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陈独秀的政治思想振聋发聩,而又大起大落,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发展过程.陈独秀晚年借胡适之口给自己定位为"终身的反对派"[1]]390,引起了褒贬不一的评说和争议,也成为后人关注陈独秀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大革命的失败,论者大多认同陈独秀和共产国际都有相应责任,但操控共产国际的苏联共产党如何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利益服从于苏联国家利益?共产国际为什么在大革命中始终支持蒋介石?陈独秀的右倾怎样在共产国际压力下被迫产生?共产国际对大革命失败承担什么责任?追究大革命失败责任时怎样落到陈独秀一人头上?瞿秋白怎样成为临时中央总书记?八七会议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怎样认识它的局限性和不足?中国共产党人挽救大革命的努力,开始时遭到共产国际的错误指责,后在汪精卫叛变革命的情况下,共产国际才转而支持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本文通过考察大革命失败原因和中共挽救大革命的努力,试图厘清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3.
《向导》研究与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为什么说《向导》是“在陈独秀领导下”出版的?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的束缚,《向导》研究中似乎有意无意地回避提到陈独秀对《向导》的领导作用。有的中国新闻史教材的节目标题也只是《蔡和森与〈向导〉周报》,而对陈独秀对《向导》的领导却不着一字,一般的即使提到陈独秀,也多写《向导》后期曾受陈独秀的右倾影响,即使有个别正确评价说:“《向导》是在陈独秀领导下出版的”,但  相似文献   

4.
《新青年》杂志是如何掀起"文学革命"风暴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现代出版史上,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值得大书特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思想文化杂志,举凡当时国人关注的新知识、新问题,都成为杂志探讨的热门话题,诸如孔子评议、欧战风云、女子贞操、罗素哲学、国语进化、科学方法、偶像破坏、新诗技巧等等,甚至开设"专号",如"易卜生专号"、"人口问题专号"、"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对思想流派和重大社会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5.
"亦步亦趋"不可滥用 2006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出过一道判断题.题目引用了2005年9月21日<中国青年报>的一句话:"你闲庭信步地徜徉在影坛不温不火,却初显大家风范,前辈对你宠爱有加,赞词不断,而你却依然平静如初,亦步亦趋."指出"这句话中存在着别字、用词不当等多种错误",错误之一就是"亦步亦趋"的误用.为什么?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这条成语.  相似文献   

6.
朱大明 《编辑学报》2007,19(6):426-428
科学研究的实质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科技论文是对创新性科研成果的表述,因此,对科技论文稿件的鉴审应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审稿模式,就是按照科学论文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对其创新性、科学性和价值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的一种基本的审稿方式,"问题"在此成为审稿人或编辑关注的"中心";评审要点包括:论文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分析问题、是否解决了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大"释疑     
陈独秀、李大钊为何没有参加"一大" 陈独秀、李大钊没有参加中共"一大",是历史上的一些偶然因素造成的.当时陈独秀担任广东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又兼任大学预科校长,正在争取一笔巨款修建校舍,如果他离开广州,这笔款子就会落空,所以未能出席"一大".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应谨慎提"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在图书馆界有一定影响,本文分析指出“用户对”是借助一种错误的认识论表述形式来表达一个特定价值取向的价值论命题;价值论在一定的条件下,用户的需求是对的,有其积极意义,但这又容易和用户平等、效益等重大问题缠绕在一起,引起新的混乱和矛盾。以用户的需求作为图书馆价值标准是片面的,故应谨慎提之。  相似文献   

9.
在"五四"时期,人们盛传一首歌谣:"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北李南陈,两大星辰:茫茫黑夜,吾辈仰辰.""南陈",就是陈独秀:"北李",就是李大钊.陈独秀和李大钊早年就投身于反帝反封建运动,1915年后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也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领袖.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以陈独秀、鲁迅、胡适、钱玄同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最激进的反传统主义者.他们的反传统主义思想不仅在当时全社会引起轰动.而且对以后的思想文化界一直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近些年随着中国历史的主题从革命转向改革,对于"五四"意义的评价开始多元化,特别是在倡导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人们对"五四"反传统主义的积极影响产生了怀疑,那么"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主义与今天弘扬传统文化是否矛盾,应该怎样看待当时的反传统主义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作为当下美学领域的一个显赫的命题"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是深入人心了,而且对于美学理论的当代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文艺学美学领域的若干学者对于这种来自于西方思想界的理论加以评介和汨扬,也确乎颇为深刻地概括了当前社会文化中的审美现象.数年以来,在我们中国的学术界和文化圈的观念里,"日常生活审美化"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核心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时代的美学理论,而我从美学本身的学理立场观察,所感受到的则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盛行对于美学自身发展起了并不美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归档"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术语,在我国传统档案学理论中被赋予特别意义,即把归档作为划定文件与档案的界限,归档前不能称为档案,归档后也不存在文件.这种观点在我国档案事业建立之初,档案学研究起步之初,对认识档案这一新事物有重要作用.因为,档案工作创建时利用"归档"将文件与档案区分开来,建立自己的工作体系,确定自己的研究管理对象,是有利于人们把握"档案"这一新事物的.正如列宁所说: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割裂,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不加以割碎,不使之僵化,那么我们就不能想象、表述、测量、描述运动,不仅思维是这样,而且感觉也是这样,不仅运动是这样,而且对任何概念也都是这样.  相似文献   

13.
说到博古,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知道他犯过严重的"左"倾错误,却很少知道遵义会议后,他旗帜鲜明地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先后与张国焘分裂主义和王明右倾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并多次参与国共两党谈判,在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博古创办党的喉舌<解放日报>,培养了一支新型的新闻队伍,成为党的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征途中的三件事足以表现这位年轻领导者坚定坚强的党性.  相似文献   

14.
黄伶  蔚曼曼 《传媒》2018,(5):74-76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新青年》),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综合刊物之一.它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为"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厚的土壤.它刊载了大量的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推动着新文学的发展,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重镇.  相似文献   

15.
汪文忠 《湖北档案》2016,(12):42-44
在早稻田大学加入“励志社” 1879年10月9日,陈独秀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城内(现属于怀宁县)一个秀才家庭.父亲是个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陈家非常贫困,陈独秀2岁那年,陈父就病逝了.陈独秀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的童年是伴随着《四书》《五经》度过的.1896年,17岁的陈独秀考中了秀才,成为当地一个响当当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16.
张晓庆 《编辑学报》2021,33(3):259-261
针对科技论文中文字表述与数学公式不一致的现象,给出3类常见的不一致问题:文字表述与公式内容不一致,文字中的符号与公式中的符号表示不一致,文字引用与公式序号不一致.结合实例对这3类错误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编校建议.  相似文献   

17.
谢静 《新闻大学》2006,1(3):84-90
200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新闻媒介有关付费采访问题的讨论本身成为一个媒介事件.新闻媒介将这一后台技术话题公诸于众,并呈现大量有关媒介的负面评价,使得这一事件超出了论争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义,成为分析大陆新闻业的饶有趣味的案例.本文结合有关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和布尔迪厄的"场"的概念,对2005年上半年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话语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在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中出现的分歧反映了当前新闻业的认同危机,也是"新闻场"中彼此冲突的力量重构要求的体现.新闻媒介无法要求媒介批评在其专业规范框架之内展开,但重塑专业规范却是新闻业应对批评进行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网民自发的"网络通缉令"在网络上呈蔓延之势,越来越多的网民卷入对当事人的声讨中.到底是道德声讨还是网络暴力,这已成为学界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大革命失败以后,在坚决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同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构中出现了"左"倾教条主义。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率先吹响了"反对本本主义"的号角,同"左"倾教条主义展开了斗争。毛泽东尖锐地批评了"唯书"、"唯上"的思想,首次划清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教条主义的界限。在全国抗日战争爆  相似文献   

20.
1931年,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博士出版了他的<图书馆学五法则>.该书对图书馆工作作了"最简明的表述",成为世界图书馆学的经典性著作之一,他本人也因此成为世界图书馆学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