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世纪以来随着刑法理论、观念的变化,各国在犯罪与刑罚上大都实行过所谓“非刑事化政策”,即对犯罪行为不一定均需诉诸法院适用刑罚,反映在刑事起诉制度中,便是赋予检察机关在对犯罪是否进行追诉时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我国的刑事不起诉制度虽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不起诉制度予以全方位的再思考,进行重新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中的不起诉制度,对于节约司法资源,减轻人民法院的审理压力等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不起诉的适用不当又会破坏法制、放纵犯罪,所以实践中对其进行制约是很有必要的。与外国的几种不起诉制度的制约机制相比,我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不起诉制约机制,但不尽完善,特别是在对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决定的制约、人民法院的作用、不起诉中被害人的救济途径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思考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浅析不起诉制度的制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中的不起诉制度,对于节约司法资源、减轻人民法院的审理压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不起诉的使用不当又会破坏法制、放纵犯罪,所以实践中对其进行制约是很有必要的。与国外的几种不起诉制度的制约机制相比,我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不起诉制约机制,但不尽完善,特别是在对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决定的制约、人民法院的作用、不起诉中被害人的救济途径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于淑彦 《文教资料》2005,(26):147-148
在我国现行的刑事不起诉制度中,人民检察院在作出不起诉时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法律严格限制相对不起诉的条件,强调相对不起诉的案件必须“犯罪情节轻微”;二是赋予被害人自诉权,“对人民检察院维持不起诉决定的,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被害人也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两方面对遏制滥用起诉裁量权的倾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非犯罪化思潮影响之下,未成年人犯罪领域的非犯罪化趋势在我国已经有所体现,这是对未成年犯罪人司法保护的新突破。实现未成年人犯罪领域的非犯罪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制度建构上,可以在实体法上减少未成年人罪名规定或规定未成年人特殊情形;在司法程序上,则应建立未成年人刑事和解与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6.
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酌定不起诉制度,赋予人民检察院不起诉裁量权。不起诉裁量权的运用关系着被害人、被不起诉人甚至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对不起诉裁量权的规范就突显其重要性。本文通过对不起诉裁量权源起历史的考察和各国对不起诉裁量权规范机制的对比基础上,反思我国不起诉裁量权规范的问题所在,以寻求完善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党和国家大力宣传和提倡宽严相济的新刑事司法政策的大背景下,深入理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并结合当前大学生犯罪新特点,如犯罪主体呈现多样化且进一步发展、犯罪种类比较集中且出现新类型、犯罪的智能化显著、作案的预谋性增强、犯罪的暴力化倾向进一步加强,本文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刑事制度,如刑事和解、暂缓起诉、社区矫正。  相似文献   

8.
目前,许多国家拥有强大的公诉裁量权.为了防止其滥用,各国确立了歧视性起诉、报复性起诉和轻微犯罪起诉等滥用形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导致我国公诉裁量权不断扩大.为了保护被告人权利,我国也应当建立三类公诉栽量权滥用.  相似文献   

9.
暂缓起诉是随着起诉法定主义发展到起诉便宜主义而产生的,这种追诉观念上的转变反映了人们在刑罚目的观上的变革,其价值内涵符合了当今刑事政策的趋势,在控制犯罪和减轻司法资源紧缺压力方面具有独到优势,因此其有被现行刑事司法体系接纳的可能性.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暂缓起诉制度,但在司法实践中也有一些类似的做法,应该在立法和实践中应逐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戒,核心价值不在于报应和震慑,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弱化、消除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侧重于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矫治。检察机关运用刑事和解、暂缓起诉、社区矫正等“恢复性司法”制度处理未成年人犯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运用“恢复性司法”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既有赖于立法的支撑,更有赖于司法的践行。  相似文献   

11.
1996年刑事诉讼法对不起诉制度作了重大修改,但修改后的法律对不起诉制度的规定还不够完善。作为不起诉制度核心内容的不起诉裁量权,也存在着被滥用的危险。如何完善不起诉制度和防止不起诉裁量权被滥用,这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国外这方面的成功立法经验,对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不起诉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相对不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的相对不起诉制度无论在立法规定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均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文章认为应当立法取消人民检察院做出相对不起诉的权力,以避免该制度与无罪推定原则相违背,消除实践中的冲突。在刑事诉讼法做出修改之前,应采取措施保护被害人和被不起诉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酌定不起诉制度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和诉讼效率的提高.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但我国现行刑诉法规定的酌定不起诉制度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制约了酌定不起诉制度应有价值的发挥,应当扩大酌定不起诉的适用范围。与此同时,也应当重新构建对被害人的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法院和检察院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刑事案件激增时期。刑事案件数量将会继续攀升,现实的情况产生了使刑事案件分流,以减轻审判压力的客观要求。综观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实践经验,各国在刑事案件的审前程序都有各种各样的分流措施,而对不起诉制度的改革和对检察官自由裁量权的完善则不失为目前切实可行的、使案件得以分流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不起诉制度包括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不起诉制度作为一个独立的诉讼环节,适应了我国司法实践的具体需要,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但是经过近十年的运行,不起诉制度逐渐显露出较多问题,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6.
我国检察官不起诉裁量权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存在低不起诉率现状。改革和完善我国检察官的不起诉裁量权应当全面认识自由裁量权的价值和可能被滥用的倾向,通过扩大检察官不起诉裁量权的适用空间、改革不起诉的运作程序、建立和完善不起诉裁量权的制约和救济制度等措施,使检察官不起诉裁量权更加丰满,运作程序更加简化和规范,以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和立法意旨,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历史时期,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更为人性化的刑事政策导向。宽严相济中更多强调的是要根据不同的案件情况和其所处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群落来综合考量以决定宽严的选择和尺度。这种刑事政策的推行势必对刑事诉讼的各个程序产生重大的影响,具体而言包括减少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适用;特殊侦查措施的明确和采用;不起诉范围的扩大;案件审理分流机制的多元化和非监禁刑的推广和扩大适用。  相似文献   

18.
新的立法虽然使暂缓起诉的司法实践正当化,但并不意味着检察官一定以学者满意的方式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司法者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学者不能够通过法律确定自己的主张能够被检察官采纳。学者在完善适用条件、建立救济机制、改革执行人员、分清与相对不起诉的逻辑关系以及提升学者影响力方面困难重重。面对立法后在附条件不起诉问题上的距离,司法者需妥当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教育少年犯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司法者与学者应保持有效沟通,使学者倡导的教育至上理念能被司法者接受,司法者作出的合理的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获得学说的支持;司法机关应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平正义,如公布附条件不起诉的理由和考察方式,增强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语境中,真正反映起诉裁量的是酌定不起诉制度。我国检察机关在不起诉制度运行实践中处境尴尬。要摆脱如此困境,制度上的保障和改变是必要的,作为决定不起诉主体的检察机关也应当转变观念,使每一个不起诉决定的作出都是建立在对案件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借鉴和吸收法治发达国家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基础仍是立足现实。要完善不起诉制度,必须使检察官自由裁量权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使不起诉制度可以真正建筑于人权保障的基石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