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延伟 《出版参考》2016,(10):45-46
教材是学校专业教育(教师、教材、学生)的三大要素之一,是专业教育教学重要支撑,是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教材出版也是专业出版社的重要版块.教材规划是行业部门、学校(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出版社等开展教材建设的重要依据和组织形式.做好每五年一次的教材建设规划选题、组织编写和教材推荐工作,无论对行业人才培养,对学校教育,还是对出版单位,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喜英 《出版广角》2014,(18):80-81
文章分析了高校教材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在进行高校教材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应明确高校教材建设和改革的原则与目标,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最终目标,建设科学合理的知识层次和学科知识体系,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化的知识构建。  相似文献   

3.
徐瑛 《东南传播》2014,(5):59-61
着力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底蕴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当下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新闻学专业人文教育的改革实践,从人文教育理念的更新、新闻人文类特色课程的开设、人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人文教育实践模式的改革等四个方面,为当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人文教育的深入拓展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高职高专教学特色分明,重视实践环节,因此教材建设与本科等其他高等教材体系有着显著的差异。本文以《印刷色彩管理》教材建设为例,分析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的特点,并通过教材的质量评价体系对高职高专教材建设提出一些新看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与改革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在对全国本科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论述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并从信息素质教育机制设置、建立多层次教学体系、建立多元化教材体系、建设多学科人才组成的师资队伍等方面,对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改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魏一媚 《中国出版》2012,(18):67-69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定位的重要载体,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高职层次的《大学语文》教材,必须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作出贡献。抽取2011年出版的10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规划教材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教材编写的目的、内容与体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未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共同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两者的有机结合是课程思政的应然之举,也是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依托于教材思政的教学资源支撑,在教材建设方面不是思政与专业内容的双向叠加,更不是对西方理论范式的引用和中国材料的说明,而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教材内容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材设计中充分融入“三全育人”的要求,在教材建设队伍中引入高素质人才队伍,采用高标准教材质量控制体系,打造高品质媒介素养类教材,推动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8.
高春艳 《传媒》2019,(16):83-85
新世纪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党的十八大之后,围绕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的目标,新闻传播院校从办学机制、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成上线,与之配套的新形态教材应运而生,对高等师范院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支持,也提出了挑战。文章结合新形态教材建设实践,对新形态教材的内涵、特色及建设路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建设教学资源库有利于促进专业与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新一代“可读、可写、可交互”互联网技术理念的兴起与推广为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尝试将Web2.0理念与教学资源库进行整合,探索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路,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应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彰显中国特色和中华民族风格作为根本遵循;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教材体系,高质量打造精品教材,强化教材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为核心向度;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扎实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持续建设数字化教材资源体系和智慧教育平台,以高质量教材和数字化教材资源体系支撑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中国教育背景下,高校层级分布对于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培养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现实背景下,进行通识教育和人才分流是比较现实的路径。为此目的,分析学生特点,设置课程类型体系建设就显得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动漫画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动漫画高等教育在建立完整的动漫画教育培养体系和教学研究基地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动漫画教育质量良莠不齐,缺乏培养创意策划、技术与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的机制与体制等问题。对我国动漫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在确保多数院校基本办学质量的前提下,应集中国内外优秀师资和产业资源,重点建设少数几所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动漫院校(系),着力培养既精通动漫创意策划、又懂技术与经营的复合型高级动漫大师级人才。  相似文献   

14.
大坝安全监测是水利工程发挥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是大坝安全管理的必然要求。水利高职院校要发挥行业特点和优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教材编制、实践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水平提升等方面加强大坝安全监测专业建设,为基层培养大坝安全监控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学科教材资源建设水平是影响学科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从多角度全面分析我国情报学教材资源建设情况,能够为情报学学科建设与情报学教育长效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网络调研等方法全面采集我国情报学及相关学科教材资源建设信息,采用统计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从教材出版时间、主题类别、系列名称、教材作者与编写方式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情报学专业教材资源目前尚存在情报元素缺失、主题分布失衡、适用层次模糊、内容体系断档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围绕完善顶层设计、做好多元平衡、规范编写原则、构建储备机制这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教材资源建设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地域分布、管理体制、教育形式和水平层次诸方面形成了宏观性教育结构体系,在教材建设、理论研究和适应社会需求方面也取得成效。但怎样根据培养人才的智能结构来确定图书馆学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层次,提高教师素质办出本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其创造能力等,均为今后需加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5,(2):71-73
传播学专业的文学教育,既不同于传统中文系的专业教育,也不同于以《大学语文》为代表的通识教育。本文以《中国文学》课程教学为例,从教材的选择、专题化教学体系、特色教学内容的设置等三个角度手入,提出了传播学志业的文学教育应如何改革的建议。笔者认为现有的《中国文学》教材并不适宜于传播学专业,业界应积极推动特色教材建设;《中国文学》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可突破传统以"文学史"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尝试专题化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内容上,可设置适量的与传播学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模块,以突出其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纸数融合的方式,促进技工教育数字化。【方法】通过对技工院校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的深入调研,掌握技工院校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技工院校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方面的市场需求,并根据需求提出教材出版社深化纸数融合、促进技工教育教学数字化的应对之策。【结果】纸数融合发展突破了传统教材发展的固化模式,打造了融合出版的新形式、新生态,满足了数字化时代技工教育数字化的需求,提高了技工教育教学的效率。【结论】教材出版社通过打造高质量数字化产品,加强纸数融合,可以促进教材出版的发展与创新,扩大出版社的影响力,实现品牌教材在数字化时代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变革与发展中的我国图书馆学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希明  吕霞  钱晶 《图书馆论坛》2005,25(6):245-249
从专业教育体系、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学术交流、国际化趋势、生源、就业等方面系统地概述了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同时分析了图书馆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曲春波 《编辑学刊》2021,(1):108-111
学前教育专业不仅肩负着向学前教育领域输出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也间接影响着我国学龄前儿童的早期道德品质培养.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对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当代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文章将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针对"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材"的问题展开讨论,从内容和媒介等方面讨论课程思政如何体现在学前教育专业教材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