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王莽主政时期,刘歆再次担任起典校秘书之职.刘歆的校书活动包括广求图书,进行整理校订;又搜集扬雄等时人的著作,并为其撰写书录,汇编入录;更借此机会撰写《三统历谱》等个人著作.此种模式基本上是对刘向校书工作的追随和仿效,然而刘歆校书的主要对象为古文经,其根本目的在于辅助王莽.故此,与刘向校书在于谋求通过中秘藏书的全面整理,来寻求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途径,并撰作书录,供成帝借鉴,有着明显的性质差异.  相似文献   

2.
古籍整理本应该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著作者的意图,因而整理者需要放弃已有的习惯与成见,厘清校本使用的范围、讹误校正的标准等先行概念.他校法是古籍校勘中的常用方法.在《枕中十书》的整理中,使用他校法时,特别关注了著作者的学术之渊源、所见之版本、一家之思见,"以不校校之",以免轻改原书.  相似文献   

3.
君不见,当年多少横扫千军的高头讲章已经无影无踪,而那些抉擿幽隐、钩沉爬梳的文章却依然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和学术研究的导引。对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的整理、校订和注释,充分显示了孙玉蓉的学术功力。  相似文献   

4.
段晓林  庄雷 《图书馆》2021,(1):107-111
民国时期编制的目录著作的数量,应不低于1500种。2000年后,文献整理机构及学者收集整理并汇编出版了20余种大型影印文献,收录的原版目录著作超过700种。文章对新版文献的出版概况进行了详细梳理,总结出版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分析出版趋势,以期对民国时期目录著作的进一步出版整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对《反思郭沫若》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英时先生在1994年12月出版的《钱穆与中国文化》中收进了长文《〈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作者在对二书进行仔细互校之后,得出结论:郭沫若所著《十批判书》有大量抄袭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一书的现象。我第一次读到有人说郭沫若抄袭他人著作,大吃一惊,心想“大学者还做这种事情,那还了得”。但仔细一想,也不一定确有此事,自己也有心想把两本书拿来互校一番。《十批判书》我是读过的,但《先秦诸子系年》却无缘得见。看来这个问题是有疑问的,可我则只能存疑了。没想到今年却见到两本书都收入了有关这个事件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仝婉澄 《出版科学》2016,24(4):119-121
2013年8月出版的《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为近年来规模最大的通俗曲本整理总集,是中山大学几代学人辛勤劳动的结晶。在整理出版过程中,在版本问题、校记问题、字形符号处理、曲白场次划分、曲本分类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俗文学文献的整理出版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初审意见(节选) 一、稿件总评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一书,清阮元撰.阮元生于文武兼治之仕宦世家,家资殷丰,颇有书藏,父母皆通诗书,家学渊源;本人师从戴震,为徽派朴学之重镇巨擘,乾隆进士,历任高官,在儒生中颇有号召力.阮主政江西于南昌府学所刻《十三经注疏》今为《十三经》通行经典刻本,然此次刻经源起实为其更早一次学术活动,即始于嘉庆六年的校经活动.有感于当时通行之毛本经书错舛流沿,阮元以其与自藏善本对校,成《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一书,刻印于文选楼.今通行本《十三经注疏》所附《校勘记》多以此为祖本,抄写过程中,难免益误.今对文选楼本《校勘记》进行校点整理,并与南昌府学《注疏》所附《校勘记》进行对校,单独出版,实有益学者,也是对《校勘记》这部校勘学集大成之作的首次校点整理.  相似文献   

8.
在读书界和学术界,止庵有两个为人所知的身份:一是继钟叔河之后周作人作品最主要的整理出版者,他先后整理出版《周作人自编文集》、《苦雨斋译丛》、《周氏兄弟合译文集》等七八百万字的著译;二是一个受周作人影响的散文家,他私淑周氏,研习其作品20余年,深得知堂文章的神韵。正由于以上原因,年初在鲁迅博物馆举行的“苦雨斋文丛”首发式上听止庵说,他的《周作人传》即将面世,我是充满期待的。  相似文献   

9.
彭艳 《兰台世界》2012,(22):55-56
周作人对文学翻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其对日本文学的翻译成就,迄今也少有与其比肩者。周作人对日本文学的翻译贡献最多,在他的30多种翻译著作中,对日本文学的翻译就占了五分之三。本文将对周作人的日本文学翻译成就进行一番粗略的梳理,这些日本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如梦记》、《平家物语》(前七卷)、《枕草子》、《古事记》、《日本狂言选》、《日本俗歌六十首》、《浮世澡堂》、《徒  相似文献   

10.
尽管苏文瑜教授的周作人研究专著《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康凌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新近才在中国译介出版,想必读者不会对其中的观点感到陌生,原因在于,这本著作内在于北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传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相似文献   

11.
为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起草的附表"略读书目举例"① (一)小说 1.《西游记》;2.《三国演义》;3.《上下古今谈》(吴敬恒);4.《侠隐记》(法国大仲马原著,君朔〈伍光建〉译);5.《续侠隐记》(同上);6.《天方夜谭》(有文言的译本);7.《点滴》(周作人);8.《欧美小说译丛》(周作人);9.《域外小说集》(周作人);10.《短篇小说》(胡适);11.《小说集》(尚未出版,鲁迅);12.《阿丽思梦游奇境记》(赵元任);13.林纾译的小说若干种.  相似文献   

12.
出版史话     
《现代出版》2012,(2):33-33,52,77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出版管理机关,也是中央刻书的主要机构,其刻本称"监本"。国子监除了刻书规模大、数量多、地位高以外,最让人称道的是监本刊刻质量的精良。凡是经过批准刊刻的书籍,都要经过三次校勘。先由负责校理的官员细加校勘,后由覆勘官作二次校订,最  相似文献   

13.
强化编辑的校对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出版工作中,编辑的基本职责是收集、研究出版文化信息,制订选题计划,组织著译队伍,审读、选择、加工整理稿件和其他资料.进行美术和技术设计,以及宣传介绍、了解读者反映等等。其中,校订原稿、审读校样,常常是编辑不可缺少的操作环节。但目前相当一部分编辑工作者对自己的校对责任意识日渐淡化,认为校对是编辑以外的校对人员的职责。重“编”轻“校”,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编辑心理现象。由于校  相似文献   

14.
丁宁 《出版参考》2005,(8):55-56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钱理群先生所著的<周作人传>,这部书在学界引起极好的反响,被公认为这套现代作家传记丛书中最出色的传记之一.该传最大的成就在于把周作人这个复杂的生命个体,放在社会动荡不安、文化新旧交替的大背景上来认识,揭示其思想文化上的种种冲突,探讨其心灵的痛苦历程,描述其命运的变幻起伏,展示其渺小与伟大,从而引起人们对社会变革、文化重建、文化人的存在方式、存在价值、历史地位等问题的思考,并反观自身.用一位评论家话来说,<周作人传>是一部具有哲学著作品格的传记.  相似文献   

15.
北宋四大类书之一的《文苑英华》所辑文献十分丰富,但收录过杂,讹误众多。南宋彭叔夏、周必大等人重作校订,并将校订成果整理成《文苑英华辨证》一书。该书将校勘《文苑英华》时所发现的数以千计的脱漏舛误及体例上的一些缺陷,归纳为用字、事误、人名、官爵等二十类。这部书内容详实、体例严谨、考证精良,不仅纠正了缡纂《文苑英华》时所产生的错误,而且在体例上开创了“校倒”的先河,继承和发扬了“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优良传统,无愧为“校雠之楷模”。  相似文献   

16.
孙郁在《鲁迅与周作人》一书中,首先提出这样的论断,来标示自己秉承的公正还原的立场——不再把鲁迅当成神,而视为人;不再把周作人看成鬼,而以平常心待之。  相似文献   

17.
<正> (一)从西汉初年废“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以来,一般来说,典籍的撰集、整理、校订工作颇受重视。特别是在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兴起以后,整理校订典籍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其工作本身,而被纳入了为经学斗争服务的轨道,因此,就连当时的皇帝,也每每对这项工作给予关注。就在这种背景下,东汉后期的封建中央政府里出现了一个专门负责图书典籍的收藏、整理、校订工作的新机构——秘书监。据史籍记载,秘书监最早设立于东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至明代初年为翰林院所取代。其间的发展演变较为纷繁复  相似文献   

18.
杜云虹 《兰台世界》2017,(10):119-121
作为《子海精华编》的一部,《元刊吕氏春秋校订》考订翔实,校勘精当,特点鲜明。与众整理本不同,此书以存世最早的元至正六年(1346)嘉兴路儒学刻本为底本,选取底本最早,优势明显。整理者广泛吸取学界已有校勘成果,尤其是现当代人的成果,参校众家,集其所长,堪称佳作。  相似文献   

19.
商衍鎏先生以亲身参与科第之人,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一书,述有清一代科举与学校制度,其材料充实,内容丰富,广征博引,为研究清代科举制度最有影响著作之一。笔者在阅读此书时,发现作者在述及进士及关于进士系内之各种考试和清代科场案相关内容时,所记时间有几处错误,现分述并校订如下:  相似文献   

20.
舒芜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倾十余年心力于周作人研究上,陆续发表了30多万言的论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择其要者汇编为《周作人的是非功过》(1993年6月)出版,这是当代文坛值得重视的不小的事情。 《周作人的是非功过》分上下两编,上编七篇,论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化史、新文学史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