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金珠 《广西教育》2007,(5A):31-31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新课程标准》也对识字明确提出了“会认”和“会写”的两种要求,要求“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其中低年级要求认识1600—1800个,会写800-1000个。但事实上,一年级识字量很大,“回生率”很高。每课十几个识字量,教师和学生压力不小。  相似文献   

2.
周琼 《小学语文》2011,(10):36-38
一、问题的提出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低年级的识字教学,须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并承担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的任务。低年级学生须会认常用字1600-1800个,会写800-1000个,其中一年级上学期要会认400字、会写100字,一年级下学期要会认550字、会写250字。  相似文献   

3.
张洁 《辽宁教育》2018,(1):12-1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可见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要性。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关于"识字写字"的编排遵循"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300个常用字,会写其中的100个字。  相似文献   

4.
吴雨亭 《考试周刊》2014,(53):51-5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量为3000字,其中要会写2500个汉字。低年级要求学生认识1600~1800个汉字,其中会写800~1000个汉字。多识字、少写字,把识字集中在低年级教学。可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量为3000字,其中要会写2500个汉字。而低年级要求学生认识1600~1800个汉字,其中会写800~1000个汉字。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多识字、少写字,而且把识字集中在低年级教学。可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6.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新课程标准》也对识字明确提出了“会认”和“会写”的两种要求,要求“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其中低年级要求认识1600-1800个,会写800-1000个。但事实上,一年级识字量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提出了"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要求。低年级要求会认1800个,会写800—1200个。与原来的教材相比,这套教材的识字量大幅增加,识字时间也提前了,并且实行认字和写字分开。要求认识的字多,会写的字相对少一些。识字课的形式灵活多样,包括四字词语组成的韵语、谚语、对子、儿歌、谜语;数字组成的韵语、新三字经等。艰巨的识字任务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难点。那么教师如何把这一艰巨的任务变成轻松而又愉快的学习活动,突破教学难点呢?根据以上特点,我有了新的认识,并且我设计学生识字时让学生快乐、自主地识字,把形式多样与内容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低年级阶段是识字教学的关键阶段。小学语文课本将大量的识字内容设置在一至三年级,要求学生会认1600~1800个字,会写800~1000个字,占整个小学阶段识字量的百分之四十。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识字效果、识字习惯和识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教育》2012,(14):22
识字教学是阅读的基础,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好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第一学段,学生认识常用汉字为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第二学段要求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小学六年中,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同时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美观,养成主动识字的兴趣……在小学1~3年级,学生就将认识2000多个汉字,会写1600多字,占了整个小学阶段识字、写字量的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10.
王伟 《中小学电教》2009,(4):145-145
<正>识字是阅读和表达的基础,识字教学也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这意味着一、二年级的识字量约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一半。识字、写字如此重  相似文献   

11.
低年级阶段是识字教学的关键阶段。小学语文课本将大量的识字内容设置在一至三年级,要求学生会认1600~1800个字,会写800~1000个字,占整个小学阶段识字量的百分之四十。  相似文献   

12.
黄梅峰 《黑河教育》2014,(10):31-31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识字和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1-2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逐步发展学生的识字能力。第一学段的学生应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会写800个左右。面对如此繁重的识字任务,教师怎样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轻松快乐、积极主动地识字呢?策略一:课堂教学灵活多变识字教学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每节课的识字教学任务将难以完成,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是实现将识字、写字与发展语言、阅读写作巧妙结合起来的科学要求。面对如此大的识字量,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必须改革识字教学方法,探索识字教学新策略,提早开始阅读的时间是确保实现此目标的重要措施。笔者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阅读和写作的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把识字作为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并明确规定了在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这一识字任务十分艰巨。单纯的识字过程是十分枯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要求学生会认汉字3000个,会写汉字2500个,其中低年级要求会认1800个,会写800~1200个。对低年级的识字任务有明确的要求:会认1800个,会写800~1200个,这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艰巨的学习任务。众所周知,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中之重,而写字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之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的识字与写字教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提出了“多认少写”的新理念。在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这样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认字,以便及早进入阅读阶段。无论对培养阅读能力,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可见,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从部分学生的作业反映来看,学生掌握汉字不太牢固,要么音读不准,要么笔顺错、偏旁错或结构失调等,都说明在识字教学中存在着多多少少的问题。那么,如何进行识字教学,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8.
张玉敏 《山东教育》2003,(25):35-36
一、明确识字写字“认写分开”的学习目标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在第一学段(一二年级)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新课标,准确把握两种识字要求。要求认识的二类字,只要求认识———在本课上认识,放到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认识。要求学会的一类字,以往强调的“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现在调整为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教学中再也不用花费大量的时…  相似文献   

19.
尹福平 《考试周刊》2012,(42):68-68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一学段的规定识字量约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一半,其中一年级第一学期至少要认识300个汉字。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  相似文献   

20.
识字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这项任务是否能够及时完成,关系到学生今后一系列学习任务能否完成。《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第一学段即1~2年级的识字与写字要求是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即3~4年级的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即5~6年级的识字与写字要求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