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行政人员的个人伦理自主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个人伦理自主性是指当组织的目标偏离了公民的期待和公民的利益时。行政人员必须划分自己对组织的责任范围来保证对公民的责任,提倡个人伦理自主性。而强调个人伦理建设的意义,个人伦理自主性的培养则有赖于行政人员的个性、公共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政府组织本身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非政府组织的本质属性和伦理精神,使其成为一种道义性的社会力量。履行应有的伦理使命是非政府组织的价值规范,也是社会各界对非政府组织的共同期许。在此情景下,公共责任成为非政府组织的核心关切。人们对非政府组织公共责任的关注,主要源于其公益性质及行为的“正当性”;而复合性责任概念框架的提出,使得对非政府组织公共责任的探究具有了学理规范。非政府组织公共责任的多维性,使其公共责任机制也具有复合性的特点,需要通过自律与他律的协同治理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责任伦理"是一种道德伦理,强调公民对自己行为的预见性与可控性,并敢于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道德理念,旨在培养公民的行为自觉和责任担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高中政治教学中"责任伦理"教育有以下几种路径:一是在文本研读中涵咏;二是在案例探讨中感悟:三是在活动参与中建构。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变革呼吁新公民的产生。各种公民教育的主张也层出不穷,就其基本哲学立场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个人权利向度的公民教育与公共责任向度的公民教育这样两种类型.前者重在培养权利公民.而后者要培养的是责任公民。虽然权利与责任是辩证统一的.但是当前的基本现实是,出于一种矫枉过正的冲动,权利向度的公民教育在我国学界得到了极大地认可和张扬.而公共责任向度的公民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阐发,这种理论导向的偏颇必然带来公民教育实践的种种弊端.导致一种无道德的公民教育。文章将从分析责任公民的概念着手,阐述公民教育为何要培养责任公民.如何培养责任公民等问题.以期对公民教育在我国的蓬勃、健康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各开放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在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上,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具体讲,就是在媒介责任担当方面,非常重视"导学支持服务上的平台建设媒介责任担当"、"教学支持服务上的情境创设媒介责任担当"、"助学支持服务上的会话协作媒介责任担当"等职责的履行;在公共责任担当方面,非常重视"项目支持服务上的社会公共责任担当"、"教育支持服务上的社群公共责任担当"、"公共支持服务上的社区公共责任担当"的职责履行。它对于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的启示是:只有立足大众传播媒介,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才能确保我国开放大学成功担当起远程教育的社会责任,并藉此形成自己的校本优势。  相似文献   

6.
冯建军 《比较教育研究》2021,43(1):10-18,26
公共人的衰落已成为当代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法国思想家列维纳斯的他者性思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列维纳斯看来,他者是不同于我的主体,具有独特性、差异性,我与他者之间是非对称的伦理关系,我必须为他者负责,为他人而活。遵守他者性伦理原则,公民必须具有关怀、责任、友爱与奉献等伦理品格。培育公民的他者性伦理品格,需要转变个人主体的观念,从为己到为他,确立他者的伦理主体;构建"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谋求我与他者的面对面的"相遇";唤醒公民爱与责任的良知。  相似文献   

7.
2020年的全民抗疫,既是对公民品格的检验,也是公民品格生成的现场。所以,我们必须利用这一"特殊"现场,上好公民教育这一大课。公民是个体性与公共性的统一。公民的个体性使公民区别于臣民,具有独立人格、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自由意识、法治意识;公民的公共性使公民区别于私民,具有公共意识、公共伦理、公共理性、公共责任和公共参与。公民的公共性由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扩展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使公民增添了生态公民的身份,具有生态意识。抗疫中公民所表现出来的品格状态,为我们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和参照点。  相似文献   

8.
治理视野下的公民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治理视野下,政府不再是公共领域的唯一主体,公民社会在实现公共利益中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公民社会实现公共利益必须以民主、法制、自由、平等、责任等意识和品质,即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精神为前提.公民精神影响着公共利益的价值共识和实现机制;政府则在为公民精神培育提供条件支撑和制度约束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在营造良好公民精神的伦理氛围方面具有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发展低碳经济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道德意蕴。作为"现代公民"的企业应重新审视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道德主体的内生伦理本质。发展低碳经济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生幸福最大化,二者具有高度的伦理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自制度化教育产生以来,教育一直都是国家需要承担的一种公共责任。至近现代,国家是否应当承担教育责任、在多大程度上承担教育责任,以及承担什么样的教育责任,成为富有争议的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肩负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职能,但对个体的伦理教化责任却不断式微。尽管现代国家的伦理精神在逐渐减弱,但国家对个体的伦理教化依然应当是其基本的教育责任。就教育来说,不丧失对国家共同体的道德想象,并以此来塑造现代国家的伦理精神,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就国家而言,对个体的伦理教化之责应建立在追求民主和社会正义的价值之上,这是现代国家承担教育责任的道德合法性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视角通过对高等学校的公共性及高等学校提供产品属性的分析.确立了政府通过公共政策对大学进行干预的范围与界限;在此基础上,探析大学实现公共责任所需的外部保障条件;以及政府如何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通过公共政策干预确保大学公共责任的实现.从而保证政府实现对高等教育公共管理的目标与高等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相互协调与统一。  相似文献   

12.
行政伦理责任的研究基于一定的哲学理念。民主、主体性、主体间性、批判性思维是西方思想家所强调的理念;稳定与和谐是中国思想家所强调的理念;中西思想家对“正义”与“平等”理念有着相似的理解;从行政伦理责任的理念到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实施,不仅需要在法律体系中的渗透,而且需要来自于行政管理内部对于雇员实施的有关行政伦理责任的监督,以及对行政管理者和公民实施行政伦理责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公共危机治理要求广大公民具备关注公共福祉、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能力和习惯。针对此次公共危机暴露的部分公民忽视公共责任、缺少道德自律等问题,各级学校应依托思政课倡导和树立全面的公共责任观,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公共责任意识;建立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联系,综合运用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相结合的立体机制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珍惜公共危机治理实践经验,统筹开发精品公共责任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府居于公共事业的核心地位,承担的公共责任最显著。而这种责任的特点之一是其道德性,即公共政府行为选择中伦理动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公共政府在伦理治理要求中常遇到一些困境,这些困境需要公共政府在公共政策及公共权力掌握人及公共政府整体道德性定位等层面上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工程范畴三次演变的历史梳理,认为工程范畴的每一次演变对工程师的伦理责任教育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军事艺术的工程范畴要求培养工程师的忠诚和服从伦理责任品质;工具的工程范畴要求培养工程师为工程的投资方追求工程效用的最大化为伦理责任目的;过程的工程范畴要求培养工程师以实现工程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对工程"满意"为伦理责任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各自的应然和实然公共责任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责、权"异化、公共责任弱化,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一公共利益受损,导致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伦理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明确教学管理目标与手段的不同,加强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间"责、权、利"的相互协调,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赋予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权力,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伦理建设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的公民教育在伦理方面以培养公民伦理并通过大学德育进行道德教育,但现实中大学德育的效用并不高。究其原因就在于大学德育的"知行脱节":道德行为不能达到道德认知和行为规范的要求。站在伦理学高度看,人与人相处所存在的行为准则有多种,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能以最基本的"底线伦理"——"不为恶"原则为行为原则就是实现了道德行为,遵循此原则就是从基本道德行为做起进而逐步达到公民伦理要求。大学生公民同样需要从"底线伦理"的行为准则做起以达到公民伦理的高层次要求。因此,要提升大学德育的效用就需要以"底线伦理"为基础进行道德行为约束,以达到"知行统一"的德育目标。高校基于"底线伦理"才可呈现高效用的大学德育的可能世界。  相似文献   

18.
公共责任意识即公民在参与公共领域生活时所具有的一种责任意识和行为。它体现了个体在公共生活中对公共利益负责任的一种态度和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公共责任意识培育无论对于自身健康全面发展,还是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280名大学生公共责任意识现状的实证分析,指出了大学生公共责任意识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这些不足产生的原因,并通过构建政府、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培育体系,为大学生公共责任意识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从而实现政府、学校、家庭、个人互为补充的培育之路。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在赋予教育多样化选择与创造的同时,也给教育生活带来了诸多的担忧与困扰。"责任伦理"由其理论品格中对行为后果的预设与自省,能够实现在教育技术条件下对实践行为的"反求诸己"。"自为时空观"作为教育技术对实践行为发生境遇的延展,也是责任伦理效用发挥的向度;"多级交往主体"使责任伦理的行为意志遍布每个教育技术的实践主体;"信息话语"以沟通与对话的形式确保了责任伦理表达存在的有效性;"信任共建"是当下教育情景中责任伦理建构的基本选择。  相似文献   

20.
责任意识由社会人格发展而来,是在社会人格基础上的一种提升与升华,体现出社会人格的主动性、道德性和担当性。如何在社会人格基础上实现责任意识的提升,如何建构以责任为基础的"责任——社会人格"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需要重新审视的一个课题。要建构"责任——社会人格",首先,应回归责任主体的主体性价值,对公民进行责任主体意识教育;其次,应树立整体思维,促成社会协同效应,在群体互动中形成公民的整体认同感;第三,应树立公民角色意识,提升实践活动,建立积极的行为参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