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通过对天津市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资源现状进行比较,发现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资源综合实力明显落后于部属高校.地方高校加快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必须创新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包括构建有效的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学科特区,以高层次人才引领人才队伍整体发展机制;顺应人才流动趋势,完善柔性借智培智机制;完善未来人才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发展创新型经济,必须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在俄罗斯走向创新型经济的过程中,也在加紧制定和调整人才资源开发战略,以便构筑人才高地,抢占人才制高点。由此,在俄罗斯高校的创新活动中也非常注重人才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人才资源的更新,主要体现在:通过人才发展专项大纲促进大学创新发展,通过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人才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和更新高校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3.
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时代,人才对于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地位。各高校纷纷制定了各种优惠措施,招徕优秀人才。本文主要针对高校人才引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之道,更好地开展人才引进工作。  相似文献   

4.
对当前高校人才引进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谢崇高 《高教论坛》2005,(1):129-13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人才引进是高校得以发展的重要环节,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捷径。当前,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存在误区,引进高层次人才必须与时俱进,讲求实效,注重管理和使用,确保高层次人才能引进、留住、用好。  相似文献   

5.
高层次人才队伍是推动高校师资队伍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彰显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文章以"高教强省"政策为导向,明确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范畴,分析了我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发展趋势,探讨了黑龙江省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可行性与战略意义,进而提出了符合黑龙江省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管理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提高黑龙江省高校师资队伍整体建设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略论城市"第一资源"和大连市人才开发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资源是城市的"第一资源",开发"第一资源"是城市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才开发战略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第一战略.本文以大连市为案例,提出了城市人才开发战略目标是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支与城市性质、功能相称的,与现代化国际都市相匹配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大连市的人才开发战略重点是构筑东北高层次人才的凝聚中心、培育中心和创业中心,建成充满生机和活力、高层次人才辈出的人才高地.大连市的人才开发战略包括人才资源的教育培训战略、全球引智战略、市场配置战略和人才资源开发的改革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7.
高校师资队伍创新建设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临人才强国战略的严峻挑战和发展契机,高校必须创新人才工作思路,更新观念,拓展人才资源优势,加大海内外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做好事业、感情和待遇留人,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战略目标,带动整个教师和人才队伍建设,开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尤其对于高校来说,拥有了学科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也就占领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近年来,各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管理都十分重视,高校人才数量和质量取得了同步提升,然而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管理方面也暴露除了人才引进盲目、人才管理粗放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高校人才引进及管理效果,本文从高校人才引进必要性分析和问题入手,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高校高层次人才的柔性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柔性管理是新经济时代以知识工作者为本的崭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高校高层次人才是人才资源中的稀缺资源,是高校实力的象征和发展的希望,它决定着高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小。高层次人才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心理特点和劳动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对高校高层次人才实行柔性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其高层次人才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校高层次人才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高层次人才是高等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参与新世纪国际竞争和挑战的动力源。本文在界定这一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引用、分析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探讨了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现状存在的问题,揭示了高校高层次人才资源匮乏,质量不高,人才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均衡,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并从人才投入、政策体系和管理效能等不同角度进而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旨在为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有利于高校发展出发,以服务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首先探讨了人才评价机制的内涵,然后阐述了“高层次人才”的基本理论。通过文献综述、专家访谈和实际调查,找出河北省现有高层次人才评价机制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重点提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河北省属高校高层次人才评价机制模型,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推进河北省高等院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的大学。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评价一直沿用传统的普适性的教师评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激励和发展作用,随着创新教育的兴起,传统评价的弊端日益凸显,限制了高层次人才的发展。多元评价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新的教育评价,结合"奖惩"与"发展",既注重过去,又面向未来。构建高层次人才多元评价体系,是有效促进高层次人才发展,实现高等教育要求的切实可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关于地方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做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担负着特殊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同样人才问题,也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面对新形势,许多高校及时地提出了人才强校战略。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如何应对挑战,也应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相似文献   

14.
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学业投入度理论,在自编问卷的基础上,对湖北省9所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学业情况进行调查,从高水平运动员学业投入的三个维度,即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水平运动员学业投入处于一般水平,其中学习行为投入较为不足;不同个体特征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业投入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内部学习动机、专业志向和院校学业环境支持度对学业投入有正面影响;训练压力对学业投入有负面影响。基于上述结论,各高校可从高水平运动员个体特征差异、学训安排、院校培养模式等方面着手推进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期背景下,社会与市场上的人才竞争变得越发激烈,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引进高层次人才,才能真正构建出高素质、高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从而有效为教育工作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促进人才培养工作有序实施与落实。基于此,文章对新时期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更好地落实这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16.
继续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高校自身的内涵建设,构建适合实验教学特点的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笔者通过剖析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各要素及其特点,结合学校发展现状,探索构建新形式下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民办高教是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基础。目前江苏提出了“高教强省”的发展战略。作为高教强省,不仅要大力发展公办高教,也应当大力发展民办高教,这样才能使江苏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大省,真正成为全国的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18.
高层次人才对高职院校加快“双一流”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高层次人才建设方面存在诸多困惑及问题。文章评价了高层次人才在高职院校增强教学能力、提高科研实力及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办学能力、提供智库支持及建立标识性成果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分析了高层次人才建设中来自社会、来自高职院校及来自个人发展的阻碍因素,实证研究了高职院校在高层次人才建设方面的现状。为破解这些困境,亟需依托专业特色精准聚才、建立高层次人才用人机制、搭建教科研团队、建立激励及共享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构建成果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是提高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落实"以创业带就业",打造创业教育"金师与金课"去"水师与水课"的根本,也是高校创业教育科学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探讨当前构建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重大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高校创业教育成果导向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原则,以及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及三级指标体系,全面落实这一评价体系的几项重点工作。这对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好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应用型高校承担着培养高质量千百万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与责任担当,为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业带就业,"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供人才支撑保证,应作出具有独特价值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