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基本状况。方法:采用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变化阶段连续性量表和变化程序量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大样本的体育锻炼行为调查。结果: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的特点是男生在前意向阶段的人数多,而女生在意向阶段的人数多。在五个变化阶段中,男生分布呈递减趋势,女性分布意向阶段突出明显;五个变化阶段与变化程序的六个下位因素存在高度相关。结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特点不同,需根据学生体育锻炼阶段的特点进行干预。旨在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身心健康和免疫能力的提升,免疫力强的个体能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如现今的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而免疫力弱者更容易感染病毒或导致恶化。为此,哪些因素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以567名八年级和六年级学生为被试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社会性支持对青少年自主性锻炼动机和体育锻炼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学组体育锻炼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组,男生体育锻炼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小学组感知父母支持显著高于中学组,但感知朋友支持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是青少年的逐渐成熟,其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强,青少年想摆脱父母的约束与依赖。(2)自主性锻炼动机水平越高,青少年体育锻炼水平也越高。(3)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均能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自主性锻炼动机和体育锻炼水平,且呈现出小学组父母支持预测自主性锻炼动机高于友谊支持,而初中组体现为友谊支持预测自主性锻炼动机高于父母支持。为此,家长继续保持对青少年锻炼支持以及家庭、学校和社区创设友谊支持环境是促进青少年自主性锻炼动机和锻炼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同伴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影响青少年行为方式。探讨同伴关系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青少年运动友谊量表》《锻炼自我效能量表》《锻炼承诺量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等研究工具,先后对广东、湖南省内11所高校开展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的锻炼自我效能、运动承诺对体育锻炼行为有着显著正向直接影响;在锻炼同伴运动友谊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过程中,锻炼自我效能与运动承诺发挥遮掩效应,同伴运动友谊在锻炼自我效能与运动承诺的激发作用下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发挥正向作用。研究认为应注重青少年体育锻炼同伴培养,多开设集体项目,创设体育运动环境,提升青少年锻炼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渴望和锻炼动机,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兴趣。  相似文献   

4.
奥林匹克教育的实施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学校、家庭、社会及大众传媒在对青少年实施奥林匹克教育方面都在发挥着它特定的功能,这种特定功能的发挥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基于此,本文以隐性课程价值为切入点,探讨“南京青奥会对我国青少年实施奥林匹克教育的隐性课程价值”。通过特尔菲法,归纳获得了相关人员对“南京青奥会对我国青少年实施奥林匹克教育的隐性课程价值”因子:1)提高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风气;2)提倡幸福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终身体育”观念;3)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节约社会公共资源;4)积极投入青年志愿活动,提升青年学生的奉献精神;5)增进青少年群体的沟通与友谊,分享人类共同文化;6)强化对青少年的人文精神教育和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奥林匹克文化”。  相似文献   

5.
奥林匹克教育的实施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学校、家庭、社会及大众传媒在对青少年实施奥林匹克教育方面都在发挥着它特定的功能,这种特定功能的发挥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基于此,本文以隐性课程价值为切入点,探讨"南京青奥会对我国青少年实施奥林匹克教育的隐性课程价值"。通过特尔菲法,归纳获得了相关人员对"南京青奥会对我国青少年实施奥林匹克教育的隐性课程价值"因子:1)提高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风气;2)提倡幸福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终身体育"观念;3)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节约社会公共资源;4)积极投入青年志愿活动,提升青年学生的奉献精神;5)增进青少年群体的沟通与友谊,分享人类共同文化;6)强化对青少年的人文精神教育和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奥林匹克文化"。  相似文献   

6.
不同锻炼行为阶段锻炼效果认知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锻炼效果认知与锻炼行为阶段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锻炼行为阶段量表和锻炼效果自评量表等工具对587名知识分子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处于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人群之间在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认知评价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锻炼者健康状况自评得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锻炼者对自己参加体育锻炼获得的效果自评总分上的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1)随着锻炼行为阶段向前发展(前意向→意向→行动→坚持),健康状况呈现持续变好的趋势。2)随着锻炼行为阶段向前发展,个体在乐趣、健康、能力、外貌和社交5个方面的体育锻炼效果认知评价越来越好;提高个体对体育锻炼效果的认知有利于个体坚持锻炼。3)个体刚开始参加体育锻炼时最容易认知到的是锻炼的健康效果;娱乐效果在长期的体育锻炼参与后才能有更深刻的体验。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及有氧体适能的内在关系,对323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有氧体适能的测试.运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行为习惯、行为认知和行为控制感能正向预测体育锻炼行为;主观标准负向预测有氧体适能;行为习惯正向预测有氧体适能;体育锻炼行为能正向预测有氧体适能.2)路径分析支持体育锻炼行为的中介作用,行为习惯、行为认知和行为控制感均通过体育锻炼行为间接影响有氧体适能.其中,体育锻炼行为在行为习惯和有氧体适能之间扮演着部分中介的作用,而在行为习惯、行为认知与有氧体适能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3)采用促进和抑制策略养成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行为控制感,让青少年充分感受到自主性;加强青少年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内化,形成正确的行为认知.  相似文献   

8.
我市的社区教育就整体而言,已经历了80年代的起步阶段;90年代中叶的初期探索阶段;目前正步入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的自觉探索阶段。一、我市杜区教育的回顾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时间大体上是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资产阶级的腐朽意识也随之传入,加强对学生的校外教育不仅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识,而且愈来愈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一个以加强青少年校外德育为主要内容,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我国高职高专学生体育投入现状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体育投入理论研究为理论支撑,对21世纪我国高职高专学生体育投入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与深入研究.研究表明:高职高专学生在直接体育行为方面态度积极、参与程度较高、动机明确;在间接体育行为方面,学生为了体育锻炼饮食消费明显增加、饮食习惯明显改变、家长支付学费有明显增长,体育消费在不断提高;在智力体育行为方面,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态度是鲜明的,家长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支持是明确的,这一研究结果将为全面深化高职高专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体育投入理论体系提供科学数据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自我决定理论(SDT)为基础,采用锻炼目标内容、运动行为调节(第二版本)和Godin的业余时间体育锻炼3个量表对664名青少年进行抽样调查,以考察青少年锻炼目标内容、自主型动机和不同强度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内在目标可正向预测剧烈、适度和轻度运动,而锻炼外在目标仅可预测剧烈运动;2)青少年自主型期望可正向预测剧烈和适度运动;3)青少年自主型动机在锻炼内在目标与剧烈运动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内在目标与适度运动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基本支持SDT相关观点,但青少年锻炼目标内容对体育锻炼的预测作用具有文化特异性,不同强度体育锻炼的自主型动机预测作用和中介机制不一。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山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当前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调查显示,当前有近一半的大学生为非体育人口;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是爱好体育锻炼、展现自我风采和学校要求等;制约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没时间、缺乏场地设施、无人陪同、缺乏科学指导和无人组织。此外,学校领导重视、班级活动和体育比赛都对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发挥着重要影响。指出,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视和引导,加大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投入力度,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体育课程研究进入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还是"运动技能教学",一直是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争论的问题。为解决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中国学校体育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理论假说,包括"2-1=1"策略的"体质教育论"、"1+1=2"策略的"课课练"、"2-1=2"策略的"运动技术健身论"及"1+X=?"策略的"健康教育论"。上述理论假说在不同年代的中国学校体育理论研究中各有侧重,各有缺陷。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程不仅应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中增强体质"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的重点,还应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评价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为使中国的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能增强学生体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以精准监测、精准分析、精准干预的"体质提升三精准"作为体育课程的增强体质导向;2)开发有效的、有趣的"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游戏";3)普及"体育趣味课课练";4)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5)强化"学科融合""课内外结合"及"家校结合"。  相似文献   

13.
采用体育锻炼方式,达到调节人际关系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目的是各项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464名高中生调查发现:青少年在压力承受能力方面存在性别异体和年级差异;青少年体育锻炼量、体育锻炼频率、体育锻炼时间相对稳定和合理;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的生活抗压能力、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的影响显著;体育锻炼时间与压力承受能力和心理健康正相关,与人际关系负相关.必须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以及对青少年影响、加强青少年的科学锻炼,积极开展健康指导课程;学校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开展,进一步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运用体育锻炼促进人际交往,增强青少年的整体身体素质,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同侪压力对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以及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就同侪压力对大学生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亲密同学和朋友对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所持正性态度与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行为呈正相关;大学生与其亲密同学或朋友的余暇体育锻炼行为的一致性,可能是选择和影响两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推断,大学生余暇锻炼行为同样存在“同侪压力”效应。大学生选择锻炼同伴存在“择近”现象。选择锻炼同伴的范围随年级增加而扩大。选择异性同学作为锻炼同伴的比例随年级升高而上升。居住地是大城市的大学生,其选择锻炼同伴的范围大于其它居住地的大学生;经常同时选择同性和异性同学作为锻炼同伴的大学生,其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程度最高;大学生最亲密的同学和朋友是否经常锻炼,与大学生本人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有关指标相关较为密切,并有助于估计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苏州市6所高职院校的1800名在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和研究,了解高职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为促进高职院校体育工作更有效开展,提高高职学生体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家庭-个体)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家庭—个体)影响因素。方法:以1690名中学生为被试先后两次取样施测,编制了信、效度较好的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家庭—个体)影响因素问卷。结论:(1)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家庭—个体)影响因素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家庭—个体)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2)家庭支持与偶像崇拜、价值取向与意向对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具有较好的预测,积极体验与效益对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预测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7.
对四川省10所大学贫困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现状、锻炼动机、业余爱好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多数贫困大学生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他们的锻炼动机既有短期切近的动力作用,又有长期终身的动力特点;"学业、就业压力,睡眠休息不够好"是影响少数贫困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近一半贫困生"没有什么突出的业余爱好".提出对贫困生应加强健康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对西南地区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特征及妨碍因素进行了全面调研,结果表明:性别、学校地理位置及特色不同并不影响青少年两操锻炼态度,但显著影响其校外体育锻炼、校内体育赛事及每天"≥1 h锻炼",表现为小学生做得最好、初中生次之、高中生最差;课间操组织形式及内容选择也受学校特色、地理位置及年级差异的影响,表现为传统特色及中心城区学校课间操组织形式相对灵活,初中生课间操拥有更多的创新项目。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进一步研究课外体育活动对浙江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容、应用自编的<浙江省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状况问卷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量表对浙江省2052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和心理健康的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应用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问卷统计.研究发现:浙江省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状况与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三点对策:针对不同的身心特点,区别对待不同性别、年级的中学生;增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延长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积极地、科学地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20.
实施素质教育的高校体育应是根据受教育者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的潜力 ,注重发展 ,强调内化的教育。加强体育理论教学 ,开设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实践课 ,增设相对性考核评价内容 ,建立各种单项体育协会和俱乐部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体现自主、发展、因材、内化和全体性 ,就能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顺应、激发和保护学生的体育兴趣 ,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 ,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并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