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新闻界》2016,(19):17-28
自1996年以来,《南方周末》转型成为南中国一份主流的政经大报,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它深刻地嵌入在中国社会、中国新闻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本文以《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透过过去二十年新年献词的话语变迁,探讨《南方周末》与中国新闻界、中国社会呈现出何种变迁关系,《南方周末》在此过程中如何定位自身媒体角色和社会功能。第二个问题是,在社交媒体中,《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何被再次提起,不同的行动主体又为何对此进行集体记忆,其间又有何种社会意涵。研究发现:1.过去二十年中,《南方周末》经历了启蒙者、记录者/监督者和解释者等角色认知的变迁,总体上处于"混合型"的角色认知。另外,由于调查的式微,《南方周末》被迫转变为解释者角色。新年献词极力塑造《南方周末》的职业权威和合法性,但其所倡导的社会观念并非一以贯之,而是借助往年焦点事件所进行的一种"策略行为",是"事件驱动"而非"价值驱动"。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的话语实践受到总体政经结构、地方宣传领导人更迭和职业选择等多重因素影响。2.在社交媒体上,微博用户总体建构了《南方周末》曾出现过"黄金时代"的集体记忆,也代表了中国新闻界的"光荣与梦想"。在论述"过去-现在"、"理想-实践"和"传统媒体-互联网冲击"三类关系的话语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在"江艺平退休"和"沈灏被抓"的焦点事件中,网民话语都指向职业模范的离场与"倒塌",映射《南方周末》光辉不再。但也有差异,"江艺平退休"指向新闻业的"时代结束","沈灏被抓"指向中国媒体"制度缺陷"。3.话语若从组织化空间进入公共空间,其周围的结构性条件和行动主体将发生位移,原本的话语也将赋予新的社会意涵。  相似文献   

2.
网民话语以网络文学、网络博客和播客、社区闲谈聊天等形式被生产和编码着。中国网民话语置身于特殊的政治社会空间,敏感的公众政治话语受到压制,娱乐化的大众话语往往借助各种类型的隐喻与威权话语形成一种游戏关系,在这种游戏中进行着一种"狂欢式"的表达,同时以"游击战"的形式循序渐进地争取地位。正是依托大众流行话语这样一种缓和及循序渐进的方式,中国的公共话语空间才得以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5,(7):67-72
NHK纪录片中的中国经济形象并非是单一的,而是"腾飞的"中国经济形象与"衰退的"中国经济形象并存;在中日竞争型关系的背景下,NHK纪录片中所塑造的是带有等级观念的、不对等的中国经济形象;NHK纪录片中的中国经济形象往往与政治问题混杂在一起,以经济威胁入手,导向军事威胁、政治威胁和文化威胁等议题。本文通过一系列典型文本,分析中国经济被NHK纪录片重塑的过程及其呈现出来的形象特征,进而讨论日本媒体塑造中国经济形象的话语策略和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类学术期刊在交流和讨论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凝结成以学术论文为文本载体,作者、编辑和读者三位一体的空间联盟。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学术期刊是语言符号、视觉活动、空间实践与文化维度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学术共同体则是以文本为媒介,并利用符号资源进行的空间话语建构。语言学家认为“话语”是语言与语言使用者的融合,从这个逻辑出发,本文将运用空间理论和社会语言学理论,从文本话语与文本的创作、加工和解读者的维度讨论学术期刊及学术共同体的空间话语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5.
新年画运动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政令化的美术运动,发始于1949年底。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年画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革命的工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再次选择了最具有群众基础的年画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宣传新中国、建立新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样式。由于政策的鼓励,大批艺术家、文艺团体投入新年画的创作中,产生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独特艺术语言的经典作品。以政治宣教为主要功能的新年画运动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影响了新中国美术界其他画种的发展。但是,随着政治宣教功能被无限放大,艺术家的创作被过分限制和程式化,新年画运动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动力和空间而逐渐走向衰落。本文以这一时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新年画文物为据,探讨新年画运动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社会都需要英雄,而英雄往往源自想象、建构和传播。英雄的建构总处于一定社会的历史文化机制中。在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形象谱系中,英雄形象是最具典型性的文化符号。20世纪50年代《人民画报》围绕巩固新兴政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工业生产、创新农业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实施“人人皆可为英雄”的视觉修辞,从劳模英雄个体、先进小组集体和劳模家庭聚合的视觉话语设置,叙述了新中国早期的工农兵“英雄相”。作为一种视觉隐喻,20世纪50年代《人民画报》通过“平凡英雄”式的叙事塑造了新的观看主体和民族国家的精神表征,代表了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想象,以此动员群众。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网络舆论环境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出现了有损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声音,主流话语的建构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东南卫视推出节目《中国正在说》,通过电视话语实践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正能量,用"中国话语"建构"中国形象"。作为一档成功的电视公开课,《中国正在说》在主流话语建构中采用了科学有效的策略。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正在说》在主题、故事、"展示"以及可靠叙事者的塑造上,都为我国主流话语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借鉴与现实参考。此外,从内容上来看,《中国正在说》的主流话语建构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和补充,对主流话语的建构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重庆黄桷坪"为例,具体分析了该地区网红打卡点的发展和2019年重庆国际实验影像双年展的空间实践对于其地方构建的意义,探讨在城市更新和网红审美发展背景下地方感的塑造问题。发现,仅由网红审美发展出的地方感是视觉化的,具有消费主义倾向的,这不能代替地方文化和在地实践所激发的人-地情感。城市的地方建构应更好将这两者结合。  相似文献   

9.
关绮薇 《新闻世界》2023,(10):107-110
新世纪以来,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拍摄了多部有关广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和自然景观、人文风俗的纪录片。央视纪录片选取能够充分展现广西地理、民族、文化特征的客观物象,完成了基于地域特色的广西形象视觉审美建构。它把边地人民及他们的生活作为叙事主体,运用平民化、故事化的叙事话语,注重挖掘和呈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央视纪录片所塑造的广西形象,是带着原生态诗意色彩的自然空间与承载着丰富传统文化意蕴的人文空间,以及现代人一直向往和寻找的精神原乡。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国际环境风云变幻,中国采用什么话语策略来建构国家身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要立足于全球化视野,以"和"的理念,巧用国际规则,拓展国际我们的话语空间;要科学设置话题议程,采用事件性叙述框架,用真诚的态度,树立中国话语权威;要采用多种话语手段,多种传播渠道,全方位展现中国,追求公平的国际话语新秩序。以此影响其他国家的政治态度,进而建构自己和平的负责任的大国身份。  相似文献   

11.
电影作为一种意义再生产的方式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电影的人物塑造上,"母亲"这一角色具有深刻的文化意涵,是文化背景与电影艺术合谋的产物。一方面,文化传统与历史语境会"干预"电影导演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电影所创作出的母亲形象反过来又会影响受众对这一群体的再认知。本文从空间、话语、身体这三个维度研究张艺谋电影塑造母亲形象的叙事手法并考察母亲这一形象的文化隐喻。通过对张艺谋电影文本的分析发现,在空间叙事方面,张艺谋电影中的母亲有从压抑、封闭的空间逐渐走向开放、自由空间的倾向;在话语表达方面,对于母亲话语的转变折射出时代变革的深刻影响;在身体呈现方面,张艺谋电影主要是从权力化、工具化和消费化这三个维度来展示母亲的身体。  相似文献   

12.
王朔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有四部王朔小说被改编为电影,这一年被称为"王朔电影年"。"王朔电影年"的出现是新时期中国电影商业化、世俗化趋向的表征,标志着中国大陆的文化空间的再次分裂与转型,以及中国影视文化格局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变化:从形而上学的精英话语空间过渡到世俗化的大众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3.
张爱凤 《新闻大学》2012,(3):100-105
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看,在中国,微博的崛起和发展是一个具有变革性的文化事件。在当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阶级政治理论已经过时,以文化身份、个体欲望、多元价值诉求为核心的文化政治既显现在现实生活中,也活跃在微博空间。微博重新建构了一种新型的文化权力关系,那就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被忽略、被压抑、被定义的弱势方依靠话语"释放"和"聚合"的力量,对权力关系的强势方发起了挑战。这种嵌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文化政治一方面释放了大众传播时代被抑制的大量平民话语,在某种时刻成为社会压力和矛盾的减压阀,另一方面也对宏观社会政治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阐释主体对客体对象加以重构的一种重要方式,命名从来不是客观的、自然的,它因指向实践行动和影响权力主体知识话语的生产与复制,而具有历史的、因果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新闻出版事业大多以"人民"的名义命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就至少出现了四种以"人民画报"命名的刊物,并历史地、内在地建构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人民本位"的图像象征体系:以"人民"的名义从事视觉实践的价值立场,"为工农兵服务"的"人民本位"观,"书写工农兵"和"工农兵书写"的"人民主体性"意识.这套体系在维护人民政权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方面发挥作用.因此,"人民画报"不是一个纯粹的报刊概念,而是一个政治范畴和政治性的概念,其图像实践也是创造新的政治主体的过程,是一种将视觉宣传与日常生活、视觉文化与视觉政治结合在一起的有机的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抽样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江西八所高校的本科大学生社群在新媒体情境下的话语表达和政治参与进行分析。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移动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话语表达的重要作用以及大学生社群参政的情感需求。然而目前还存在大学生内在效能感低、大学生政治兴趣度以及大学生政治自信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从公共治理的层面上探寻优化大学生社群话语表达之对策,具体而言,一要通过改善"政治议题"设置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社群的政治兴趣;二要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与政府进行"对话";三要通过党媒与大学生社群达成话语共识;四要完善互动机制,优化社群中的对话与交流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6.
"新年画运动"是新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美术活动之一。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新年画运动"的研究集中在《群英会上的赵桂兰》《新中国的儿童》《菜绿瓜肥产量多》等少数代表作,以及这些作品对于新中国美术创作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然而,关于这一影响深远的美术运动何以凋零的前因后果,学术界却甚少进行相关的总结与回顾。本文以1954年4月蔡若虹在"年画创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新年画"渐渐地不像年画"入手,从形式、内容、思想三方面梳理了新年画逐渐走向下坡路的原因。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梳理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际话语格局发生深刻变革,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话语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但"西强东弱"的不平衡话语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势下,兴起于西方的建设性新闻为我国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传播、建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提供了新的选项和可能性.建设性新闻本土化发展成果,在融入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改善国际涉华舆论生态、有效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之中,有着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年画运动"是新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美术活动之一。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新年画运动"的研究集中在《群英会上的赵桂兰》《新中国的儿童》《菜绿瓜肥产量多》等少数代表作,以及这些作品对于新中国美术创作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然而,关于这一影响深远的美术运动何以凋零的前因后果,学术界却甚少进行相关的总结与回顾。本文以1954年4月蔡若虹在"年画创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新年画"渐渐地不像年画"入手,从形式、内容、思想三方面梳理了新年画逐渐走向下坡路的原因。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梳理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3,(21):48-51
Web2.0交互平台的发展带来了微博这一新兴传播形态。微博时代话语呈现草根话语、民粹话语、知识话语和政治话语四大话语形态。本文主要立足于微博这一媒介平台的内容简短、原创性、交互性强、便捷性、群聚性、开放性等特征,对草根话语形态、民粹主义话语形态、知识话语形态以及政治话语形态的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通过分析当前微博时代话语形态的变化现状以呈现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共话语空间的分布现状及特征。  相似文献   

20.
王松 《青年记者》2021,(18):27-29
十八大以来,中国主办了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成为建构新时代国家形象的象征性政治仪式。主场外交通过时间表征、空间表征和文化表征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的主体性理念、主体性行动和主体性视角,凸显了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的主体能动性,打破了西方的话语霸权,国家形象建构逐渐由"他塑"转向"自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