纪录片实现"中国故事"的跨文化对话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王前慧 《视听》2022,(5):49-5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新的媒介环境下需要新的载体、策略和创新表达,从而实现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成为传播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传播阵地.《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典籍,通过"典籍+戏剧+时空"的表达方式,构建出脉络清晰、叙事宏大的"典籍"背后的故事与文明,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交流中最难消除的障碍之一,是人类无法共享一种通用的符号系统,而交流符号的“异质性”是跨文化沟通的天然屏障.所以,如何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认同,除了强化对各自语言的认知与理解之外,必须采用具有最大通约性的文化符号,进行“同质性”的符号传播,进而克服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理解偏差,以此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  相似文献   

20.
魏渲 《东南传播》2018,(1):47-49
国家"软实力"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具体表现是经由媒介实现国家民族文化在全球的自发延伸。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目的是减轻不同文化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障碍。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历史发展,现实情况和未来展望使得此课题的研究着眼于实践层面。本文着重探讨中国国家"软实力"在跨文化传播上的现实困境问题同时探索媒介融合时代所带来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