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测试目标: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统计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相似文献   

2.
“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通过“移多补少”和“求和平均分”的方法,引导学生计算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材中的第1道练习题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3.
<正>“平均数”是小学阶段要学习的重要统计量,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需要用平均数来进行解释说理,一些实际问题也需要用平均数来解决。学生虽然在学习这一知识前对平均数已有所了解,但更关注如何计算平均数,因而忽视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更需要突出平均数的本质,理解它的统计意义,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能用合适的方法分析数据,形成一定的数据意识。【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创生”平均数1.情境引入,选择代表数  相似文献   

4.
“加权平均数”是初中统计学习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一个统计概念.在计算“加权平均数”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权”和“权重”至关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一次初中数学观摩课,参考3个不同版本教材“加权平均数”的解释,对“权”和“权重”的概念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简单的统计 (一 )”包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简单的统计表及根据收集的数据求平均数。   2.结构简析。本册教材是第八册“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的继续和发展,是进一步学习第十二册“简单的统计 (二 )”的基础。“简单的统计”分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及“求平均数”两个相互联系又独立存在的部分,实则是一个整体。先通过两个例题介绍收集原始数据 (用画正字的方法 )与分类整理数据、填统计表的方法。为了分析原始数据的“集中趋势”,又要求平均数,教材仍用两个实例介绍了…  相似文献   

6.
<正>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中所说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它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既可以用它来描述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对不同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平均数因其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数据意识是小学阶段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其培育载体主要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虽然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离不开相应的统计知识与技能,但数据意识不等同于统计知识与技能。例如,“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不代表学生知道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具有数据意识,数据意识主要体现在运用平均数解释与解决问题中。厘清数据意识的行为表现,尤其是针对特定统计内容的具体表现,即“学生能够解决哪些问题”,是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学生很容易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但是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缺乏理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平均数”一课的教学中,如何把握知识本质,突出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相似文献   

9.
【教材反思】原通用教材中 ,“求平均数”是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的。教学时 ,一般都是通过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 ,概括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总数÷份数=平均数” ,再运用这一数量关系式解答相关应用题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与能力。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 ,这部分内容被编排在“简单的统计(一)”单元内 ,这一变化促使我们对“平均数”的教学进行了一番新的思考。众所周知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反映研究对象某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其统计性、代表性的特征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大量随机…  相似文献   

10.
<正>平均数是初中“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除了在统计问题中常用到平均数外,对于其他一些数学问题,若能根据题目特点,巧妙运用或构造“平均数”来解答,则会有出乎意料的解题效果.本文分类例说“平均数”在解题中的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11.
<正>《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领域的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主题,分别是“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其中,数据的表达主要是指“用统计图表、平均数、百分数”表达数据。可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利用平均数呈现和刻画相应的数据,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平均数作为一种常见的统计量,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平均水平”最基本、最常用的量.有时,有关的题目巾会含有未知数.对于这种类型的题,只要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其联系、区别,就能顺利获解.现将这些题目简要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从真阅读苏敦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课的内容,不难发观,教材的炎涟点存丁揭永平均数作为一个“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最”的一般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平均数”是统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描述统计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代表数值。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就要重视学生对平均数本质的感悟。  相似文献   

15.
王蓉蓉 《考试周刊》2012,(84):72-73
一、设计思路 过去教学“求平均数”,侧重于求平均数方法的多样和灵活,注重算法的优化,而忽视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按照新大纲,平均数不再归人应用题的范畴。而被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教学平均数。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我想到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由此我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若干小组,以筷子夹玻璃球这个游戏作为导入环节,为教学提供信息素材,为学生探究新知建立了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16.
搜索我们日常的数学教学内容,大部分较单薄,原理也较简单,如何挖掘,使这种常态课出新、出彩,值得研讨.我校教研组活动一般每两周开设一次公开课,依进度,王华民老师开设的课题是统计内容:“平均数及其估计”,在仔细研读教材后,确定了教学目标:知道平均数是对调查数据的一种常用而简明的描述,熟练掌握平均数的两个计算公式,从而实现对总体合理的估计和解释;探索用平均数作为描述总体水平的特征数的理论依据.设计的基本思路:通过精心选材,从算理上实施局部探究,在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发展其理性思维.以下通过该课的几个教学片段,进行教学分析与提炼.  相似文献   

17.
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极差和方差这“两差”可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根据样本的“三数”和“两差”可以估计总体的相应的情况.在大家特别关注的中考模拟题或真题中,与之相关的应用问题都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的呢?让我们看看2009年的中考题吧——  相似文献   

18.
一、知识要点1.总体和样本总体所考察对象的全体.个体总体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客量.2.平均数计算公式(1)3.众数和中位数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上的一个数据(或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4方差和标准差样本中各数据与样本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样本方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样本标准差.方差计算公式:s。一L[(x;-x…  相似文献   

19.
<正>“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重要内容,教学重点要从平均数的计算转向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以及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平均数所蕴含的统计思想,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要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就要让学生与数据对话,感悟数据的魅力,而好的问题犹如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笔者以《平均数》的教学为例,浅析如何依托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和应用数据,发展数据意识。  相似文献   

20.
加权平均数中的“权”是一个外来词.它的英文是weight,意思是“重量、重要性”.因此,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是用来描述一个数据的重要程度的.加权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其实.“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就让我们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