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虚词教学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难点.外国人学习汉语虚词的出错率最高,且偏误也多种多样.因此,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虚词的教学原则、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十分重要.文章结合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偏误,提出了对外汉语虚词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会产生不少偏误,许多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对此教学进行了研究。本文从汉语语音、汉字、标点符号、词语、汉语语篇等方面,将汉语教学者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偏误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总结,并给予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被”字句是少数民族,尤其是维吾尔族预科生使用汉语过程中出现偏误较多的句式.维吾尔语与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言类型上各有独特之处.受语言负迁移等因素的影响,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预科生在使用汉语“被”字句时常出现偏误是一个普遍现象.结合例句,对维吾尔族预科生在使用汉语“被”字句时出现的偏误情况进行分析鉴别,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汉语“被”字句的特点,进而达到正确使用汉语“被”字句的目的,以期对其他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汉语教学也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音节韵律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音节韵律偏误进行了分析,认为汉语自身的特点、少数民族学生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对韵律教学的忽视是韵律偏误产生的原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音节韵律搭配训练,加强学生诵读教学等将有利于学生韵律语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外国留学生在初级汉语习得中较难掌握的是虚词。虚词的偏误大致可分为四类:语序、缺失、赘余、误用。本文通过分析学生在习得虚词过程中产生的偏误,分析学生习得过程以及教学的难点重点,揭示了此阶段虚词偏误的成因,并提出了降低偏误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程度副词“很”是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时使用频率较高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类偏误。首先对简要阐述程度副词“很”的本体用法,然后归纳维吾尔族学生汉语程度副词“很”习得的偏误类型,并从用法上分析偏误,得出偏误原因,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归类,并分析了造成偏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与结构助词“的”有关的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词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中的难点,结构助词"的"是其中的难点之一。文章在汉语本体及"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偏误分析理论为依据,探讨了不同学习阶段的维吾尔族学生使用结构助词"的"时的表现,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汉语介词是现代汉语最重要的虚词,由于汉语介词自身的重要性以及汉语的特殊性,维吾尔族学生在汉语介词学习中经常出现一些偏误。文章对近年来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介词偏误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当前研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动词。文章通过在日常教学中收集到的例句,综合分析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误和非偏误的情况,找出他们学习中的两个难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是词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在对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成语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从成语的书写形式、理解、色彩义、语意搭配、语用等方面加以偏误分析,提出了避免偏误产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学习标准的普通话已被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作为学习汉语的更高目标。文章从汉语语音的声、韵、调三个方面结合蒙古语语音进行对比,分析了新疆蒙古族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音偏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汉语学习过程中,减少语音偏误。  相似文献   

13.
随着汉语热的升温,偏误分析理论日益成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少数民族汉语学习偏误的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学习偏误生成原因的探析,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以期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维吾尔、哈萨克族学生汉语连接成分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篇章语言学理论并通过对大量语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汉语叙述体篇章中,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是维吾尔、哈萨克族学生)对连接成分的使用容易出现以下几种偏误:连接成分的误用、冗余和缺失等。以上偏误主要是由于学生母话的干扰、目的语的负迁移、缺乏汉语语感、教材和教师教学指导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盖晓伟 《现代语文》2009,(7):129-131
本文以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了"字用法过程中出现的偏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着重分析了学习中出现的偏误情况.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动态助词"了"的过程中:"了2"的习得先于"了1";无论是了1还是了2,语误均倾向于过度使用;"了1"的习得要经历比较艰难的过程,即使汉语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学生,在"了1"的使用上还有较高的错误率;了1,和了2的混用率说明"了"的语法结构和使用规则仍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之一.本文还探讨了偏误产生的原因,以期对双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新疆,少数民族在学好本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汉语语言文字.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语言学习首先是从字词开始的,汉语是以汉字为基本单位的语言。汉字是汉语教学的难点,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的分析,归纳少数民族汉字书写偏误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汉字教学的设想,以便更好指导汉字教学.进一步推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7.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很多语法意义都是通过虚词来表达.而介词作为虚词的一种,在虚词中所占比重相当大,且用法灵活多变.因此对留学生来说,介词的学习和使用相当重要,且颇有难度.通过对韩国留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介词使用偏误情况的分析和研究,找出他们在使用介词"对"时出现偏误的规律和原因,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提高留...  相似文献   

18.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篇章叙述人称指称偏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篇章语言学理论并通过对大量语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汉语叙述体篇章中,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对人称指称的使用容易出现以下几种偏误:人称指称的误用、人称指称缺失、人称指称缺少先行词和人称指称指代不明等.造成以上偏误主要是由于学生母语的干扰、"下意识"的迁移、缺乏汉语语感、教师教学指导不足及学生自身思维的混乱等原因.  相似文献   

19.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时,汉字学习是一大难题。论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作业、听写、作文等语料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学生在汉字学习中产生的书写偏误及其与正字法的关系,以求进一步解决汉字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虚词教学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结构助词"的"作为虚词的典型成员,是现代汉语词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也是留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错的地方。基于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高级阶段留学生结构助词"的"出现的偏误进行统计,总结出偏误类型,分析出偏误原因,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