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7 毫秒
1.
《现代教育技术》2019,(8):113-119
新工科时代人工智能专业亟需解决教育型人才培养的难题。契合新工科内涵,文章提出了新工科人工智能教育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建设,即"基础素养—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针对新工科交叉学科特点,将师范教育专业与人工智能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建立"素养"和"技能"两条建设路径,从培养目标、人才能力、课程体系、培养手段、实践平台、保障手段等方面阐述人工智能教育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O*NET工作分析问卷调查法,探讨智能化生产企业员工必备的工作技能、工作风格及工作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工智能时代高职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工科专业人才应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和企业生产模式的根本变革,其人才培养目标应从技能型人才转变为高端智能型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推进,我国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产业和社会的新需求,新工科理念应运而生.尽管近些年新工科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知识管理视角审视,我国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仍面临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程度有限,缺少情境化的案例教学,新工科人才的跨学科培养模式不健全,工程教育内容缺乏先进性和实践性等问题,从而阻碍了人才培养过程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获取、转移和整合,不利于提升新工科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据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文章从知识转化的四个阶段提出了我国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途径,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工程领域的隐性知识,促进新工科人才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高效转化,提升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对跨界复合型实验室体系建设进行探讨,提出以提升人才综合能力和提高实验室资源共享效率为目标,以人工智能方向实验室为载体,探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科研复合型实验室建设方案、人才培养体系等。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发展,目前机器人工程等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存在教学资源不足、培养模式单一以及课程内容陈旧等问题,无法满足国家和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新工科人才的需求。因此,湖南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立足国家战略和前沿产业需求,致力于培养多学科交叉型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三轴支撑—两链融合”的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模式自实施以来,在机器人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应用成效,可供国内外高校借鉴。  相似文献   

6.
为了适应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新需求,按照我国新工科建设内涵,在深入调研所在区域大数据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人才缺口的前提下,分析新经济环境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应用学院为例,研究新工科背景下,基于校企联合办学的应用型大数据人才培养特点、目标与方法。实践结果表明,该培养模式既适应了企业需求,又保证了人才培养层次与质量,为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大数据人才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是信息技术进一步演进的国家级战略性技术方向,其人才培养覆盖从顶尖科研人才到专业应用人才及各行业实践人才的全方位体系。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产教融合的发展演化历程及内在经济技术驱动因素,分析了高校与企业产教融合模式的边界,概括为象牙塔模式和培训班模式,提出了产教融合边界分析模型。从技术层面,结合人工智能工具、框架、应用和理论等内容体系分析了企业及高校各自的优势空间,进一步提出了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的"抛物线学习模型",为在新工科背景下该领域产教融合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满足新工科背景下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对比传统工科与新工科人才培养不同模式的基础上,介绍学程的起源,以及国外高校,尤其是新加坡大学的相关实践,从学程与专业招生、学程与第二学历学位、学程与学分银行、学程与“合格+”多元人才培养、学程与企业专班5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提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跨界交叉多学科人才培养、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以及打通专业辅修通道、建立微学位学程体系等构想,以实现个性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多元化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智能医疗器械被研发并不断投入临床应用,传统的医疗器械类专业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应对产业变革和新一轮科技革命、面对新工科建设的挑战,文章对医疗器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以适应医疗器械行业领域的变革,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医疗器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家提出“新工科建设”这一思路,人工智能作为新工科专业中的代表,对于适应其产业发展的人才有着全新的要求,主要表现有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前瞻眼光。为培养出具备较强工程理论能力、胜任工程事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路径需从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和师资队伍四个方面展开,以期抓住新工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叠加的历史机遇,借助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已进入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新工科建设也已经成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基于国家战略发展、国际竞争局势以及人才培养内在规律,高等教育机构作为人才储备的重要基地,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有效途径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我国新工科建设背景和国内外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基本现状,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与思考。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必须把握新工科内涵,重点关注专业能力目标达成、教育教学各要素重构与多元化革新等关键内容,同时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工程教育链条中,保障师资队伍的快速建设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航海类轮机工程专业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毕业(培养)要求、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结合新工科建设及最新海事规则,有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契合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与海运行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应用型航运人才。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目前国家大力促进新工科建设的背景,结合当下医学领域已经迈入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市场对"医工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以工科为基础开展"医工融合"的可行性以及目前"医工融合"面临的困境。此外,以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和计算机专业为平台,以医学为应用载体,通过分析设置"医工融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医工融合"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加强大学与医院及相关企业的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医工融合"特色新工科人才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发生深刻转换,涌现出一大批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等为发展载体的新经济。新经济的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亟需大量具有复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的"新工科"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作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要切实面向未来加强"新工科"建设,深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支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工科技术人才。在建设路径上,高职院校要以回归工程实践为主线,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以"新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完善的"新工科"专业结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建立健全"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卓越人才标准为依归,构建全过程、多层次的"新工科"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新经济、新兴产业对计算机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探索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方式,以盐城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一个校企合作嵌入式人才培养新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内容、师资培养、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体系等几个方面探讨人才培养改革思路与具体做法。初步实践表明,该培养模式可增加学生面向就业的实际项目经验,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与就业质量,是计算机类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工科建设对土木工程人才的需求,结合开放大学办学定位及优势,以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路径:根据建筑行业的产业导向及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和多元化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高效便捷的学习环境;校企联动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通过组建大学科师资团队、推行多导师制,建设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7.
孙雷 《江苏高教》2021,(1):74-77
新经济需要新工科,立足新兴产业培养新工科人才离不开产教融合。文章从新工科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入手,深入分析了产教融合与新工科人才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找准当前高等教育中不适应新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产教融合培育新工科人才的市场认可、合作共赢、深度融合三项原则,围绕紧密结合学科专业选准合作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共建平台机制、创新思维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以生为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个方面探索产教融合培育新工科人才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产业行业对人才需要大变革的背景下,结合新工科建设对工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为加快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以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类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构架等方面着手,提出了构建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模式与路径,以便为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工科建设服务于新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作为新工科建设排头兵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支撑国家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敢闯、会创、合作为核心要素的人才为己任,能够有效支撑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教育,通过建立“人工智能+X”培养新模式、双创模块弹性学分制、科教+产教融合双创平台、三级递进竞赛驱动的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机制,满足新时代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及标准内容的调整,使高职院校工科专业面临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挑战。同时,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也对高职院校工科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时代工科类专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遵循提质培优的四项基本原则,高职院校工科人才培养应坚持“区域产业需求”导向、“教学标准引领”导向、“实践育人攻坚”导向和“创新特色发展”导向,并基于此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培养新时代工科人才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