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情心作为幼儿良好社会性、人格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因此,在培养幼儿同情心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专门教育活动和随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即: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以发展幼儿的同情认知,激发幼儿的同情体验,促使其产生同情行为;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和一些平常小事,随机地对儿童进行同情心的教育,强化儿童的同情行为,从而使幼儿一时的、个别的、短暂的同情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化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同情心作为幼儿良好社会性、人格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因此,在培养幼儿同情心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专门教育活动和随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即: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以发展幼儿的同情认知,激发幼儿的同情体验,促使其产生同情行为;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和一些平常小事,随机地对幼儿进行同情心的教育。强化幼儿的同情行为,从而使幼儿一时的、个别的、短暂的同情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化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幼儿同情心发展的心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同情心的心理结构出发,结合幼儿同情心发展特点,本研究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对天津市两所幼儿园203名幼儿同情心的发展进行了心理干预。结果表明:为期12周的干预活动有效促进了幼儿同情体验和同情行为的发展,但对幼儿同情理解能力的发展却未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大班是培养幼儿同情心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时代的教师同情心及其培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师的同情心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易于、愿意并能够产生同情现象、引导自己行为方向的心理状态或态度倾向。教师的同情心是教师职业伦理形成与成长的源泉。教师同情心的唤醒和培育大致有以下一些途径可供参考:帮助未来教师和在职教师充分认识同情心在学校教育及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未来教师和在职教师尽可能多地接触孩子;搜集和研究一些师生交往过程中运用同情心、同情心缺失以及它们所造成不同后果的案例;分析一些优秀教师与卓越教师的档案资料;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帮助教师直观地意识同情品质的重要性;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不断提升教师的同情品质。  相似文献   

5.
促进幼儿同情心发展的教育现场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根据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培养幼儿同情心的教育活动,结果表明教育活动促进了幼儿同情芯的发展;中班是幼儿同情心培养的关键年龄。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教师要培养幼儿的同情心,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做一名有同情心的老师;其次,要重视幼儿同情行为的建立;最后,要营造一个温馨友爱的班级氛围。作者对同情心的概念与意义进行了分析讨论,并从幼儿教师角度对有效培养幼儿同情心的途径与策略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同情心”的核心是“情”,情感是行为的动机,它能促使幼儿产生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那么,如何从情入手,对幼儿进行同情心的培养呢?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投入真情,以自身的同情情感和行为去激发和引导幼儿的同情情感,并促使其产生相应的同情行为。  相似文献   

8.
同情心作为一个人良好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具有的 ,因此 ,对幼儿就应该从小培养他们的同情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他还认为 ,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 ,如果童年蹉跎 ,那么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他的话告诉我们两点 :一是人们一切良好的思想行为无不产生于良好的情感 ,因此 ,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是做人教育的基础 ;二是幼儿时期是进行良好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 ,情感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在培养幼儿的同情心这个过程中 ,必须把专门教育、随机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首先 ,教师要根据幼…  相似文献   

9.
幼儿同情心发展特点的调查结果表明:女孩的同情心发展水平总体上优于男孩;幼儿的同情理解和同情行为随年龄的增长避步提高,4~5岁是幼儿同情心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幼儿的心理援助行为、应答担心体验、角色理解和情绪理解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不同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从舍勒情感现象学的视角,重新解读"同情"的内涵实质,认识同情的教育意蕴,分析当前教师同情心问题,帮助教师唤醒同情心,认识其内在精神品质,在实践中展现与体验同情带给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它包括谦让、互助、协作、分享等有益行为,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关于社会教育的目标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幼儿“乐于与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对304名学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其同情心的一般特征及家庭环境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男孩的同情心发展水平均低于女孩;4岁组同情理解发展水平高于3岁组;5岁组同情理解、同情行为发展水平高于3岁组;娱乐性、成功性、知识性和组织性可以正向预测幼儿同情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亲社会行为是指自愿地做出有利于他人、表现出正向的社会行为,如分享、同情、谦让、助人等。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其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如果只重视幼儿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忽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教育与导向,则会导致幼儿发生自私、任性、缺少同情心等问题,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基于此,我采取了以下教育措施以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学习习惯是形成学习品质的核心要素,在幼儿期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一些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法,促使其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我园从2011年结合课题开展了主题为"数学活动中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的教科研活动。数学教育活动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一些教育策略能有效的培养幼儿认真观察、仔细倾听、大胆表达等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5.
一、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目标定位的实践与反思 幼儿社会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即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为目的的教育。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我与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识:社会情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感情体验,如自尊心、同情心等;  相似文献   

16.
同情心是幼儿社会性品质中的核心成分之一,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笔者从幼儿同情心的发生发展、同情心的心理结构、影响幼儿同情心的因素以及培养幼儿同情心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能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丝参考。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比较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了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致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偏低,普遍存在着自私、任性、缺少同情等问题,那么如何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呢?首先重视感情教育,萌发幼儿的情感,引导幼儿了解他人的心情,体验当自己处于他人的情境的情感、愿望,从而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及爱心。激发幼儿情感的同时还教幼儿学会表达对他人的爱,亲社会行为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说教就能形成的。它只能在幼儿自己参与的活动中,尤其是交往活动中,不断实践、感受、体验,日益积累直接经验和情绪体验,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占彩英 《福建教育》2014,(7):110-112
幼儿的心理健康,以往经常被家长和教师忽略。目前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亲社会行为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表现,主要指幼儿能够以社会所倡导的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来调节自身的行为,如共享、合作、同情等行为。幼儿生活经验不够丰富、逻辑思维水平低,所以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时,教师应让幼儿多通过亲身实践来感知、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逐渐形成亲社会行为。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问题,本人现就中班健康活动“有朋友真好”进行案例诊断,希望对大家开展类似的活动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曾清沂 《教育导刊》2005,(11):44-44
由于幼儿的社会性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色,因此随机教育成为社会性教育中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教师若善于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环节中发挥随机教育功能,将有助于社会性教育落实到幼儿的行为上,并逐渐内化为其品质.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教师的访谈以及观察混龄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幼儿的行为表现发现,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有重要影响。通过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可以科学设计社会角色扮演活动,减少幼儿的依赖心理;增加异龄交往机会,减少幼儿的恐惧心理;在规则意识下营造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教师要鼓励异龄幼儿之间的相互观察模仿,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