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数字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推进国内智慧图书馆建设发展。剖析数字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出发展要求,包括正视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保障持续变化的技术支撑;把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目标,稳步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发展;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强化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与智慧服务。智慧图书馆建设应始终围绕“需求牵引,技术驱动,服务主导,能力检验”这一基本原则,加快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新信息环境及新一轮用户需求的孵化使智慧图书馆成为引领当下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新目标与新方向。对我国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沿革及构建策略进行梳理与探讨,能够为当下图书馆的转型提供 参考与借鉴。文章以Web发展史各阶段的代表性图书馆形态为线索,梳理智慧图书馆发展沿革,从形态、技术、构建要素、构建效果和构建目标几个方面阐释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并结合已有的“三要素论”“四要素论”和“五要素论”,提出用户需求、智能技术、智慧馆员、图书馆资源、行业规范和智慧服务六大关键要素。其中,行业规范要素在以往研究中鲜有提及。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智慧图书馆构建框架,并结合各要素现存问题,提出需求把握精准化、技术植入协同化、馆员培养专业化、资源建设集约化、规范建立合作化和服务提供个性化的构建策略。图3。表1。参考文献41。  相似文献   

3.
[目的 /意义]智能咨询服务正在改变高校图书馆咨询服务模式,调研分析其应用现状有助于完善智能咨询服务功能体系,推动图书馆智能咨询服务向智慧咨询服务转型。[方法 /过程]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为调研对象,采用网络调研结合内容分析法对图书馆智能咨询服务的自动问答功能和拓展服务功能进行详细调研,并从功能边界、功能可用性、自动问答功能等分析角度对服务现状进行梳理总结。[结果 /结论 ]研究发现高校图书馆智能咨询服务功能边界正在重构,系统功能多样性与低可用性并存,自动问答功能识别读者意图能力不强,回复信息粗细粒度不一致。未来可从以下角度推动智能咨询服务的发展:整合在线咨询服务,增强智慧服务能力;明确服务功能需求,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优化自动问答,推动精准咨询服务;等等。  相似文献   

4.
杜艳艳 《图书馆》2024,(3):70-76
智慧图书馆产品是图书馆智慧化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图书馆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如何利用智慧图书馆产品助推图书馆数字化转型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究。首先,从产品支撑、资源聚合、数据汇集、精准服务、创新模式五个层面,阐述了图书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智慧图书馆产品的重要价值;随后,从解决方案、提升能力、创造业态、变革模式、转变目标、重构生态六个维度,探讨了图书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智慧图书馆产品的实践逻辑;最后,从提升智慧图书馆产品性能、推动智慧图书馆产品推广普及、促进图书馆创新实践、构建协同高效的共治机制、树立智慧图书馆建设典范、持续提升用户数字素养等方面,提出了图书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智慧图书馆产品的推进路径,以期推动图书馆数字化转型,促进智慧图书馆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鸿 《兰台内外》2022,(2):43-45
图书馆肩负着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使命.融媒体时代,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和阅读形式的转变,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图书馆从传统单一的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开始向智慧型服务转型,以实现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跨界融合和协同创新.当前智慧图书馆也在积极探索和优化创新自身的服务体系,以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智慧图书馆在读者服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到读者满意度的提升.因此,本文通过简析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创新体系,针对智慧图书馆读者服务发展现状,探索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体系的实现路径,以确保智慧图书馆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满足当代读者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6.
智慧图书馆是现阶段图书馆发展的重要目标,但现阶段研究仍缺乏对智慧图书馆整体架构的认知与实践推进。基于“数字图书馆—智能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演进过程,需要进一步加深对图书馆发展型态的理论认识,探讨智慧图书馆建设从认知走向实践的具体实施路径,加快实现智慧图书馆建设,推动图书馆界、学术界、技术企业界更多地关注、参与、推动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以期在各方协同工作中同频共振、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从资源能力到服务能力的转型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意义]探究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用户需求与行为的变化所带来的图书馆能力结构与要素关系的变化。[方法/过程]剖析图书馆环境的变化以及用户需求的变化,论证图书馆应实现从资源能力到服务能力的转型变革。[结果/结论]面向用户新的需求,图书馆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服务能力,加快从资源能力到新型服务能力的转变,构建图书馆新型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的“数智跨越”过程中,需要探讨并明晰智慧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本文以元分析思维方式整合智慧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探索,提出数字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的三个特征:“智能”特征体现为技术资源“硬智能”和人力资源“软智能”的集成;“智识”特征体现在对智慧图书馆内容建设的认识,以及通过智慧图书馆的“软智能”与用户达成共识;“智见”特征体现于结合人工智能(AI)应用的数字人文和虚实互补的元宇宙取向。智慧图书馆作为连通数字人文和图书馆元宇宙的AI实体形态,将会成为闪耀在未来智慧世界中的明珠。图2。表1。参考文献31。  相似文献   

9.
智慧图书馆是用户需求与现代技术共同推动下的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现有空间、资源、服务的重新整合与服务模式革新。文章对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智慧图书馆在建设体系、数据安全、整合力度以及人文关怀上的不足,提出做好智慧图书馆发展规划、构建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加大技术资源整合力度、实现技术与人文深度融合等建设优化路径,以期为智慧图书馆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数智时代,用户需求由传统的文献服务向精准化知识服务转变,知识服务成为智慧图书馆的核心功能之一。探索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平台,有利于推动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以识别用户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提出智慧图书馆用户需求识别模型,构建用户知识服务平台,并探索该平台的发展策略,以期提升智慧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水平,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用户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获取的便捷性要求提高,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已很难满足用户日益多样的需求,图书馆正在探索由数字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的过渡和转型,图书馆的资源管理、业务流程、服务模式等都将发生变化。目前,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正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也缺乏不同图书馆系统内和不同区域图书馆间的统筹规划。本文试图探讨以下五个问题: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之惑,智慧图书馆的名分之实,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之困,智慧图书馆的合作之需,智慧图书馆的理论之贫。建议从理论层面深入研究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相关问题,包括建设标准、建设模式、合作路径等,用成熟的图书馆学理论指导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智能化时代,为满足用户碎片化的阅读需求,智能虚拟助手作为一种高质量的人机交互方式而出现,帮助用户提升阅读体验。论文基于数字阅读的视角,将智能问答引入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构建基于智能推荐的智能阅读助手,虚拟角色在线陪读,个性化推送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实现经典阅读推广与智能化新技术的协同发展,智能助手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阅读服务,提升了用户阅读的积极性,推进全民阅读,促进阅读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 在科研全面数据化和“十四五”规划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建设方向和路径对教学和科研具有重大影响,本文旨在提出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下一步落地和实践思路。[方法/过程] 梳理高校图书馆发展现状,解析发展新态势,以数据意识为出发点,尝试构建智慧图书馆在技术、服务、空间等方面的发展方案。[结果/结论]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应重点在智能设备、智慧服务平台和智慧空间上“下深功”,此外还需在馆员角色和联盟建设上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时代数据意识全面增强的背景下,图书馆作为科研活动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服务和业务管理也应尽快走向数据化和智能化。本文以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实施为契机,回顾我国图书馆业务重组的历史,探索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方法和主要内容,包括采访流程再造、馆藏模式再造、服务流程重组和图书馆人员再造等。在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背景下,要革新图书馆服务理念,提供一体化的读者服务和资源发现服务,重构学术服务,强化数据管理。从全国图书馆发展的宏观规划来看,图书馆联盟也需重构,要探索向智慧图书馆联盟的转型升级。图书馆整体应该跳出传统的文献服务范畴,以数据智能计算为中心,着眼于数据的搜集、组织、挖掘、应用的全过程,将数据服务作为新时代图书馆服务的主要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防篡改、可追溯性、共识机制等特点,文章提出了一种区块链技术驱动智慧增值服务模式及应用路径,实现用户在资源获取方式、学习交流平台以及时间空间上的转变,并有效解决智慧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收集、安全存储和共享传播等方面的问题,满足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智慧增值服务。智慧图书馆应利用区块链技术实施变革,如开展区块链在图书馆的应用、加强区块链技术规划研究、制定区块链数据标准以及培养智慧图书馆区块链技术专业人才等,改善资源的服务内容,提高资源服务质量,迎接区块链技术变革,进一步推进智慧增值服务模式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探讨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的特征、功能和实施方案,为新时代数据增值、图书馆功能定位及智慧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和方案。[方法/过程]在对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推出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的特征和功能,提出智慧图书馆开展数据服务的实施方案,并对当前智慧图书馆开展数据服务的困惑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结果/结论]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的实施方案包括:制定战略规划、打造智慧空间、架构智慧平台及培养智慧馆员。新时代,数据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智慧化的数据服务是当前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也是智慧社会和数字中国创新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数字中国背景下,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正在成为重塑图书馆整体格局的驱动力量,成为图书馆资源结构和服务形态蝶变升级的关键要素。文章对此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围绕数字中国战略下图书馆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坐标与方位,指出数字中国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图书馆发展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四轮前期积淀,智慧化转型构画了图书馆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二是图书馆在智慧化转型中应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应统筹兼顾总体、群体和个体,要赋能满足人民文化新需要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三是图书馆在智慧化转型中应着力于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必须将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加以擘画和推进,精神生活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是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和方法。最后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智慧图书馆发展之路,努力成为全球图书馆事业创新发展的东方增长极。  相似文献   

18.
智慧社会发展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内涵、服务与建设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智慧社会”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新目标之一,对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智慧图书馆作为新一代的图书馆形态有利于促进智慧社会的建设。[方法/过程]立足智慧社会的发展背景,从内涵、服务与建设路径3个方面对智慧图书馆进行探讨。[结果/结论]首先,提出“四四一一三三”的智慧图书馆内涵结构体系、智慧图书馆服务理念模型以及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概念模型;其次,对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原理和原则进行梳理;最后,从新技术应用、资源建设和服务拓展及馆员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osition of user service for constructing digital libraries in the big data era,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not only data resources of modern digital librar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g data, but also the existing library services need to use big data methods to achieve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cluding resource transferring, resource utilization, social identity, thinking innovation. We focus on the importance of user services and types of big data resources that digital libraries can utilize, which include big data within libraries such as user behavior data and digital literature resource, and other big data outside libraries such as scholarly big data. We also examine the problems and potential of digital libraries in the age of big data relative to data, technology, services, and users. Using existing big data resources and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users' nee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sers, more effective idea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existing services in digital library can be put forwar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the personalized need of users in the age of big data that constitute the driving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library from resource-sharing service to user-oriented serv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